第五部分(1 / 3)

第五部分

沒有記憶的大公國

8月12日晴今天要走700多公裏的路程,從布魯塞爾趕到法國的巴黎,在途中還要參觀盧森堡,當然也要遠遠地看看歐盟的所在地。

從布魯塞爾出發,汽車在丘陵地帶穿行,路兩邊的樹木非常多,也不時可見到大片大片的農田上機械化收割莊稼的情景。放眼望去,延綿不斷的山川上被森林、花草、莊稼覆蓋,鬱鬱蔥蔥,讓人心裏非常舒服。走了3個小時到達盧森堡,這是一個大公國,由此可以看出歐洲封建殘餘的頑固。

盧森堡是一個很小的國家,首都和國名都叫盧森堡。這裏最有名的參觀地點就是大峽穀,他就坐落在城市中心的“二戰”紀念碑旁邊。說叫峽穀,我看不如叫地裂縫,不過從峽穀上往下看,還是很深很寬的。兩岸陡立,樹木遮蓋,穀底平坦,已修建成花園式的遊覽場所。人行的石子小路,園林般地草坪花卉,人工的塑像,加上許多遊客,俯首看去I另有一番景致。我們沿著峽穀的邊照相,本來想下到穀底看看,可是導遊說時間不夠,大家隻好在上麵轉悠。“二戰”紀念碑也叫朝鮮戰爭紀念碑,碑呈方形直插雲筲,底座上有精美的浮雕。這裏沒有多少遊人,人們大部分都到峽穀裏去探秘。

正在不知如何是好之時,聽到紀念碑的右前方傳來非常好聽的音樂。我與上海的老於聞聲而去,走近才知道這是一座教堂,裏麵正在做彌撒。教堂很宏大,有許多教徒靜靜地在那裏聽牧師高聲朗誦,一會又傳來回響在教堂裏的風琴聲,當然唱詩般的歌喉也是非常動聽的。教堂裏傳出的猶如天上來的音樂裏,把浮躁的俗念洗滌。我們也不自覺地放輕腳步,輕輕地交談,教堂的四壁有許多的浮雕,它們大都取材於聖經裏的故事。因為沒有人講解,在教堂裏也隻能感受一下動聽的音樂了。

從我們入境一直陪我們的駕駛員要離開我們回去了,這是--位看上去有60多歲的德國人。一路上,他服務的非常周到,每次出發前或到達目的地,他都親自將所有的行李一一搬入(出)車上的行李箱,沒有因年邁而不為,也沒有因勞累而中斷。這在國內是不多見的,在國營單位是不敢想象的,他的敬業精神讓我們佩服。換他的駕駛員是一位年輕的德國人,他還帶著女朋友。男的長得瘦高,一身的汗毛,顯得健壯;女的有很好的身材,人也挺漂亮。我們這一路是清一色的大老爺們,突然車上坐了一位藍眼睛、高鼻梁的姑娘,頓時讓車廂裏增加了不少生氣。明知人家聽不懂,大家還是因此而多了許多的話題。這可能是天性,也符合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的基本原理。

中午是在盧森堡市政廣場的旁邊吃的飯,廣場四周的人行道上擺滿了活動的桌凳,每個桌子旁邊都有一把色彩鮮豔的遮陽傘。露天吃飯的人很多,看起來也很衛生,同時也很安靜,沒有大聲喧嘩的現象,也沒有隨地可見的垃圾,人們之間都很文明、有禮貌。回想起國內到處禁止所謂的占道經營,並以此作為治理環境的重要手段,這一做法看起來值得推敲。我看關鍵是我們的管理跟不上,跟不上的主要原因是人員素質太差,因而麵對問題往往是從自私的角度出發,公字就少多了。現實中是:從主觀上找原因的少一些,歸罪於客觀的傾向大了一些,所以市場管理的就亂了一些。

廣場上到處是各式各樣的塑像,使得熱鬧的市井有了一些藝術味。我們繞著廣場觀看隨處可見的雕像,我感覺比教堂裏的浮雕從工藝和藝術價值上都差遠了,做工粗糙,有形無神。

中午快兩點時我們乘車向巴黎方向進發,大約走了半個多小時的路程,就進入了法國。隨著汽車的深入,有一個明顯的差別:法國的公路兩旁綠化的沒有其它幾個國家好。固然這裏的土地比較平坦,但是植被顯然沒有德國、荷蘭保護得好。加之進入法國的高速公路是要交錢的,這在歐洲來講都不多在去巴黎的路上,導遊介紹說:在法國參觀的時間較長,因此大家要學會幾句法語,如“你好”法語發音為“笨豬”、“謝謝”發音為“沒戲”、〃再見”發音為“殺.戮”。也可能是周末,一進入巴黎汽車就開始了爬行,在塞納河旁行駛時,青年駕駛員觀察不細,在一個可以看到巴黎聖母院教堂的很小的路闖了紅燈,法國的交通矜察也挺認真的,把車攔住硬是罰了900法郎才放我們走,司機很不高興,因為在女朋友麵前出醜了。

在車上向外看,街上行人如蟻,塞納河上遊船如魚,看遠處的鐵塔下人頭蠕動。這在其它幾個國家是沒有的景象,也可以說這裏的人氣旺盛,塑像和浮雕隨處可見。我們住在塞納河邊上的一個中國人開的飯店,這裏的風景非常好,推開窗戶就可看到在塞納河上行走的船隻,走出飯店可以來到河邊欣賞河中魚、岸邊草。雖然在來的路上沒有見到什麼想象中的景象,但是在這裏還有好幾天,有的是時間去領略國際大都市的風采。

藝術之都一一法國

8月13日巴黎晴昨天,我們住在離城不太遠的地方,大家笑著說:看起來我們還不是很窮,否則就得住在郊外了。天黑前我獨自一人來到塞納河邊散步,想象著巴黎的變遷。看資料得知,這個城市有人一千多萬,塞納河橫穿市中心,河上有橋梁36座,每座橋的用途各異,最華麗的橋名叫亞曆山大三世大橋,橋兩邊各有兩座鍍金的塑像,聽說這是當年的沙皇亞曆山大送來的禮品。河中的水清澈,偶有魚翻浪花、蜻蜓戲水。遊船可能是由於夜幕低垂的緣故,不再光顧這裏,輕輕流淌的河水,似乎在無言地傾訴。抬首四顧,河兩岸閃爍著點點燈光,耳旁不息的馬達聲,提醒人們都市的存在,但在街道上看也並不多幹淨,和國內差不多。

早上,我們首先去看坐落在塞納河心中央小島的巴黎聖母院,這個因雨果的恩賜而聞名世界的教堂,確實有他特殊的地方。哥特式的尖頂建築物聳立在塞納河畔,據說這座教堂始建於1163年,到1345年才完工,先後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建起來的。1804年,這裏曾經舉行了庇護七世教皇為拿破侖一世皇帝加冕的盛大典禮。我們到這裏時己是人山人海,不大的廣場上排著兩條長長的隊伍,簇簇人群把個廣場擠的滿滿的,透不了氣。

原本不想進去了,但一想來一次確實不容易,還是硬著頭皮緩緩地用了近一個小時走完不足百米的距離。別看外麵熙熙攘攘,當我們跨進教堂的門坎,進入耳屮的隻有那朗朗的誦經聲。裏麵好大,燈光較暗,正是這暗淡的燈光襯托出一幅幅浮雕的神秘,並給人們以浮想聯翩。人不停地往進走,但是裏麵並不顯得擁擠,沒有高聲的說話聲,反而因安靜的環境,有序的行進,有空曠的感覺。教堂內的采光主要依靠自然光線,四周的石柱上雖然有不少燭光,但那僅僅是點綴。慢慢隨著人流向前走,許多老外一邊走一邊在胸前畫著十字,嘴裏還念念叨叨。一排排的長発上坐了許多遊客,兩邊還有一些獨立的小木房,有的小木房前跪著一個人,低著頭在做懺悔。教堂的正麵有一組巨大的以《聖經》為題材的浮雕,供奉的是聖母瑪利亞和聖嬰,兩旁立著天使的塑像,他們在金璧輝煌中顯得非常神聖。

我抬頭向教堂的頂部探索,想看看加西莫多的陰影,遺憾的是這方麵的知識太少,加上不懂外語,怎麼都把書中的《巴黎聖母院》與現實中的巴黎聖母院聯係不在一起。維克多‘雨果,這位法國浪漫主義詩人、戲劇家和小說家,他之所以能寫出這影響曆史的巨著,真應該感謝那動蕩的時代賦予他的生活和經曆,當然也正是他在政治上的多變,對社會的觀察別具一格,使他在文學上無疑有著很強的創新性。他的《悲慘世界》、《笑麵人》、《九三年》以及許多劇本,都作為世界名著被世界人民歡迎。

在柔和的風琴音樂中,我努力地在想象吉普塞少女愛斯梅哈爾達,如果她屈從了副主教克羅德,又怎能走向斷頭台;如果她能感動隊長法比,可能也會逃出魔爪。最可氣的是加西莫多,殘疾不說,還又醜、又聾,本身就不健全,可偏偏要充當什麼好漢救美,結果美女沒有救下來,還落了個殺人犯的罪名,把用一生換來的忠厚老實的美名給丟失了,真正是:生,不知幸福為何味;死,枉落了癩蛤蟆名。他遠遠沒有牧師聰明,牧師雖然好色也卑鄙,但是很現實,他可以坦然地對愛斯梅哈爾達說:“我要得到你,你不願把我當作你的奴隸,你就得把我當作你的主人。我要得到你!我有一個澗穴,我要把你拖到那裏去。你要跟著我,否則我就把你交出去!漂亮的孩子,你得死去,或者是屬於我!屬於牧師!屬於一個背教者!屬於一個凶手!就從今晚上起,聽見了嗎?來吧,快樂吧!來吧,親吻我吧!笨人!你要選擇:墳墓或是我的床!”

牧師雖然行為有些粗暴,但是他對愛斯梅哈爾達的愛還是真誠的,否則也就不會跪在那裏呐喊道:“究竟一個男人愛上了一個女人,這並不是他的錯嗬!一嗬!我的天呀!一怎麼,你永不寬恕我嗎?你還是在恨我!那末完了!就是這個使我變壞了,你看,連我自己也對我自己害怕……我要從胸中掏出-不是話語,而是我的心和肺腑。”

加西莫多的存在,真如牧師臨死時對他的喊聲:“該死。”確實該死,由於加西莫多的多事,一個修行一生的牧師、副主教提前去見基督了,一個本來可以有多種選擇生活權利的美麗少女,在醜陋的麵孔監督下過早地離開了人間,沒有步入女人的行列,當然也就沒有女人的體驗,就這樣走了,她比芳汀更悲慘。

《悲慘世界》中也有不悲慘的世界,最起碼的是結局還是圓滿的!社會本來就不公平,公平隻是弱者的希望和乞求,不公平才是社會的本質。如果人們今天還在熱衷於探討什麼公平,那才是對社會進步的嘲笑。冉‘阿讓能認識到不公,但是努力去扶貧濟弱,這對於一個犯人或者市長來講都是窮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種理性化社會的追求。因此,對冉丨阿讓的一生功過,因他孤獨的死畫上了一個快樂的音符。馬呂斯起初的不理解,表現出的是完美追求失落後的情變,但是最終還是麵對事實悔悟過來了。珂塞特應該說是最不幸的人了,母親的遭遇,撫養者的恩德,愛情的渴望,對她來講哪一個都割舍不了,好的地方是在冉‘阿讓死去時用臂彎表達了對死者的感激。

讀雨果的小說,就像讀曆史,讀一部社會低層人民的苦難史。《悲慘圖》就是一個縮影。

一個做買賣靠吃秤頭發了財;7法律讓他當法官。冬天,冷得很,7—個窮漢拿了一個麵包養家。看這屋裏多擁擠!這法官跑來7審問那窮漢。聽清楚,多公正!彳一個應有盡有,一個貧無立錐!義這法官,一這商人,一生氣他浪費了一個鍾頭,狠狠地望了那哭哭啼啼的窮漢一眼,判他服苦役,7便翩然赴他郊外的別墅去了。人散了;“很好,”好人壞人齊聲說。7隻剩下一個蒼白憂鬱的基督,7在法庭的牆壁高舉著雙手。

雨果的偉人之處,還在於他死後可以坦然地從凱旋門下經過,成為從這裏經過的唯有的兩個人中的一個。

在沉思中時間悄悄流走,在回味中我感到聖母院的神秘,所有從這裏走出來的人,大都臉色肅穆,腳步平穩。沒有進去時的浮躁,交談中多了些讚美和感歎,細想這與裏麵放的音樂可能有關。在國內參觀寺院時,偶然也有這種感覺,隻不過是“熟悉的身邊沒有風景”罷了。-這裏太沉重了,進去時的自滿與.出來時的空虛,讓人們不能不仔細地反省過去的思想和觀念。什麼力量使無數不同國度、不同膚色、不同年齡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喊出一聲:“阿門!”

在協和廣場上,我們認真地體會建了22年的廣場風韻。它從1757年開始建,到〗779年建成,中央有一座路易十五騎馬的塑像。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這個廣場上曾經處死過許多有名的人物,包括國王路易十六、王後馬麗丨品圖娃奈特等等。現在廣場的中央聳立著的一塊是1836年從廬克索神廟搬來的埃及方尖塔,上麵刻滿了讚美拉母西斯二世光輝業績的象形文字。四周有許多雕像,有多變的噴泉,當然廣場上還有身著猶如塑像般服裝的賣藝人。

廣場旁邊不遠處就是有名的香榭麗舍大道,馬路旁建有散步的公園,在第二帝國期間這裏是全巴黎最時尚的聚會地和上流社會人士的居住區。現在這條大街的兩旁有許多雜華的商店、劇院和老字號飯店、大航空公司的辦公大樓,街上旅遊的人絡繹不絕。

走了大半天好累,我悄悄地走過去坐在大道旁的長條椅上,遠遠地看著

一會就要去的凱旋門,耳邊聽著法國梧桐樹葉發出的沙沙聲響。飛馳的汽車,寬闊的馬路,異國的情調,不由的讓人的心情好起來,讓工作中的煩惱滾開吧!與俗人的糾纏是對智者的侮辱,麵對這寬闊的大道,有多少偉人、多少小人一同在這裏走過,也可能他們曾經手挽手、肩並肩,但是曆史會給他們的存在價值打分,好壞不是由自己評說。

我常常想,人之悲傷,莫大於心死;人之喜悅,莫大於失態;人之尊貴,不在於言而在於信;人之卑鄙,不在於形而在於心。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人與人有錢無義,事與事有對無錯;人與事有利則為,事與人有名則行;性與情前者為要,心與體後者為先。當然了,社會上就必然會出現:開會辦公,吃飯辦事,打牌升官,送錢開門,拿權馭人,拿事馭錢的現象,權與責、能與賢、威與信,能幹的不會說,就像無皮的書一樣,隻有翻開來細細地看,才能品出滋味;會說的不能幹,伹常常在人前風光,就像一張張貼匾,看起來豔麗,品起來無味。唉!算了吧,想辦法活得充實些,名與利上可以看開些,人在世也就彈指一揮間,多有點人味就行了,別人的事少想些就行了。

同伴在呼喚,我從遐想中走出來還是比較痛苦的,按照計劃該去參觀凱旋門了。在協和廣場上車,隻坐了幾分鍾就來到凱旋門。在我的記憶中凱旋門要比協和廣場有名的多,就憑它坐落在市中心這一點就可以說明問題了。

凱旋門地處寬闊的戴高樂廣場,這裏是香榭麗舍大道的盡頭,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點。從戴高樂廣場向四麵八方延伸,有12條大道。凱旋門從1806年開始在這裏的中央建造,1836年建成,高50米,寬45米,門的每一麵都有巨型浮雕,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美麗的一幅就是位於麵向香舍偭榭大道一麵右下側的那一幅了,因為上麵描繪了1792年義勇軍出征的情景,這一名作取名為《馬塞曲》。拿破侖大捷慶祝儀式的場麵被刻在這幅浮雕的上方,在頂端的盾形飾物上刻有每場戰役的名稱。1920年在拱洞下建了一處無名戰士墓,每到傍晚,這裏便燃起不滅的火焰。聽介紹說,這不滅的火,在前些年因有些球迷搗亂,在一天晚上把火給熄滅了,第二天人們發現後又把它點著,在記憶中這是建墓80年中僅有的一次熄滅9也可能是一種迷信,也可能是希望,大家在這裏留下了國外唯一的一張合影。

看了凱旋門當然也要看看榮軍院,因為這些都與拿破侖分不開。在榮軍院參觀時最讓大家關注的是園內的草坪,一個一個修剪的像子彈的小樹,擺在四周的大炮,讓人們在美好的環境中不忘記戰爭。可是在我的眼裏,在這裏應該寫上一筆,昔日的法國對中國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十九世紀中葉,它緊步英國的後塵,對我國進行了從東到西的侵略,一部《中法南京條約》使侵略者的行為“合法化”,對西藏的侵略,公然幹起分裂中國的勾當。曆史應該這樣看,拿破侖的鐵蹄對歐洲發展的曆史來講是進步,如果沒有拿破侖在歐洲強行統一,工業革命可能要晚上許多時間才能到歐洲,當然歐洲就不會有今天的發達和繁榮。但是對中國則不一樣,原因就在於,它們到中國是為了掠奪,它們的侵略把剛剛發展起來的民族工業扼殺了,並使中國的經濟走向衰退。

榮軍院裏放著拿破侖的棺木,我們爬上二樓,去尋找拿破侖的幽靈。拿破侖,波拿巴,1821年5月5日在聖海蕾娜島上去世,可是七年之後法國才得到英國政府的容許,把這位皇帝的遺骨運回祖國。1840年9月一艘法國船隻載著拿破侖的遺體駛向塞納河,逆流而上緩緩上行到巴黎。9月15日這天,大雪紛飛,巴黎城萬人空巷,人們幾乎都參加了這位己故皇帝的葬禮。拿破侖的靈車穿過凱旋門,駛過香榭麗舍大道,到達榮軍院圓頂大廈,拿破侖長期被放逐的生涯結束了,從此在這裏長眠。

今天,最重要的參觀應該說是到羅浮宮,這裏被稱為是世界藝術的天堂。導遊說:不懂藝術的人到這裏看,需要兩個小時;懂一點的人來這裏看需要一天時間,如果是學習藝術的人,到這裏看最少要一個月。我們屬於不懂的那一類,因此導遊給我們的時間就是兩個小時。我們從金字塔式的玻璃入處進去,沒有想到裏麵還真是好大!內部按照不同時期和不同的地區,劃分了幾個大的展區,從地下到地上有好幾層,每一層都有許多名畫,聽說這裏展出的作品沒有一件是假的。來這裏關鍵要看三幅作品:米羅的維納斯像、莎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前兩幅是雕像,後一幅為油畫。對蒙娜麗莎感覺不多,主要是人太多,又高高地鑲在玻璃內,燈光也不太好,隻能是看看了,去品味是沒有那種環境和心情了。但是,前兩個雕像還是非常有靈性的,工藝精湛,栩栩如生,長巾斜落,絲紋可見;海風吹來,展翅欲飛;線條美麗,神情逼真。幾千年前的作品竟有如此的水平,不能不讓人們感歎和讚賞。

每個展廳都有很多名畫,每幅畫又都在講訴一個動聽的故事,每個故事又對現實生活給予了折射和啟迪。《拿破侖一世加冕禮》畫中有150多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神情莊嚴,這實際上是對拿破侖加冕時的真實寫照。想多看幾幅,那就不能細看,兩個多小時我們是不停步地在走。看看時間快到了,趕緊往外走,出來後發現自己是最後一名。好在大家也累了都在出處席地而坐,看大家的情景也都是看多少忘多少,記下來的是以前就有的印象,否則為何一言不發。

累是累,但感受還是很多。這裏除了教堂特別多外,就是藝術保留的特別好,文化曆史古跡也很豐富。沒有來之前,總認為文明古國非中國莫屬,看後方知過去眼界太窄。我們把古人用過的東西叫文物,由於民族的原因,我們的祖先不喜藝術,唯有在聲色消費中成長,因而曆史由文物組成,曆代皇帝無不下大工夫在造陵,從號稱天下第八奇觀的秦始皇陵,到南京的中山陵,講究的是--個生與眾相隔,距離產生權威;死與鬼不同,等級在陰間更要分明。因而,陵中的文物很多,藝術缺少,或者說是物品,這與封建社會的愚民政策有關。可能是歐洲人的生存地理環境緣故,他們對藝術有特別的愛好和追求,參觀中所看到的每一角落,你都能感受到曆史的痕跡,藝術對生活的描述。

他們往往花幾十年、上百年修建一座宮殿、教堂、住宅,世世代代去維護它、使用它,缺少我們推倒重來的創新精神和意識。你不論參觀什麼樣的建築,你都能找到設計者和建造者的姓名,尊重曆史、尊重個性,使藝術和曆史融為一體。天安門廣場誰人設計、誰人建造,誰能得知?曆史是由無數個個性組成並發展的,如果否認了個性,社會的進步就要走彎路。群體是個哲學範疇,不能以此來解釋社會發展的動力和原因,我們國家五十年的曆史說明了這一點,尊重個性、張揚個性,對社會發展有利。

“誰看表演?”,“誰看表演?”,導遊向大家不停地問。也可能是好麵子,沒有人答應,導遊似乎明白了原因,把這件事交給團長去辦。看,大家都想看,但是一聽價格好貴就有點猶豫,好在一起哄,又是心中所想,就都去了。到《紅磨坊》看表演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一個演員如果能在這裏表演那就更了不起了。

這天晚上9點我們來到《紅磨坊》,1889年就安裝起的風車長葉在燈光中顯得非常惹眼。

這裏已經有許多人了。聽說在這裏表演的演員都是世界一流的演員,這裏淘汰下來的到美國拉斯維加斯,那裏再淘汰下來的隻好到澳門表演了,因此這裏的演員被看做是世界上一流的。許多芭蕾舞演員以能在這裏演出為一生的奮鬥目標,到今天還沒有一個中國人入圍這裏。這裏的演員條件都很高,從身材、形象、氣質、知識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具體的標準。進去前要把隨身帶的東西寄存,裏麵不容許攝像、照相。大廳能坐兩千人左右,我們坐在中間的兩張桌子旁,喝著法國香檳,等待節目的開始。裏麵光線較暗,但是能清楚地辨認出男女老少。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著服務生,他們都提著桶,桶裏放著冰塊和香檳酒,送向客人,偶爾有專職照相的服務生給遊客拍照。我們前麵一桌的客人為小孩過生日,在他們點蠟燭前,舞台主持放起了《生日歌》,全場會唱這首歌的人都大聲地唱起來,讓我非常感動。為了他人的快樂,不管是否認識和熟悉,都願意為別人祝福,這種精神真正值得我們提倡和發揚。

演出開始了,場上非常安靜,隨著樂曲聲的起伏,一個個漂亮的女士披紗輕舞,她們唱歌跳舞,輕鬆、明快、舒展、奔放,抒情中展示出人體的美麗,激昂中把音符輕吐,每一個節目結束,掌聲都會毫不吝嗇地奉獻。那些男演員也非常賣力,舞跳的非常好,台上和台下相互交流引起的共鳴,使演出現場融為一體。雖然女的穿的比男的還少,雖然美女就在眼前閃動,但是心裏麵沒有半點的邪念,有的是那純潔的對美的享受。兩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沒有人再為高額票價而多言,當然也沒有人為擔心不健康而多慮了。因為語言的障礙,否則收獲會更多一些的。聽說每天看演出的人特別多,一年到頭都在演,每天有兩場,我們看的是第一場,據說在2000人的觀看隊伍中有中國19個團隊的成員在裏麵。

8月14日,今晚是在巴黎的最後一晚了。外麵跑了一天,回來一看房間沒有收拾,挺生氣。這是國人辦的飯店出了這樣的事也並不奇怪,你是無可奈何的,隻好自己收拾。

上午去了凡爾賽宮,它坐落在巴黎的西南部,從前這裏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村子,1624年路易十三在此建造了一座狩獵城堡。後來,路易十四繼續改造和擴建,並作為王宮,到1690年具備了今天的規模。這裏曾經是法國國王尋歡作樂、窮奢極侈的地方,路易十四時曾經達到頂峰,真正是天天有宴席,日日開宴會,這裏是貴族們顯富的場所,後因群眾的抗議而作罷。1873年它首次作為國家曆史博物館,建築麵積約十萬平方米,宮內有大小宮殿廳五百多間,各具特色,但這裏最令人讚歎不已的是鏡廊,這裏的戰爭廳鏡廊應該說是非常精巧的,鏡廊的名聲和美麗主要來自於它那麵向花園的十七扇窗子,及對應安裝的十七麵鏡子,它把窗外的花園美景盡收眼中。

當然還有一個迷人的地方就是宮前的園林。它是法國式園林的典範,它們設計典雅而精致,充滿了許多有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的造型及設置。這些花園是1661年至1668年勒諾特設計的,麵積100公頃,成為凡爾賽宮的有機部分和補充。花園裏的噴泉、雕像,既顯示了當時法國的鼎盛時期,更顯示了高度發達的法國文化、藝術成就,這裏也成為世界各國學習和仿照的樣板。

我在這裏有這樣一個想法,法國的統治者特別會生活,會享受,他們的一生是在藝術中成長,並同時留給後人一份藝術品。如:戴高樂留給人們的是一個至今都不落後的現代化機場;蓬皮杜修建了藝術中心,到今天都還是法國甚至歐洲最好的藝術中心;密特朗在羅浮宮廣場建起了一座玻璃鋼的金字塔式的建築物,成為現代建築史的又一個典範。這些我們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封建王朝時期,由於曆史的局限性,那時的人們沒有藝術細胞,也就無法創造出藝術並留給我們。但是,在祖國繁榮富強的今天,應該給後人留下點不是以奢侈而聞名的東西,在消耗物質資料的同時,也有意識地創造更多的藝術品,供後人欣賞。這才是對自己負責、對曆史負責、對人類負責的態度。

要說藝術價值的話,我看艾菲爾鐵塔的藝術價值不會高過前麵看過的任何一個,但是,它也有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去攀登。艾菲爾鐵塔以建築宏大而聞名於世。1889年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和迎接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而建。艾菲爾鐵塔是用設計者法國橋梁工程師亞曆山大,居斯塔夫,艾菲爾的名字命名,花了兩年多時間,耗資一百多萬美元建成的。高320米,用去鋼材為7550噸,有18000個部件組成,靠100多萬個鉚釘鉚成一體,總重量大約9000噸。塔分三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高115米,第三層高274米,每一層都有小酒吧,供遊人休息。塔基占地1萬平方米,塔身為鋼架鏤空結構,是世界著名的鋼鐵建築和巴黎的最高建築物。每逢晴空萬裏,這裏可以看到遠達70公裏的景色。鐵塔下麵原來是練兵場,現在是公園。

鐵塔在1980年進行了維修,使總重量減輕了1000噸,同時加裝了電視天線。目前,是世界上最高的電視天線塔之一。塔從建成到今天,一直是人們遊覽的勝地,每年都有數百萬人前來參觀。

我們坐電梯上到第二層,向四周看去,隻見灰色的屋頂和滿目的梧桐樹,把巴黎遮蓋的嚴嚴實實,賽納河就像一條細細的彩帶飄落在樓宇之間。上麵的人很多,為了加強記憶,我決定走下去。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就難了。從上麵走下去,我花了大概半個小時的時間,關鍵的是腿到了平地不知怎樣向前邁了,平常不鍛煉,這時才感受到艱難,也才體會到生命在於運動,不運動,生命就可能離你而去。我來到地麵後借勢就躺在了草坪上,仰視鐵塔,高不可攀,觀上麵的遊人,形如螞蟻,回顧左右有許多的老外比我更隨意,橫躺豎睡,撩衣露背,相擁竊語,整個一個世界都在我懷裏的感覺。

到巴黎的中國人大都會去看看巴黎公社社員公墓,到他們最後戰鬥的地方追憶先烈們的情懷。這天早上,我們先去聖心院參觀,它聳立在蒙馬特山頂上,可以俯視巴黎全城的教堂卩它那白色的圓頂顯得特別矚目,它是1876年由全法國捐款興建的,到1919年才完工。羅馬式和拜占庭風格相容的建築物,建有一座高84米的方形鍾樓,內有一19噸重的莎瓦鍾,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鍾之一。教堂的門廊上方有兩位人們熟悉的塑像,一位是聖路易國王,另一位抗英聖女貞德?前者無須多說,就聖女貞德而言,我感覺她的—生,對時至今日的法國人的心理都有一定的影響。聖女貞德被審判時,怒斥法官:“你們燒死我一個,會有許多人起來把你們打倒!勝利屬於法蘭西!”婦女在國家危機關頭勇敢地站起來,為民族的自強、自尊、自立做出了不朽的榜樣,使的法國的男人形象黯然失色。從此,也就確立了法國女士在國家和家庭中的主導地位和決定作用,在法國婦女毆打男人的事非常多。

教堂內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浮雕、壁畫,它與周圍陳舊的建築相比顯得不很協調,這也正是它特殊的地方。在巴黎公社時期,這裏曾經是與反動分子戰鬥的陣地,但今天人們看到的隻有如織的遊人、虔誠的信徒。我們下了高地,乘地鐵到公墓裏去緬懷公社的英烈們。走了半個多小時,來到一座很不起眼的門前,導遊告訴大家,這裏就是拉雪茲祌甫公墓,巴黎公社社員最後就在這裏就義。我們依序進入,一看好大的一座公墓,墓碑有大有小,墓穴也有大小之分,墓碑上鑲嵌著死者的相片,書寫著死者的生平和立碑者的姓名,碑前大都有鮮花擺放。我們沿著幽靜的小路,向公墓走去,大約走了20多分鍾,還沒有看見社員牆,加上大家都帶著一個大包,天氣又熱,怨氣立馬就發作出來。都在抱怨,這麼有名的社員牆竟然沒有人知道,就連守墓人也如此,真不敢相信。正在我們連一步都不想走時,見到一位中國老人,他問我們是否找社員牆。回答是之後,老人指著旁邊一道圍牆笑著對大家說:就在眼前。我們一看,這怎和想象中的不一樣。簇新的牆上有一行法文,寫明這裏曾經是巴黎公社戰士的就義之地,周邊雜草橫生,沒有可以緬懷追憶的祭台,當然也沒有藝術品的陪襯。沒有什麼特殊,還不如旁邊的幾座墳墓有氣派,這可能是法國人民對此沒有我們那樣執著。但是1871年5月創作的《國際歌》,可是因巴黎公社的失敗而誕生,巴黎公社的先烈們也因此歌名揚萬代。

1896年《國際歌》正式作為無產階級不朽的戰歌而傳唱。“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那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1920年瞿秋白首次把它翻譯成中文,1923年開始在中國演唱。歌詞的翻譯雖然因語言不同而有所差別,但是最後的一句:“英特那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所有的國家都是按音翻譯的。這首歌在社會主義風靡全球時,曾經作為識別敵我的試金石,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這首歌普及的最為廣泛。時至今天,在群眾集會時,《國際歌》仍然作為一首大家喜愛的歌曲而傳唱。

我在德國曾經好奇地問導遊,馬克思在德國的影響如何,他笑笑說:作為一名學者,他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他的一些著作、一些觀點,還是很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僅僅是眾多學者中的一位,學術無止境。對每一個學者我們都可以取其優秀的一麵,但我們也要承認沒有完美的理論。一種理論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有著無限的創新性,有著可以修補過去理論的缺陷,同時被後人修補而完善,不僅沒有排它性,而且有著強烈的包容意識,這也就是所謂的生命力。

到巴黎參觀了好幾天,見到最好的地方就是教堂,人群最集中的也是教堂。雖然地鐵可以說是現代化的反映,但總是因沒有見高樓而遺憾。好在就在我們要離開時,大家把轉商場的時間換成看巴黎新區,這一改變,使我才真正認識到曆史文化名城和國際大都市的風采。

在新區有兩個建築物讓我不能忘懷。一是人門塔,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塔很多,但是像這座塔還是唯獨的一個。這座塔於1982年由丹麥建築師奧托丨馮丨斯普瑞克森設計,1989年7月竣工。它形似一座大門,由兩座高105米的塔組成,頂端有一橋楣相連,整座建築用卡拉拉大理石和玻璃敷麵,門洞裏懸掛著一張叫做“雲”的巨大天幕,有四部電梯可以載著參觀者上去遊覽。

塔下是一個很大的廣場,在穿越塔廊時,要走過一道道玻璃牆,它像迷宮,隻有在玻璃牆中穿行,才能到達電梯,也才可能去看到另外一邊的精彩世界。廣場下麵是高速公路,進出巴黎新區的車都得從這裏經過。

另-座是~個人手豎立大拇指形狀的建築物。色似黑人膚色的手,緊緊地握住,隻留下廠個大拇指高高地翹起來,是讚美,是誇耀,可以隨人們去猜想。這隻孤零零地手在廣場的中央,不遠處是那一座座形狀各異的高樓,大都外鑲有色玻璃,在陽光下顯得氣派和神秘。這裏的髙樓非常多,巴黎稱其為新區,就和我們的開發區一樣,但是我的感覺是:這是一個開發了的開發區,是在發展屮的開發區,國內除了四個特區不敢評價外,有許多的開發區,有許多建設了卻沒有開發的丌發區。這裏的差別就在於,我們是靠優惠、讓利來吸引企業,這種具有很大短期行為和多變的開發條件,產生了許多泡沫經濟,當然也就產生出許多短命的企業和企業家。

法國南部行

8月15日中午。大家在留有許多遺憾的心境中離開了巴黎,我們將乘高速列車直達馬賽市,駕駛員將把汽車開到那裏接我們。早上,車就趕往南部了,這半天的活動都是坐地鐵或者走路。中午兩點鍾,在巴黎最大的火車站坐上了全密封的高速列車。聽說這種車非常舒服,速度可高達500公裏,在歐洲隻有法國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為高速列車需要有廣闊的領土,彈丸之地,用這種車就有些浪費,再者,車一動就過站也劃不來。車上對號入坐,我的對麵和旁邊剛好是幾個黑人,上車後很快就開動了。開始倒沒有什麼感覺,我也本無種族歧視,可是慢慢地有一種奇臭無比的味道把我籠罩,我強忍著尋找來源,竟然發現,就在我的旁邊和對麵。隻見人家說說笑笑,沒有半點反應,想來“臭已不覺”,我在想辦法逃避,把頭轉向另一麵,不去看,減少聞。但那種讓人不可忍受的氣味,差點沒有讓人窒息。同行的人有的實在受不了就在臉上塗抹風油精,湖北的小兄弟過敏,竟然臉腫變色有小熊貓的模樣,他的難受也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樂趣。

終於到站了,一個愉快的旅途被搞得一點意思都沒有了。

馬賽一是法國最大的港,這裏也有法國最好的海灣。但是,它的出名不在港而在於一首《馬賽曲》,在於這首法國國歌。1792年正是奧地利、

普魯士侵略法國的重要關頭,路易十六和王後假意合作,暗地裏向侵略者通風報信。這年4月,奧地利、普魯士的軍隊很快就打到了巴黎,這時,全國各地的群眾紛紛起義趕赴巴黎抗敵,從馬賽來的起義軍一路上高唱著由義勇軍青年戰士譜曲作詞的歌曲,當時大家把這首歌叫《萊茵軍戰歌》,其他地方來的義勇軍戰士聽後感到非常振奮人心,就都唱起了這首歌,大家也就把它叫作《馬賽曲》。他的大意是:

起來,祖國的孩子們!7光榮的日子已經來到,7專製者在反對我們,乂他們扯起了血腰的旗號。乂你聽,在我們的家園,義那些凶殘的幹涉軍在嚎叫。7他們一直逼到我們跟前,把我們的妻子和兒子都扼死。公民們!拿起武器,組織起戰鬥隊伍!前進!前進!讓侵略者的汙血澆灌我們的田地……

這首隻用了一個晚上就創作出的名曲,他的生命力就在於順應曆史發展的要求,反映當時人民群眾的呼聲,激發反抗侵略者的鬥誌。為了紀念義勇軍在保衛祖國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為了使人們永遠記住共和國建立的艱難曆程,1795年國民公會通過決議,把《馬賽曲》定為法蘭西共和國的國歌,直到今天。

傍晚我們來到港,街道上的衛生很差,小商小販非常多,和我們國內的自由市場一樣,有的阿拉伯人手拿著粗製的工藝品向人們兜售。街上的黑人、黃種人也不少,因為這裏是地中海,所以人種雜,就成為地中海風格和特色!港的船、遊艇很多,聽說都是私人的,這是個私有製的國家,個人有船、有房也是正常的,要是沒有這些可能生存就會有困難了。這裏就是一個港,也沒有別的景點可供參觀,晚上隻好在岸邊照了幾張相片。

16日晴,今天要去好幾個地方,可是昨晚噩夢太多,早上起來猶如大病一場,渾身無力。但是今天又主要是跑路,無力也得走,這又不是自己的家,想躺就躺。

早上從馬賽出發,用了三個小時的時間,來到了電影城一戛納。這是

一座非常漂亮的海濱城市。椰子樹、細白沙,鹹鹹的海風,稀少的行人,暖暖的陽光,整潔的街道,把因進城拖延吃飯引起的不快都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