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1 / 3)

第一部分

筆頭風月悠悠過,眼角的皺紋漸漸多。有人問我愁為何?天寥廓,無處留寂寞。

嘴皮功名淡淡香,搓揉的凡夫傻傻樂。家人問我興若何?物欲薄,無夜夢春歌。

心眼憎愛綿綿長,疲倦的身心日日弱。世人問我事如何?人海闊,無日不風波。

題記自畫肖像在大躍進前夕的啼鳴聲中我來到人間,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我步出家門走向學堂,讀書無用論讓我鼓起勇氣上完了五年小學、兩年初中。沒有趕上串連,隻是將主席的像章保存了不少,紅小兵、紅衛兵的袖套戴破了幾隻。恢複生產時十五歲的我,以八十多斤的體重、一米七的身髙在高原青海的首府西寧參加了工作,從此結束了無憂無慮的生活,開始了可能要長達45年的約束言行包括思想的曆程。說不上高興,也談不上傷心,逃避了上山下鄉的機遇,彙入工人階級當家做主人的大潮,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命運。

寒冬臘月的飛雪鋪就了一條自己養活自己的路,同時也就開始了自己保護自己的曆史。做工七年沒有學到什麼技術,隻是對周圍的人感到特別地親切和離不開。因此,我和我的師傅以及師姐妹們關係非常好,也正是在這個季節我知道了異性的引力。

知識就是力量,讓我從無知中得到了很多的啟發,也使我下決心與全國其他無知卻又想求學的青年一樣步入了考場。所幸的是標準有些低,雖然招收的學生遠遠沒有現在的多,但還是讓我擠進了大學的門。政治教育專業雖然不吃香,但對我來講又有什麼可挑剔的呢?初中生上大學雖然有,但是肯定不會太多。四年的學習,我知道了“不”,也嚐到了“情”。畢業了,每月70元的工資讓我在講台上整整站了一年,病急亂投醫使我調入了利.研單位,並以團委副書記的身份和青年們打成一片。

外麵的世界太精彩,一張報紙看天下風雲吸引我投身鉛與火之中,一支筆、一張紙從此伴我走天下。第一個新生兒在既有地理的限製又有商品發展的含義中誕生了,這是我們幾個外行的傑作,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廈。因此,我投入的感情最多,也最真誠。先後作為記者部主任、副總編輯的我,可以無愧地說:我的足跡踏祁連的春夏秋冬,我的目光掃昆侖南北的牛羊牧草,我的歌喉唱出了對青春的熱愛。

冰山上的雪在改革開放中融化,孔雀東南飛的煽情將塵封的追求拖出。下山吧,一個很有磁性的聲音在向我召喚,在一個曾經寫下許多地方都是“好地方”的偉人逝世的那一天早上,我離開了養育我數十年的髙原,來到了以古跡而不是以經濟和科技而自豪的城市。這裏雖然是故土,對我來講很親切,但在當地人眼裏我仍然是個外地人,就在這感覺親切、人際陌生、環境排外的氛圍裏我又開始了一次生與死的洗禮。

從緊張和艱苦的環境來到低海拔的地方,除了工作上的清閑和無聊外,好像沒有什麼可以記憶的了。就這樣在無事生非中到處檢査,偶而搞一些人人反感的評比,不時地坐在人前談點務虛的重要性和政治術語,生怕別人不知道,可惜的是他自已不知道天下人都在嘲笑著他的愚昧。一千多天的生命就這樣白白地流逝了,沒有人為此感到惋惜,當然也就沒有人為此而醒悟。環視周圍:虛偽的麵孔下有一顆顆呼之欲出的私心,一張張微笑的臉上掩蓋了無盡的貪婪。

說不清幾許落葉在翻動時間,想不明笑麵人到底有多少空間。我在騷氣中又開始重複舞文西北、字書電業,談不上高興,說不清苦惱,總之把他當作吃飯的手段而已。近兩千天的為他人做嫁妝,執著的我在這人欲橫流的空間吃力地爬行。總編輯走過來了,我虔誠地把他放入懷裏,整日如履薄冰、戰戰兢兢,8円加班,忘家為業;報刊協會理事長向我走過未了,強打起笑臉,以求團結和諧,發揮群體作用;癩皮狗走過來了,小心翼翼地圍著你轉,把許多蒼蠅帶來,多的讓你趕都趕不盡;饑餓的瘋狗向你跑過未,打之不智,躲之不利,引得眾人圍觀不散,讓你騷氣滿身。就在這種關懷的氣氛中,我熬白了幾許黑發,憑添了幾條皺渠,落下了頸椎增生,惹的平庸者連手成防、妒賢如仇,無知者私結同黨、造謠中傷,好一副階級友誼互助圖,著實讓我深深地感到了他們的滋潤。

要告別舊世紀了,我沒有能逃避時間的懲罰,彎著腰生產出第三個“孩子”,這應該是最後的一個了。因為,就我個人來講,已經是幹枯的井、無油的燈,更何況太陽西下。但我憑著一股傲氣,在兄弟姐妹們的推扶下,不知不覺中又走了小小的三步。這三年來,沒有得到很多的理解,當然也就沒有什麼肯定和讚揚,所得到的隻有:滿身的疾病、無名的指責、懷疑的目光,還有就是那充實的精神,再沒有什麼可以自豪的了,真正成為那“四高一低”的人才。

前幾天在社會同行的抬愛下,我才敢自信地回首,驚然發現自己還有一些快餐文字留下,粗粗計算包括與他人及自創的也有百十萬字,就自己塗鴉的數十萬文字屮精品雖然沒有,但是如果按評高級職稱要求看,搞他兩三個都還有餘。所以,別人怎樣看我大可不管,唯求自身的心理平靜。

今後的日子或許還很長,我的觀點是:言行要對社會、對曆史、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因此,我的信條是:坦坦蕩蕩待人,大大方方處世,無愧天地人親,何懼世俗評說。

觀念轉變怎就那麼艱難

改革開放已有20多年了,要說取得了巨大成就,觀念轉變所產生的影響力功不可沒。如果說我們在某些方麵的改革步子還太慢,成效也不明顯,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思想保守、觀念陳舊,放不開手腳、邁不開步子。新世紀的曙光離我們已很近了,難道真的要把陳舊的觀念、製約我們前進的觀念帶入新世紀?觀念的轉變怎就那麼艱難?

觀念的轉變既是認識發展的一個過程,也是認識發展的必然。在社會大變革的今天,觀念不轉是不行的,轉慢了也是不行的,關鍵是“轉什麼、怎麼轉”?

首先,轉變觀念不能依靠一個人或幾個人來完成,必須是全體成員的共同任務。就一個企業來講,經理觀念再新,如果員工們的觀念陳舊,去用全新的觀念經營管理這個企業,必然會受到員工們的心理排斥,出現“你說你的、我幹我的”現象(指國有企業〕,形不成合力,也就缺乏創新基礎和市場競爭力。群體觀念更新了,實踐活動才會人心齊、方向明、成效顯。若是企業領導觀念轉變的慢,那麼這個企業就會失去發展的機遇;但是如果職工觀念轉變的慢,企業健康發展就會遇到阻力。因此,轉變觀念決不是某一個人的事,而是參與這項事業所有人的曆史責任,必須喚起民眾千百萬、同心轉。

其次,加強自身學習是轉變觀念的前提。現實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些同誌特別是個別企業領導往往把“轉變觀念”當成流行曲,隨時隨處都在唱。但讓他講講轉什麼、怎樣轉時就訥言了,或者言之無物,缺乏針對性。這是為什麼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學習。如果一個企業家對黨和國家的現行政策精神吃不透,對市場經濟規律不了解,對現代企業管理科學不懂,對本企業的情況不掌握,那他必然拿不出-'個成熟的企業發展戰略和參與市場競爭的對策,企業也就很難繼續生存。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加強自身學習,盡快掌握必需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最新科研成果,調整充實自身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認識事物、辨別事物的能力,隻有這樣才能做到推陳出新、形實相符。

再次,要敢於解剖自我找差距。一些同誌在觀念的轉變屮步子慢、顧慮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敢解剖自己,不能正視自身差距,總是抱一種等待、觀望、依賴、被動的心態,且不去說這對事業的危害有多大,最起碼是缺乏責任心,以往形成的思維定勢、工作方法、觀察事物的角度,我們聲必要一一加以解剖、分析,把那些已不能適應今天改革開放形勢要求的部分堅決拋棄,明確我們在認識上、行動上的差距,迎頭趕上。換言之,就是要把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讓市場經濟的全新觀念來代替,並用市場經濟觀念來規範行為。市場搏擊必須知己知彼,才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第四,轉變觀念,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絕不允許自己不幹還不許別人幹,別人一幹就搗亂,破壞大局,影響事業。可以這樣說,你的觀念是否真正轉變過來,可以從你對事業的追求和執著中表現出來,可以從你在工作中取得的業績看出來。在改革發展中,新的困難和矛盾很多,很多事還需要我們去探索、去實踐,是否支持改革,是否積極投身實踐,不單純是觀念轉變的問題,而是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大事,對此必須舉旗幟、明方向、向前走、不回首。

最後,轉變觀念也要求真務實。轉變理念的目的是加快改革、促進發展,而決不是為了走形式、擺樣子。企業不論是進行改製還是資產重組,或者通過創一流提高管理水平等等,必須結合實際,充分借鑒學習別人成功經驗,堅持以提高效益為目的,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產的目的就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因此,企業在改革和參與市場競爭中必須求真務實,牢固樹立經濟效益的觀念,並以此來規範行為。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是衡量企業領導和職工觀念轉變快慢以及是否到位的尺度,也就是說轉變觀念關係企業興衰,不能等,必須快。

轉變觀念雖然不是說轉就轉那麼容易,轉變的過程中也很痛苦,但是隻要振作精神,勇敢地迎接新觀念到來前的陣痛,前途將會更加美好燦爛。

觀念(一)山裏人進城時間一長,回去後就感諸多不便,且不說吃飯穿衣、言談舉止,就連原本常見的竹林、山藥在其眼中也賦予了新的含義,它們不再簡單地僅僅是紮掃把、煮熟填肚的實用功能,而具有了更豐富的經濟意義。過去稱此為“變了”,啥變了沒有一個準確貼切的叫法,如今人們把這種變化叫做觀念轉變了。

觀念的威力真的有這麼大嗎?能把一個山裏人變成商人、城裏人嗎?

觀念,我們把它拆開看就不難理解了。觀念又可讀作“又見今心”,“又”是重複,“見”是反映,“今”是時間,“心”即原有意識的抽象,又包含著對事物的新的視覺和突破。從哲學上講,觀念屬思想意識範疇,是客觀事物在人腦裏留下的印象;從現實來看,主要指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由這個認識程度而影響到的人們的行為。既然觀念能影響人們的行為,那麼山裏人變成城裏人也就無可厚非了。

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中,觀念總是不斷更新和變化的,這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一種動力。但就具體到某個人、某個群體而言,又有快和慢的差別,這個差別反映出進步和落後、文明和愚昧。社會變革無不首先表現在新舊觀念的衝突中,遠的不說,就說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新舊觀念的衝突無時無處不在。1996年6月國家電力部的領導在視察西北電力工業時嚴肅指出:西北電力工業發展滯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思想解放不夠,觀念更新太慢。

轉變觀念為啥這樣難,怎樣才能算轉?筆者認為,主要是一些幹部特別是個別領導幹部往往把轉變觀念當成流行曲,想起來哼上幾聲,沒有從深層去分析究竟哪些觀念製約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怎樣才能衝破舊觀念的束縛?總是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舊方式解決新問題,猶如文盲看百科全書,這怎能汲取其中營養,增長自身智力,享受其中的樂趣呢?

轉變觀念對一個人而言是自身生存的需要,對企業而言是發展的要求,對社會來講是進步的必然。然而觀念的更新絕不是一時一事之舉,而是一個7欠恒的過程。現實告訴人們,觀念不轉不行,轉慢了也不行,要轉隻有首先突破自身原有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衡量觀念是否轉變的尺度是工作業績,你的觀念轉沒轉,轉得是否到位,不妨回視一下自己的周圍以及你所做的工作效果,也就不難明白了。

當我們的飲食觀從吃飽轉向吃好的時候,這標誌著生活質量的提高。

當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時,一個以追求效益為目的的準則在左右著企業家的生產經營行為。

我們不能否認,傳統的、舊有的觀念對思維和行為的巨大影響力,猶如中國幾千年形成的父母養育子女,今天你說子女十八歲不管了,不要說子女不接受就連自己也難以接受,更何況這個轉變是要具備客觀條件之後才能保證主觀上的轉變。電力從壟斷走向開放,這本身就要求我們要用市場經濟的眼光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調整確定位置,否則隻有落後,必將被淘汰。不想走這條路,首要的就是要轉變觀念。

那麼我們當前要轉變哪些觀念,而又要樹立什麼樣的觀念呢?當然從大的方麵講,要轉變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等、靠、要”的觀念,以及經營觀念、管理觀念、價值觀念等等。要樹立的觀念很多,包括效益觀念、服務觀念、就業觀念、成才觀念、發展觀念等等,細細分起來有幾十種觀念,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列舉多少,而在於我們的具體行動,能否從思想和實踐中實現轉變,這才是根本。

轉變舊有觀念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就難在自我解剖和創新。例如要樹立效益觀念,首先就要搞清它自身的含義以及與它相聯的觀念,否則就分不清眼前和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係,最終的結果必將走向形式主義。

當前電力市場疲軟,從宏觀上看受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仔細分析一下,我們不妨坦誠地承認在電力市場開拓方麵觀念還有些陳舊,即使從形式上觀念轉變了,但具體到行動上卻沒有跟上。陝西省人均占用電量僅有600千瓦時,僅僅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如果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全省人按3500萬計,一年需新增電量100億千瓦時之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有一個被我們忽視了上百年的觀點,即消費促生產,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的前提和動力。電力要發展,首先要有消費市場,市場在哪裏?我們不能老盯著高耗能企業。城鎮居民生活用電、農村用電的市場是十分廣闊的,積極主動引導服務電力消費,應該是我們當前的一個重要任務,也就是電力企業實現效益的所在。因而,不論是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抑或電力發展重點從電源建設轉向電網建設,這不單是在鞏固現有市場而是在開辟新的用電領域。在開拓電力市場中要特別重視電力消費市場的培育,這事關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大局,決不可輕視。

轉變觀念也是有條件的,從主觀上來講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學風和飽滿的精神狀態。知識的積累,科學的態度,是實現觀念轉變的思想基礎和實踐指南。因而,講學習、重實踐,就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了。

八十年代初,市場經濟像一個幽靈在中華大地上空徊蕩,人們開始持一種鄙視的目光和審慎的態度小心翼翼地觀察著它。九十年代初一個偉人,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政治外衣撕掉,讓十二億中國人真切地感到市場經濟的進步性和魅力。今天,市場經濟已滲入到社會經濟運行、人民生活的每個環節和角落,市場觀念成為人們工作、生活、思維的出發點,市場經濟成為社會經濟運行的主軌道。

在即將邁入新世紀之際,各種媒體使用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市場經濟,人們談論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市場觀念。市場原始貨物交換的新的內涵已發生了質的變化,最少是由物質上升到意識並作用於行為,這種外延的拓展和內涵的豐富意味著:市場從形式上的多樣化-有形與無形、單一與綜合、有限與無限等,使得市場的內容空前豐富,客觀上要求人們、人們也必須在“市場”這個廣闊天地裏不斷搏擊以求生存、求發展。

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是通過市場來表現和促進的,並進而得到資金的積累和財富的增加。理智的我們不再把市場經濟停留在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和推演上,而是深刻地感悟,市場經濟就是效益經濟,市場觀念就是商品觀念、營銷觀念、價值觀念的驗證和綜合。市場的運作不能回避經濟效益,經濟效益的實現在今天除市場以外別無它途。這樣推理得出的結果是: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取決於商品在市場中的交換次數和平均利潤率的高低。重視市場、開發市場已成為企業經營者的首要工作。也因此,聰明的企業家明確提出:一切圍著市場轉,市場圍著效益轉,實現效益靠用戶,用戶才是企業的真正上帝。

在我們明確了市場觀念就是效益觀念這一原則的同時,要真正理解市場並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不斷航行,還必須明確以下兩點:

一是市場觀念不是孤立的,它與其它觀念和行為是相互聯係、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比如你有了自認為的市場觀念,商品觀念、營銷觀念、服務觀念沒有轉過來,對產品的質量意識也不強,那是不行的。從哲學上講觀念本身就是意識的概括,這種概括是眾多因素的組合和反映。如果認識不到其中相互聯係的這一點,那隻能就觀念談觀念,這是毫無意義的。

二是市場觀念屮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產品生產經營者要有強烈的商品意識。因為,商品必須通過交換才能實現其價值和使用價值,重視交換的途徑和時效就成為企業實現效益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因而任何產品的銷售都必須從坐商轉向流動,從被動等待轉向主動上門服務,從滿足需要轉向引導需要、擴大需要。特別是電力商品,這一轉變就要求電商品的交換區域不能受行政區劃所限製,衡量交換的效果不是以某一個過程和時間,而是全過程的把握。這裏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電商品的交換不能以次數來衡跫,而應看交換的絕對量和利潤總和。泛泛地講市場和市場經濟,就目前而言是非常有害而無益的。理論來源於實踐並指導實踐,說到底關鍵在於實踐。

曾幾何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深人人心,使華夏兒女的思想得到極大的解放,並由此產生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波,使中國快步向世界走去。今天,電力企業把不斷開拓電力消費作為自身發展的重要舉措,這一轉變是可喜可賀的,也是必然的。我們相信,隻要大家真正認識到市場這隻無形之手的重要性,並緊緊地握住它,就必然會有一片嶄新的天地在迎接著我們。

開卷有益乎?

由於今年春節放假時間長,且懶於走動,節前我專程到書市上購書。在裝幀精美的書海中選了幾本書名高雅、介紹誘人的書,心想這下可好,節日可以過的充實些,誰知太令人失望了。翻開書一看內容,大都是些語句不通、內容貧瘠的文字堆砌物,浪費了我不少時間和精力,但也使我對今天出書熱有了一個新的看法和認識。

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通過閱讀書本,進而學習借鑒先輩或他人的經驗來提髙自己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單靠個人的實踐活動獲取的知識和經驗是很有限的,因而講,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你受益終身,看一本壞書會使你迷失人性,這是智者對愚者的啟迪。古人曾對《論語》如此評價:半本《論語》打天下,半本《論語》治天下。可見書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但今天出版的一些書讓人不得不對“開卷有益”打個大大的問號?

時下,名人出書,想出名的人也在出書以成名,這似乎成了一條名利雙收的捷徑。這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印刷業的發展,而且也使人們在良莠混雜中不知所取,難辨益害。許多年前,有一個電影演員寫了本自己的路,一下引發出演藝界的出書熱,讓書攤著實風光了許久。裸露的封麵設計,名不符實的誘人書名,迷惑了無數求知者,同時也讓書商們發了一筆橫財。

前幾天聽同事講,有一位大腕寫了一本“表揚和自我表揚相結合”的自傳式書,苦於無人購買,無奈與鞋商聯手,開展“買一雙鞋送一本書”的簽名活動。名人有這辦法,那些想成名的無名人寫的書就很難推銷了。環顧身邊有些人本非文人,他們拿的文憑也是校名大的嚇人,所學專業不倫不類,經過教學無規、上課沒點、考試抄書、畢業掏錢,終於圓了大學夢。如此基礎,就敢拿起筆來東湊西拚寫本書,有思想性的東西肯定是寫不了,理論領域也是不敢涉及,無奈寫點浮淺感情,搞些無病呻吟,抄襲他人之作,抑或沒有生活之源的隨意杜撰。這樣的產品要在市場上銷售肯定是不行的,想成名隻好把書四處贈送,或利用關係推銷。看來可笑,聽來可悲,想來可恨,如此做法怎能“開卷有益”?我看應該是開卷有害更準確些。

前些時,有一位不太熟的人送我一本彙集自己過去作品的書,裝幀很不錯,扉頁上還恭恭正正寫著“請楊老師斧正”。翻開看目錄,題目都很有詩意。來人在謙虛的介紹寫書的艱辛中又難以掩飾心中的自豪,並不時地說有些名人對這本書也給予了肯定。我在誠慌誠恐中說,一定認真拜讀。人走後我從頭翻看到尾,不說它占了我近三個小時的時間,更可氣的是全書除了無病呻吟外,剩下的就是抄襲之作,滿書的幼稚和生造的病句,膚淺的生活體驗加上不切實際的發揮,讓我在無奈中產生對這位熱心出書人的同情和可憐。同時,我也想借用別人的一句話來告誡熱心出書的人:“出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名利不妨權放過,潔身須要細思量。”

我讚成出書,讚成出好書;我喜歡讀書,喜歡讀好書。但不論是作者還是編者抑或是讀者,在寫書、編書、讀書中不妨多從有益的角度出發,寫點有思想性的東西,編點有深度的書,真正讓讀者有“開卷有益”的收獲。這是為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切不可沽名釣遝,害人害己。

書,是文化的傳播,是曆史的記載,是知識的濃縮。前幾天和友人一起聊天,說起看書,大都讚歎古今名著的不朽,哲學思維的深奧,管理科學的智慧,專業知識的力量。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欣慰,使人們曾經陶醉了許久的武俠、言情小說被理智衝破,時代的呼喚讓人們認識到責任和使命。知識經濟對現實生活的衝擊,使人們在無形的緊迫感、危機感中重新領悟到唯有讀書好的深刻內涵,並努力付諸於行動,這是民族的幸事,國家振興的希望。

靜夜思昨天有人到京都路過你那裏,我托她捎點你平常喜歡吃的,東西雖少,卻是我的情意。淩晨兩點醒來,往事幕幕在煩躁中湧現,讓我無法入睡。

記得一年前,你說要到日本去學習,要去很長的時間,我不以為然地說:“去吧,我不拖累你。”當時,我心裏想的卻是:“快去吧,你去了我將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你聽了我那無留意的答複,好像感到自己對我的吸引力在減退,對我不加思索的回答,感到很不滿。我看到你那明亮的眼神暗淡了,感到你以前看我時的那種深情、信賴、依戀的眼語在減少,但由於我單純地看待“分離”,而未能主動及時地安慰你,從這以後,直到你去,我們交流的語言都在減少,說起話來也生分了許多。

三個月了,你離開整整九十天!當初我追求那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意念已被深深想念你的烈火燒盡。還不到四歲的楊子天天和我說要媽媽、要媽媽,使我對你的期盼更甚。

記得,你去的那天,因要趕飛機,起得很早。楊子也一語不發地和我們起床,默默地同我們到飛機場,-~路上也不說也不鬧,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到這時,我也未能想到你的離去,對我和孩子是多麼大的不幸啊!

臨上飛機了,你抱住楊子失聲痛哭,抽泣中說:“楊子,聽爸爸的話,媽媽過兩年就回來了。乖孩子,媽媽心裏好想你,都不想去了!”你一邊哭一邊說。乘務員過來催你快進站登機,你把楊子交到我手上,流著淚對我說:“你好好保重。照顧好孩子,教育好孩子,不要太寵了。你煙酒都戒了,就多吃點你喜歡吃的牛肉羊肉吧。那樣對身體也好。”然後你深情地說:“這個家就拜托你了,你一定要等著我回來。”

我明白你囑咐的含義,我理解你“拜托”的全部內涵,我說:“你放心地去吧!我等你歸來。”

平時不戀你的楊子,這時卻傷心極了。當你的身影將要在安檢通道的盡頭消失時,楊子大聲哭喊著:“我要媽媽,我聽話,不讓媽媽去日本.我要我的好媽媽……”我的心隨著那一聲聲撕肺裂膽的哭喊聲顫抖著,我哭泣了。我突然明白,孩子需要母親的愛,家也需要妻子的支撐。孩子遠離母愛,將會失去多少歡樂;家庭如沒有妻子的支撐,就變成了一個淩亂、生活無章的住所。

這時我真想大聲地把你喊住,對你說:“算了,咱們哪裏也不去了,漂什麼洋?留什麼學?我和孩子都需要你!”

但我沒有喊,我緊緊地抱著楊子,默默地聽著楊子傷心地哭喊,看著你那慢慢遠去的身影。

我的心這時是沉重的。我明白了,終於明白了,我比以前更愛你,愛得更執著深沉。相聚時偶爾產生的不快,引起的胡思亂想,那隻是追求更完美、更充實的愛的一種表現,決不是真想去追求什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昨天我和楊子到爸那裏去,路上遇一姑娘向我問路。當問話的姑娘走開後,楊子對我說:“爸爸,我不喜歡你和別人說話。媽媽說,自己的話自己說。”“你再和別人說話,我就不和你玩了。”

孩子的話把我給逗樂了。但從這簡單的、直率的、幼稚的語言中,使我更深地理解到:愛是完整的、自私的,愛是不容有半點摻假和破損的。

你這一走就是兩年、二十四個月、730天,你在電話和信中說:“我好想你和孩子,真想回來不學了。但理智又告訴我要堅持下去,不能失去這一難得的機會。”我理解你,我支持你,這個家我將盡力支撐著,像你在時那樣。

時間在一天天地消逝,對你的思念愈來愈烈,雖然我每天工作很忙、很忙,有時甚至得帶著孩子在辦公室忙到很晚,但每當夜深人靜時,我就默默地計算著你離去的天數,算你回來的日子,並一遍遍為你祈禱、為你祝福。

黎明到來了,楊子在喊爸爸。我不得不放下筆,迎接新的繁忙的一天。因此,對你的思念和深情隻有等下一個黎明前再慢慢地向你傾吐。

心語-給我相識的三姐妹歲月無情地流逝,使原來光澤的臉上己顯出道道痕跡。青年時相識的三位女性,給我留下的美好印象至今還記憶猶新。這三位女性是姐妹,一似嬌妍的水仙花,一似河邊青青草,一似濃鬱的紫丁香,一直在我夢中縈繞,抹不去,揮不走,忘不了……

同學一一是大姐豔。1978年,我考入師範大學。報到那天,正在和老師聊天,推門進來一位姑娘,她輕聲地說:“老師,我報到來啦。”老師問叫什麼,“豔……”一聽是同學,我不禁多瞅了幾眼:她個頭不高,臉紅紅的,羞怯怯的,但又給人一種內向、清秀、自信的感覺。恰好,我們在一個小組,接觸較多一些。我們常在一起探討學習問題,也曾步入舞場,認真學“走”步;也曾登臨西嶽,觀賞大自然。她被譽為班花,我們許多男生都對她有愛蘇之意,不過大多僅是心理運動而已。

畢業後,她分到某縣城任教,我們仍常來往交談。又是二三年過去,問及個人問題,她總是不明確表態,我想可能是性格內向所致吧。有一次,我與一位同學冒雨為她提親,想促成她與另一位學兄的美滿姻緣,誰知那位學兄卻一直未露而。待到夜深了,我們隻好悻悻而別。半夜冒雨去投宿,卻遭了旅店服務員的白眼。

前些年她舉家南下,她和她愛人(即那次未曾露麵的學兄)一道在鎮江^一所大學任教。我在南方出差專程去看過他們,見其幸福的二之家,從心眼裏為他們高興。隻是操勞、忙碌的生活在他們臉上明顯地留下了痕跡,令人感歎不巳,往日的嬌柔被今日的賢惠所代替,往日的稚氣尚能在他們的孩子身上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