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後 記(1 / 3)

編 後 記

《 文學七十年 》是《 白刃文集 》第八卷( 上 )的單行本。

作為個人回憶錄,它的第一二三篇脫胎於2006年。當時中國華僑博物館為“搶救”華僑史料對白刃同誌進行錄音、錄像采訪,後經該館找專人從錄音帶上扒下來。由於是白刃口頭講述,須經大力整理:合並重複部分,查找史料,確定事件發生的時間;它的第四篇來源於白刃自己撰寫的“文化大革命”回憶,大約於2005年脫稿;最後一部分主要是近兩年由白刃及其子女邊回憶、邊編輯撰寫而成。

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白刃的回憶錄應該說很不好寫。在編輯本書時,有兩個感覺:第一是內容不夠詳實,線條粗,細節少;第二是人物和事件多,來龍去脈交代不夠詳實,這也許與作者的工作分不開。也許他想,這些事我都在以前的文章中交代過了,如要了解,請看《 白刃文集 》前七卷。的確,你可以在白刃的許多作品中讀到他,如《 戰鬥到明天 》《 南洋飄流記 》《 永不凋謝的花 》等等。也許他就是希望讀者細細品味他的所有作品,以補充“回憶錄”的缺憾。

《 文學七十年 》與前七卷在印刷上也有些不同,采用在文中插圖,並將圖片做得大一些。大多數圖片由作者提供,由於本書的非盈利性質和出版費用為作者自理,且出版後主要是送給親朋好友或圖書館、大學、部隊,所以我想版權所有者能理解我們的用意隻是為了豐富內容,在此先行謝過。

本書獲得了許多友好人士的無私幫助得以出版。在此也向他們表示真誠的感謝。

王文 白安丹 王濤 白加加

2012年4月 2015年3月修改

幾十年後兄弟四人在北京相見左起:王年增( 四弟 )、白刃( 王年送即王寄生 )、王紅紗( 姐姐 )、王年測( 二哥 )、冷克。( 大哥王年洽已故去 )

今日永寧

文學七十年

永寧城防圖

大字

掛在老屋牆上的

祖先畫像及照片

改建前的菲律賓華僑中學

① 原文見《 中共一大黨員董鋤平 》第十四章226頁。

白刃與董鋤平夫婦在武漢寓所

華支的旗幟

① “七七事變”後,左聯劇協迅速組織了田漢、於伶、梅益、宋之的等十二位進步劇作家連夜奮戰,創作出三幕話劇《 保衛盧溝橋 》,並立即投入排演,由洪深執導,金山、王瑩、吳茵、趙丹等演員明星分飾劇中主次角色,演出時台上台下氣氛極為熱烈。(《 南京晨報 》2007年7月6日)( 《 劇變滄桑 》第八集中說三幕話劇《 保衛盧溝橋 》編劇為十八人 )

① 摘自2002年4月號集美校刊《 白刃說白刃 》。

集美《 雪花日報 》理事及員工合影。坐著的為學校校長和老師,其餘為學生或員工,前排:左五黃春生( 黃永玉的叔叔 )、左六黃泰楠( 校長 ),二排:左二吳其準、左四白刃、左七吳其進,後排:左三吳玉液。( 因年事已高,眼神不濟,時間久遠,隻辨認出以上諸人,白刃注 )

集美學校校長、老師、部分同學合影。前排為集美學校校長、老師:左五王壽碧、右一黃春生( 校長 ),後排是學生:右四李華安、右三白刃、右二吳其進、右一吳其準

抗大畢業證書

①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政府軍令部於1938年11月25日至28日在湖南省衡山召開南嶽軍事會議,重新調整戰略區劃,增設魯蘇戰區,以於學忠為總司令。1939年春,於學忠率東北軍第五十一、五十七軍入魯,設立魯蘇戰區。

① “江抗軍”是譚震林領導的“江南抗日義勇軍”的簡稱( 皖南事變後宣布為新四軍十八旅 )。後歸新四軍浙東縱隊淞滬支隊。

1941年,八路軍一一五師的臂章

在沂蒙山區戰鬥間隙,提筆疾書報道戰況

1943年冬,115師戰士劇社全體人員在海濱區合影二排右二站著手插在腰間的人是冷克

《 戰士 》報1930年創刊,

是中央蘇區紅四軍的機關報

抗戰時期的《 山東畫報 》

1945年,白刃的記者證正麵背麵

莒城戰役巷戰——白刃攝

參加莒城戰役的115師戰士劇社在城門合影

歐家斤同誌發現全民周刊複印件

八路軍山東軍區魯中部隊進攻博山——白刃攝

戰士們在博山城門前站崗查哨——白刃攝

肖華進入淄川——白刃攝

1945年8月23日八路軍魯中部隊攻入博山——白刃攝

在周村肖主任拉開車門上車——白刃攝

① 抗戰敵後解放區,物資極為匱乏,照相機是稀缺物資,隻有幾台。所以大多數記者都不可能配有照相機。因此許多戰鬥照片都是事後,由原參戰部隊還原當時戰鬥場景補拍的。

冷克1944年拍攝於山東沂水

① 日記原文使用繁體字,有些標點符號略有變動,日記寫於1945年10月10日,所以將這天定為結婚紀念日。

戰場上的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