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花廠峪的美好未來(1 / 3)

第六章 花廠峪的美好未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唯開放開發才是花廠峪脫貧振興的出路。

花廠峪作為秦兌島市革命傳統和國防教育基地日2005年建立以來,縣、市兩級就開始醞釀在這裏組織紅色屯態遊開發。在2009年初,人大六屆二次會議張立群縣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講到要加快啟動花廠峪的紅色、生態遊開發,列入了2009年的點開發項目。會後,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明確了縣委、政府負貴項目開發的牽頭領導和具體的責任部門。這充分體現了縣委、政府對花廠峪紅色、生態開發工作的重視和對革命老區人民的深切關懷。以花廠峪抗日紀念館和烈士陵園紅色教育工程建設為標誌,花廠峪紅色、生態開發,由嘴上到紙上,由紙上到實際動作進入了實質性階段,讓期待已久的老區人民呑到了開發的美好前景。

花廠峪抗日紀念館,2009年7月動工,2010年7月完成對外開放。

抗日紀念館座落於花廠峪村中心地段,由廣場、綠化帶、展廳、接待室4個部分組成。占地總麵積4.5畝,主館建築麵積560平方米。館內設置了5個主展區和前言、結語共7個部分。按照每個部分的內容要求分割成7個版塊依次展開。第一展區展出的內容為“壯士北上,星火燎原”;第二展區為“列強入侵,殘酷暴行”;第三展區為“同仇敵愾、銅牆鐵壁”;第四展區為“傑出人物,不朽豐碑”;第五展區為“緬懷英烈,情係老區”。尊重曆史,還原再現曆史,館內布展給花)峪抗日根據地一個準確的定位:聯合縣工委機關是黨中央和晉察冀中央分局的派出機構;是打破原省區間界限,跨越冀、熱、遼三省五個縣,是冀、熱、遼邊區的抗日屮心;是我黨在壁壘森嚴的日偽統治區域內,靠武裝鬥爭打開局麵,建立的第一個抗日政權;是我黨開辟冀東和東北抗日根據地,我軍挺進東北的前哨陣地,是區別於其他革命老區獨具的特色。五個展區的內容貫穿一條紅色主線,圍繞東工委和聯合達工委肩負的特殊使命,突出了以革命曆史事件;革命曆史資料;革命曆史文物和傳奇色彩的革命曆史人物為布展的主要內容。為提升紀念館的教育功能,強化教育效果,采用現代化聲、光、電等科學技術手段和曆史文物、圖片、照片、繪畫和文字說明、場景複原等形式,比較直觀、牛:動地把五個展區的內容展現出來。體現出莊重、典雅、樸素、鮮活、通俗的特色。文字通暢、表述準確、字體規範、圖表清晰、畫麵傳神、資料詳實、設計科學、布局合理。是一部氣勢磅礴的抗日史詩;一段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一個讓人永不忘卻的紅色記憶。透視出紅色文化的感染力;藝術作品的吸引力;革命精神的感召力;革命先輩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使觀瞻者仿如置身於當年那波瀾壯闊、驚心動魄、如火如荼的戰爭歲月之中,接受戰鬥的洗禮和革命情操的熏陶。

花廠峪烈士陵園是紅色文化開發係列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抗日紀念館建成組織落成慶典的同時,烈士陵園奠基儀式一並舉行。烈士陵園定位於花廠峪村中心,祖源河北岸的一個座西朝東的自然緩形山坡之上,與抗日紀念館隔河相望,相距隻有500米。是河北省秦皇島市烈士陵園建設的示範工程。由忠魂橋、入園牌樓、入園景石、花卉草坪、追思長階、幽思步道、鬆柏園、墓地廣場、忠魂塔、紀念碑文、英烈亭和戰事浮雕牆等12個部分組成。12個部分相互協調,蒼鬆翠柏、墓地、碑、亭置放有序,形成了有機和諧的整體。隨山就勢,見方就圓,自然與人文巧妙結合,景色秀美。人們通過忠魂橋,進入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肅穆莊重的陵園牌樓,牌樓後邊巨型臥石上刻有“忠魂”二字,令人緬懷英烈肅然起敬。然後沿著追思長階步步登高拾階而上。設置的131節石階,寓意為1931年日本侵華占領東北,把人們帶入中華民族飽受欺淩的時代,揭開了全民族奮起抗戰的序幕。到達祭奠廣場中央威聳壯觀的紀念碑下,令遊人心潮起伏,追思無限。紀念碑身高9.18米,寓意有兩層:一是牢記日本侵華“九?一八”事變;二是1943年9月18日,6000多日偽軍對花廠峪曆時17天的圍剿,製造了駭人聽聞的花廠峪慘案。紀念碑去了底座為8.15米,寓意為日本侵華軍1945年8月15日投降,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強烈、鮮明的時代感和極其深遠的紀念意義。

花廠峪紅色文化開發係列工程,聯合縣工委機關舊址複建和教育培訓中心建設已納入花廠峪總體開發規劃,己由北京綠維創景公司做出設計,目前正在組織招商開發建設。

花廠峪紅色教育花千樹,老區開發結碩果果滿枝頭。花廠峪抗日紀念館和烈士陵園相繼建成,紅色教育基地功能配套,具有了一定的規模和接待能力。自2010年7月到2012年底,花廠峪紅色教育基地共接待來自全國各地各級、各層麵參觀的遊客68000多人次。其中:本市內、各縣、鄉、村,縣直、市直各機關組團參觀接受教育的230多個單位,22000多人次。近7萬人次的指導、考察、參觀的人員中,縣、地級以上領導幹部420人次,部隊校級以上軍官182人次,其中將軍6人次。省、市縣各級和部分院校等20多個單位在花廠峪掛牌,把花廠峪作為他們定點的教育基地。來花廠峪參觀的客人,不論是來自何地,不管是什麼身份,什麼職級,都會被這裏的紅色文化氛圍所感染。當他們進入抗日紀念館在各個展牌前駐足觀看,站在烈士陵園墓碑前肅立祭奠的時候,心靈會受到強烈的震撼,鐵石心腸的人也會為之動容。想到先烈的重大貢獻,獻身精神,高尚的情操,還有什麼私欲不能舍棄,還有什麼責任不能擔當呢?

秦皇島市在基層建設年活動中指定市房產局為花廠峪村的幫扶單位。2012年市委常委、副市長馬宇駿親自協調並帶領建築係統內相關企業的老板來花廠峪進行捐資活動。第一次來有的企業捐了三萬、五萬、八萬不等。捐款結束後這些老板進入抗日紀念館參觀,當他們看到革命先烈們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浴血抗敵,英勇獻身,顧全大局舍棄身家性命,深深受到觸動,特別是得知花廠峪抗日紀念館是唐山籍老板畢經安先生捐資300萬元興建時,深受感動的同時,也感受到慚愧和內疚。當市政府第二次組織捐助活動時,這些老板慷慨解囊,加倍捐獻,讓老區人民感激不盡。錦州、葫蘆島和秦皇島市的老幹部參觀團先後4次來花廠峪參觀抗日紀念館,祭拜烈士陵園。這些老幹部平均年齡在65周歲以上,最年長的87歲,每次來花廠峪參觀都打著紅旗,整隊入館進園,認真觀看、仔細聽講,表現出對革命先烈的由衷敬仰和老幹部們自身良好的品性,給其他方麵遊客做出了榜樣。

來自江西革命老區的遊客說:“花廠峪抗日紀念館規模不大,但展出的內容豐富,冀、熱、遼邊區軍民的抗敵業績突出。花廠峪人顧全大局,舍生忘死的奉獻精神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幾位部隊的老將軍參觀後說:“花廠峪抗日根據地雖然沒有陝北延安、江西井岡山等資深望重,但特色突出。冀、熱、遼邊區抗日中心在領導敵後武裝鬥爭中開辟冀東、熱河和東北抗日根據地,建立黨的基層抗日政權,發展壯大抗日武裝力量貢獻突出。打通冀東至東北的戰峪通道,在黨中央收複失地,解放東北的戰峪全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花廠峪紅色教育基地的建立,紅色、生態資源的開放開發,給閉塞寂靜的花)峪注入勃勃生機與發展活力。全國各地的遊人紛至遝來,來花廠峪教育基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遊覽花廠峪自然美景和品嚐農家美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老區人民的熱情質樸。近2年來,縣、市組織的奠基、慶典、重要會議、慰問演出等大型活動在花)'峪舉辦,市、縣新聞、文學媒體對花廠峪深入、廣泛的宣傳推介,使花廠峪名聲大振,身價倍增,錦上添花,在社會上產生廣泛積極的影響。來自全國各地的客流量劇增,春、夏、秋季節每月數以萬計。深山峽穀中的花廠峪沸騰了,各式各樣的小汽車開進來了,全國各地的人湧進來了,奇裝異服的紅男綠女們也都來了。看準了花廠峪這塊風水寶地,想到這裏投資開發的大小老板們也開始關注涉足花廠峪。大小車輛往來穿梭,遊人如織。這就給農家餐飲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和財源。花廠峪的農家餐飲、旅店由前些年的二、三家,迅速發展到二十多家,小超市發展到十幾家,生意興隆,財源茂盛。外來的遊客來到花廠峪,有地方玩,有地方吃,有地方住,有地方購物,客人在花廠峪吃呀、喝呀、跳呀、唱呀,給小村帶來了歡樂和生機。

凡是來花廠峪參觀旅遊的人都被花廠峪的傳奇色彩所感動;被花)峪獨特的山鄉風韻所陶醉;被花廠峪人的熱情好客所吸引。他們充當了義務宣傳員,把花廠峪的奉獻精神,花廠峪的自然美景,花廠峪人的熱情好客廣泛傳播。如今,花廠峪紅色生態的雙重魅力逐步顯現出來,吸引著遊客來而忘返,去而複返。近二年毎年都達8萬多人次。2009年以來,以花廠峪紅色文化開發工程建設為新的發展起點,花廠峪佳音頻傳,喜事連連。國家財政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扶持力度,投資150萬元,建成了900平方米的村民中心和村小學二層小樓,村裏辦公,學校的教學就學環境大大改善。解決花廠峪通訊信息阻窒問題,縣委宣傳部協調聯通公司投資30多萬元在花廠峪建起了信號塔,架設了通訊網線,網絡接收信兮通暢。為改善革命老區花).峪人民的生存環境,促進紅色生態遊開發,省、市、縣決定,重新設計,打開一條從秦皇島至祖山景區的進山路,從花廠峪村域貫通,目前正在規劃設計之中。財政投資100萬元,村域內7組至12組山路銜接,工程正在施工中。花廠峪抗日紀念館和烈士陵園建成後,省軍K己批準花廠峪為省級國防教育基地,省級愛國主義教ff基地即將批建。同時,花廠峪村被確定為生態文明村示範村,村中心區段美容亮化工程已由市文明辦捐資組織實施,2010年10月完成。現在花廠峪夜幕降臨的時候,中心區段燈火通明,看到紅色開發帶來的巨大變化,老區人民欣喜無限。鄉親們自發地聚攏到一起,敲起了鑼鼓,扭起了秧歌。人們載歌載舞,激情釋放,歡慶開發取得的成果,憧憬花)峪更加美好的未來。

花廠峪的發展,讓老區人民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深切關懷和無限溫暖,感受到社會各方麵的極大關注和傾力援助,花廠峪正值“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的美好時代,花廠峪前程似錦。

說到中國社會進步和取得的輝煌成就,自然會說到改革開放帶給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社會發展變化最根本的莫過於人們的思想觀念變化,變化的大小取決於思想解放的程度。思想解放、改革開發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源頭。

改革開放時代的鄉下人已不再是過去的鄉下人,城裏人也不再是過去的城裏人。城裏人長期生活在都市,過膩了城裏那種熱鬧喧囂高消費的日子,向往鄉下人,向往花廠峪這樣真山真水,自然景色優美的環境和鄉下人對人的真心誠意。一有空閑或忙裏偷閑就往山裏跑,兜裏裝著錢到花廠峪來消費。吃一吃農家的綠色食品,嚐一嚐香甜可口的農家飯菜,住一住農家的熱炕頭。有的是朋友結伴來,有的是一家老少來,還有的是帶著情侶來。他們覺得美滋滋的很舒心,很幸福,很愜意。而鄉下人不再甘心窩在大山縫子裏過那種寂靜、單調、清貧的日子,向往城電人充滿洋味的現代化生活。發了財的鄉下人也到城裏的五光十色、燈紅酒綠的環境中去開洋葷享樂一把,瀟瀟灑灑走一回。有的富有的鄉下人在金錢、物質、衣、食、住、行等享受方麵敢和城裏人叫板,一決高下。花廠峪村已經具有了這樣經濟實力的人。

花廠峪地處青龍滿族自治縣東南部,是青龍的邊緣地帶,看上去十分的偏僻閉塞。而實際上,這裏與撫寧的駐操營鎮接壤,出了關口往南一順就是柳江、石門寨,再往南一溜達不到二十裏就是舉世聞名的秦皇島。過去總說花廠峪偏僻閉塞是曆史原因造成的。一道長城為界,一道關口為屏,人為地把花廠峪與外界阻隔開來。如今,口裏口外已成為曆史上的地域概念,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族江山一統,這個人為的屏障已被拆除。特別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開放開發領域的不斷拓展,國門早已敞開,連過去侵峪過我們的人都又成為朋友了。所以,在國內山裏人和城裏人,口見人和口外人在交往上已經沒有了障礙。現在交通方便了,花j峪人坐班車去秦皇島辦事當天可以往返,打車去或自家帶車去可以往返幾個來回,騎摩托車到柳江、石門寨、駐操營等地趕集已成家常便飯,輕鬆便利,不再為出行為難犯怵。撫寧縣的經濟實力在秦皇島4縣中位居老大,石門寨是撫寧縣的重鎮,在曆史上就是發達之地。秦皇島是中國最早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近十幾年來的變化是日新月異,舊秦皇島髒亂小城的影子已經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一些精明幹練頭腦靈活的花廠峪人走出花廠峪,看到外麵精采多姿的生活畫麵,和秦皇島人比,和石門寨人比,花廠峪人受到強烈的刺激。因為,花廠峪和石門寨、柳江是近鄰,許多人家結成兒女之親,都是花廠峪的姑娘嫁出去給人家做媳婦,花廠峪的小夥子招出去給人家做上門女婿。而外邊的姑娘、小夥子沒有人嫁到花廠峪來,令花廠峪尷尬難堪。做兒女之親講究經濟平等,門當戶對。花廠峪人感受到親戚之間來往走動,衣、食、住、行等方麵的差異,常常讓人輕瞧,一個窮字讓花廠峪人自慚形穢,到外麵抬不起頭來。在花廠峪,在其他鄉村有一種類型的人,辛辛苦苦掙錢,總想攢錢,十足的守財奴,寧可把錢鎖在箱子底下讓蟲子咬了也舍不得花錢,這是消費觀念上的差異。由於這個羌異,住的還是幾十年前的破房子,蓋的還是髒拉巴嘰的破被子,穿的還是破衣爛衫,平時又不注重衛生打扮,走在街上蓬頭垢麵,讓人看上去永遠是讓人輕瞧的窮苦人。

窮則思變乃人之本性。人窮不怕,就怕誌短,沒錢不怕,就怕不會掙錢,不想掙錢。花廠峪人有誌氣,有能掙大錢的人。在花廠峪我認識了米萬金先生,對米萬金的了解是從2009年春的村委會換屆選舉開始的。聽人說,米萬金曾是現任村主任吳士貴的競爭對手,具有一定實力。在選舉中曾引起一場風波,致使花廠峪村兩次選舉失敗。

對於在選舉中競爭的雙方有何動作,是否是正當的競爭手段,我不想妄加評議,但我想米萬金之所以敢於競爭,就說明米萬金在群眾中還有一定基礎,有一定能量。米家的樓房造型新穎,風格別致,外觀和內裝都很漂亮,是花廠峪村乃至整個祖山鎮範圍內最豪華的建築,而且還是自己主持建築的。僅此而言就能看出米萬金先生在經濟上的絕對優勢。有人評估說米萬金在花廠峪是首富,這不是虛言。記得在2000年縣裏組織的沿長城新聞采訪活動我有幸參加,那時米萬金還沒有蓋上樓房,但在當時也是花廠峪村最好的房子,由此可以認定米萬金在花廠峪是引領新時尚的人。當時村支書徐占文介紹說,米萬金思想解放比別人早,比別人快,很有經濟頭腦,很會做買賣,養車、開礦、搞建築在花廠峪是頭一戶。所以,在村支書徐占文引領下,我們曾采訪過他。幾年過去了,米家的日子越過越活泛。且不說他在其他方麵如何,好人壞人不好去界定,在與米萬金的接觸交往中,對他的一些做法我也不敢苟同,但起碼說此君是個能人,是在當今時代適應能力最強的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方麵激烈競爭的年代裏適者生存,我相信米萬金先生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米萬金的鄰居是他的內兄吳慶祥,是村裏的看病先生,在農村一個醫生的收入能超過吃俸祿的國家公務員幾倍,凡是當先生的家裏日子都比一般平民強的多。吳慶祥不但當先生掙錢,而且還辦企業做買賣,多種經營,開辟出多方掙錢的路子,家中生活不亞於米萬金。米萬金家的樓房原在花廠峪是鶴立雞群,但吳慶祥2009年蓋的樓房在設計上更加新奇,更加寬敞豁亮。兩家一前一後,形成了一個小樓群,給花廠峪村撐起了臉麵,是花廠峪村一道亮麗的景觀,令來花廠峪遊覽的客人驚歎,不由得不對花廠峪人刮目相看。

二十一世紀2009年,青龍花廠峪紅色文化資源開發,以抗日紀念館工程的籌建為標誌正式拉開帷幕。我以縣委宣傳部特派專員和秦皇島市文學創作院聘任作家的雙重身份一頭紮進深山峽穀中的花廠峪。在具體負責花廠峪紅色教育基地抗日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基建工程監管的同時,授命於文學創作院,采寫一部反映抗日戰爭題材的長篇紀實文學《花廠峪》。自打2009年4月入住花廠峪這個邊塞小村,屈指算來已近4個年頭。4年來,挖掘、搜集、整理、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與花廠峪的父老鄉親廣泛、深入的接觸、采訪座談,我認識了男女老少許多人。工作上的關係與趙鳳鳴聯係較多,因此,印象最深的當數趙鳳鳴,幾年的觀察體驗,我認定,她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強人。

趙鳳鳴是土生土長的花廠峪人。父母生下他們姐弟4人,3個姐妹,最小的是弟弟。在三個姐妹中,趙鳳鳴排行在三,家裏人都叫她三丫。三丫從小就不同凡俗,明顯特點,性格男性化,走路大步流星一陣風,說話直誠、快言快語,瞧她那副大嗓門像是跟人吵架似的,誰也不指望跟她說悄悄話。趙家老爺子是個傳統封建的人,恪守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信條,他認為,女孩子的職責就是長大後找個婆家,為人家生兒養女過莊稼日子,用不著學多少文化。所以,個女兒個個如花似玉,聰明伶俐,似舍不得花錢供他們讀書。大女兒從小學到初中一直擔任班長,各門功課都是尖了,按當時的學習成績,考高中、上大學、進名校都沒有問題,但趙老爺子說啥也不讓再上了。教她的老師們都覺得這麼好的苗子不讀書真是太可惜了,數次登門+厭其煩做老爺子的工作也無濟於事。大丫頭懇求父親繼續供她上學哭得像個淚人也打動不了父親,仍無濟於事。趙鳳鳴和二丫都有良好的智商和悟性,但趙老爺子照樣不讓她倆讀更多的書,上到初中就封頂了。為此,三個丫頭常在心中抱怨。姐妹中趙鳳鳴最小,是個不甘寂寞,遇事有主見的人。體現能者多勞,父母為她安排了火量的農活和家務。她在處理外務和操持家務中敢於出頭露麵,見啥人都不怯場,表現得很強勢。所以,在家中主事當大半個家,從小就培養了她爭強好勝的性格。媽說,“我老閨女天生就是操心的命”。爹說,“三丫是我們的指望。”父母隻想借三丫頭的光,力主把她嫁給本村,相距隻有0.5公裏的米家做媳婦。那時的花廠峪出行沒有通車的路,電視收不來台,手機、電話沒有信號,一個村的人如同生活在四麵阻隔著的死胡同裏。心氣高,向往外麵精彩生活的趙鳳鳴覺著一輩子窩在花廠一峪這大山縫子裏憋屈,曾向父母提出抗議。但趙風鳴是個懂得孝順的女孩,父母執意如此,也隻好順從。順從了生身父母,但不甘屈從別人,顯現她的強勢,進了米家的門就當家主事。平日裏對親友、對家人、對鄰裏一副熱心腸,不少出手幫人,但她那一張刀子嘴常常會讓人難堪下不來台,辦了好自己吃了虧,人家卻不領情。

剛結婚那些年,除了伺弄那幾塊地,幾顆樹,沒有可幹的營生,閑著沒事幹,大部時間出去打麻將,大額的、小毛錢的隻要占著手都玩,麻將牌玩得精熟,很專業。輸了掏錢不摳乍,贏錢了人家欠錢不追帳,場上場下表現得很仗義,很悍氣、夠哥們,在花廠峪稱得上是賭俠。一個時期內趙鳳鳴對麻將很癡迷,迷到廢寢忘食,正事懶得幹。後來到撫寧、山海關親友家走動,看到別人家比自己家的日子過得寬裕,究其原因是人家務正業靠勤勞致富。看電視劇、看新聞,個國各地湧現出許多轟轟烈烈,出人頭地的女強人。有的承包土地荒山,搞種植、養殖;有的搞蔬菜、服裝批發銷售;還有的幹酒店餐飲、「1貨超市,靠勤勞、靠奮鬥、在事業上冇很大作為。讓她受到強烈觸動,受到深刻啟不,在沉迷中猛然驚醒。心想,不能就這樣白白地浪費青春時光,憑自己的心胸,憑自己的能力,一定幹成一番事業。於是,她用眼觀察,用心思考,積極探索,導找發家致富的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