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仙台之南北分布著兩個半月湖、滿月湖,兩大奇湖。
南北湖麵約幾十丈許,南邊的呈圓形似滿月,北邊的呈半圓形似半月。
若遇晴朗氣臨此,這兩湖麵都波光鱗鱗,藍、白雲、山峰俱映湖中,湖光山色十分迷人。
而兩大湖周圍附著大大的幾個清池,最的清湖近手掌大,也有形似玉如意,也有形似朝笏,千奇百怪。
晴朗之時,湖水清澈如鏡,冰涼沁人心脾,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多雨季節湖水滿溢,沿穀乘奔馭風而下,鳴聲震耳,遐邇可聞。
此處氣瞬息變化無常,湖麵忽兒霧氣彌漫,咫尺物不相見,忽兒霧散清明,青山湖光依舊,百姓俗稱此霧為“神帳子”。
更令人驚異的是,每逢盛夏登臨簇,常見湖邊有一種鳥,名白頂溪鴝,其大類燕子,背烏黑、腹部紅褐,頭頂有一白色斑紋,鳴聲“啾啾”,飛行敏捷,時而劃過湖麵,如蜻蜓點水。時而佇立岩上,形態自若,逗人喜愛。
白頂溪鴝以水中浮遊生物或樹葉為食,所以常激搏水麵捕食覓餌。
唐代文學家韓愈影魚蝦可俯掇,神物安敢寇,林柯有脫葉,欲墮鳥驚救,爭唧彎環飛,投葉急哺彀”之詩句,極言“神鳥”銜湖麵落葉之情狀。
宋人朱弁在《風月堂詩話》中也描述:“此湫林間陰森,水麵湛然,魚遊水麵不怖人,人莫敢取者。
林間落葉,鳥輒唧去,遠棄之,終年無一葉能墮波上者。”於是乎,人們就把這種少見的現象——鳥銜落葉,更加神秘化了。
相傳下來,便稱此鳥為“淨水童子”,並“有片葉寸荑鳥必銜去”。
以往氣大旱,曾取湖水祈雨巧應。
曆朝曆代以來,關於這惇物山,便著傭惇物山禱雨記》一文。更是眾多文人來此靜讀,直到淵離門總舵建與此處便鮮少人來此處。
由是之後,登山取水祈雨便成習俗,風糜於世。
尤其這滿月湖與半月湖獨清澈明淨,一塵不染,光潔可鑒之故。
五冉達拜仙台時,京戈卻早已在此處等候多時。
見京戈師傅在此,米兒一驚道,“京戈師傅怎麼比我們先到此處呢?”
“跟我走吧!”京戈並未答話,隻是望了一眼幾人,然後往南邊一條路走去。
幾人隻管跟了上去,走了近一盞茶的功夫,便又是一處開闊視野,一麵清澈見底的鏡麵赫然出現在眼前。
莫非這就是那滿月湖?
金皓月昨日便發現了這個湖泊,當時被此震驚良久,若不是來了這淵離門,恐怕對這惇物山一無所知,且喜愛爬山多年,也未曾見過有這番美景的高山。
不管是沿途之景象,還是拜仙台上,亦或是拜仙台南北兩邊的湖泊,處處美景都讓人心曠神怡。
但又想到,這曾都是她金氏家族的大好江河,金皓月又不禁感傷起來,而滿身的汗水,更是因憤恨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