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4年,顯德元年,柴榮即位,北漢、契丹聯軍入侵大周,執掌禁軍的趙匡胤隨禦駕出征,回師後任命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
公元956年,顯德三年,趙匡胤隨柴榮出征淮南。回師後,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加授定國軍節度使。
公元957年,顯德四年春,趙匡胤隨禦駕出征壽春,攻下壽州,回師後官拜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太保、殿前都指揮使。
公元958年,顯德五年,柴榮北伐,趙匡胤任水陸都部署,隨駕出征,征戰契丹,在這期間,他結識了一位來自江湖的女子王英英,並與之結為夫婦。同年,柴榮駕崩,周恭帝柴宗訓繼位,趙匡胤改任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公元960年,顯德七年正月,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周恭帝禪讓,趙匡胤即位,史稱宋太祖。即位後不久,他便把王英英接到宮中。王英英,幼年時曾與同村李岩有婚約。後因連年大旱,又遇兵荒馬亂,村民都走散了,六七歲的她也隨著家人輾轉他鄉。不料又逢戰亂,爹爹被搶抓成壯丁,阿娘一人帶著她討生活,可阿娘半年後又病倒了,無藥醫治,客死異鄉。武當派時任掌門張天寶恰巧經過,替她安葬母親,收了這個關門女弟子。張天寶請了當時最有名的“嚴扁鵲”嚴一生教授其醫術,又親自督導這位小徒弟識字讀書,倒是長成16歲的她,武藝未長進,醫術已在江湖赫赫有名。
連年戰爭,死傷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公元958年,張天寶派王英英與幾個師兄一起下山去救濟困苦的百姓,醫治受傷的士兵。王英英相貌平平,沉默寡言,隻有在問及患者病情時才多說上兩三句話。征戰將士們有她們的醫治,病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製,大有好轉。作為水陸都部署的趙匡胤,為了感謝這位神醫,曾多次登門拜謝,也都未能比旁人多與她說的上幾句話,不過一來二去他們也算是熟悉了。半年的接觸,讓趙匡胤看到了眼中的這名女子,並不是冷麵無情難以接觸,而是有一顆醫者為大的仁人之心;而王英英眼中的趙匡胤不再是一介武將,魯莽直率毫無可愛之處,卻是足智多謀、憂國憂民的當世大夫。他們一起共患難,同甘苦,竟互生情愫,在了一處。
又半年後,王英英奉師名回武當,這期間,卻少有書信往來。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登基,史稱宋太祖,改元建隆,國號“宋”。
趙匡胤登基為帝後三個月,一切安排妥當,立刻修書一封,拜會武當派掌門張天寶,說了前事,求的王英英入宮。此後16年間,趙匡胤前後兩次“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製度,也在政治、經濟、文學改革中做出了巨大貢獻。而王英英入宮後,一直恩寵不斷,雖依舊沉默少言,但這性子在後宮反倒是最受用的。她從美人步步高升,雖無子嗣,依然被封為僅低於皇後的賢妃之位,可見趙匡胤對這位患難知己的愛重。
開寶八年(976年),正月,夜,汴京
宋太祖頭戴通天冠,身著絳紗袍,紅色襯禮,領袖黑色收邊,腰束盤龍玉帶,白襪黑靴,霎時威嚴。四方大臉,濃眉高鼻,一手拿書,半臥龍塌,半眯眼睛,緩緩道:“王仁,朕乏了。”
宋太祖旁一位身材矮小略胖的淨士太監王仁,跪下,輕輕取下宋太祖手裏的書,道:“陛下,注意龍體,早些歇下吧。”
趙匡胤微整龍目,看著昏黃的內殿,不由長歎一聲,站起來,撣了撣衣袖,揮了揮龍袍,道:“王仁,朕一個人走走,你叫他們不要跟來了。”
王仁不是很放心的說道:“陛下,天昏黑了,奴才實在不放心啊,讓禦前侍衛張生跟著吧。”
“準。”趙匡胤說著向外走去。
這一路,燭光昏暗,月色晦明,雖是初春,萬物卻依舊沉浸在冬眠中不忍醒來,四處幹枯無生氣,造物者是公平的,它並沒有因為這裏是皇宮而特別優待一番。
他二人一前一後,走到皇宮後院的水溪旁,趙匡胤停了下來,看著這眼前的冰的水溪,道:“張生,朕讓你辦的事情,怎樣了?”
張生上前來,弓腰行了將軍禮,道:“回稟陛下,確如陛下所言晉王已收買了宮裏很多人,王公公也已被收買。陛下身邊還有一個小宮娥也是他們安插的眼線,賢妃娘娘處的幾個小宮娥也是他的人。陛下,晉王手中兵力眾多,駐軍城防,掌管禁軍,不得不防啊。陛下,您看是否讓微臣對他們”不等張生說完,宋太祖便抬手,斬釘截鐵又略帶憂傷的說道:“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