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遼寧盤錦
時值盛夏,地處遼河畔的田莊台,天空陰沉昏黃,一連下了四十多天暴雨。田莊台是個古鎮,乃連接遼南與遼西的關卡,虎踞遼河、緊挨營口,西南麵向渤海灣,遼河水流經這裏,最終奔向大海。這種地理形勢在堪輿學上有個說法,稱為“金鎖龍門關”,意思是“蛟”會選擇這種地方化為“龍”,民間百姓稱之為“走蛟”,所以才有“掙脫金鎖走蛟龍”一說。但並非所有蛟都能成功化龍,如果走蛟失敗,那就隻有死路一條,此即“龍門關”的含義。
正因為地理位置險要,故而明朝洪武年間,朝廷在鎮西修築了烽火台,派駐重兵。到清朝時,田莊台已有萬斤大炮兩尊,五千五百斤以上的大炮十二尊。
這日午後,雨一如既往地狂泄,河邊蘆葦蕩旁的一間破瓦房,在風雨中飄搖欲墜,屋門口坐著的瘦老頭,抬頭望向陰霾密布的天空,旁邊一名八九歲的小男孩,稚聲稚氣地問:“爺爺,這雨都下了一個多月了,怎麼還不停?”
老者的聲音滄桑嘶啞,低沉地說:“恐怕這是要遇上走蛟了。”
孩童問:“什麼叫走蛟?”
老者看著蘆葦蕩,說:“龍是由蛟變的,由蛟化龍的過程就稱為走蛟。”“蛟變龍為什麼天卻要下雨?”
“龍司雨水,所以走蛟時天就會下雨,什麼時候蛟走完了,什麼時候雨才會停。”老者話音剛落,突然蠟黃如油布的天空,亮起一道紫電,狂龍般霹向他們家門前的那片蘆葦蕩,緊跟著一聲炸雷從頭頂轟起,嚇得小孩“啊”地大叫,投向老者的懷抱。
又過了片刻,足足下了四十多天的暴雨,竟然逐漸小了起來,最後完全停了。西邊烏雲的邊緣,露出一絲久違的陽光。孩童全然忘了剛才那聲能嚇破膽的炸雷和可怖至極的紫閃,跳出門外,歡快地喊道:“哈哈,雨停了,雨停了!”
老者也拄著拐杖出了屋子,站在門前一手撐腰,一手遮在眼眶上,看著緩緩放晴的天空。
小男孩走到不遠處的蘆葦蕩前,看著被雨水衝刷得翠豔欲滴的葦葉,忍不住伸手去摘。恰在此時,蘆葦叢深處傳來陣陣窸窸窣窣的聲響,似乎有什麼物事藏在裏頭,孩童好奇心大起,但心頭也閃過一絲絲害怕,本能地回頭看了看,見爺爺就站在背後不遠處的屋前,於是咽了口唾沫,壯足了膽子,邊盡力撥開蘆葦叢,邊朝前走。
當麵前最後一簇蘆葦被分開,小男孩被眼前的景象嚇得張大了嘴巴,渾身汗毛立起:一條粗如水缸,遍體青鱗,狀似巨蟒的物事,正昂著上半身,前麵一對龍爪緊緊抓住蘆葦叢下的地麵;碩大如牛頭的腦袋上,豎著兩隻龍角,原本正昂首朝天,發出微微沉吟之聲,此刻突然回轉頭,用一對血紅的眼睛,緊緊地盯著小男孩。
孩童嚇得呆在那裏,屏住呼吸,腿肚子直打戰,片刻後猛然驚聲尖叫,不顧一切地掉頭往回跑。
那條青龍將龍頸緩緩向前伸了些,似乎在看小男孩逃命的樣子,倏忽間,卻突然由靜轉動,迅如風雷,無翅卻離地六七尺,從蘆葦叢中飛躥了出來。
那孩子不過才八九歲,哪裏跑得了多遠,先前的那名老者眼睜睜看著孫子背後現出的龐然巨獸,驚得怔在原地,連喊都不會喊了。眼見青龍的利爪幾乎就要抓到孩童的後背時,四下裏忽然傳來幾聲槍響,子彈直擊龍身,硬生生將那青龍打得收回了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