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二戰的慘景還曆曆在目,戰敗的德國正處於人們憎恨和譴責的怒潮中。然而,這年11月,德語作家赫爾曼·黑塞卻成了戰後第二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20世紀60年代中期,黑塞小說再次風靡世界各地,作品被譯成50多種文字。據稱,黑塞是當今世界被閱讀最多的現代德語作家,對他的研究論述也多達數千種,且觀點各異:有人認為他是德國“浪漫派的最後騎士”,其作品是“浪漫派的田園綠洲”;有人則稱他為“進步的現實主義作家”;還有人認為他的作品隻是在戰時盛行……趁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悅經典”係列之黑塞作品即將麵世之時,本人就黑塞作品及其創作道路作些粗淺的探討。
一
1877年7月2日,黑塞誕生在德國西南部的小鎮卡爾夫,父母和外祖父都是虔誠的新教徒,晚年的黑塞對自己的宗教世家有過深情的回憶。卡爾夫地處德國西南部山區,尚未被姍姍來遲的工業化浪潮吞噬,一切還散發著原始純美的大自然氣息。父母的慈愛、大自然的陶冶使少年黑塞自由浪漫,無拘無束;然而同樣的原因,這裏的製度卻仍然保留著殘存的封建專製和宗教教條,窒息著人們的精神,壓製新思想的發展。
1891年,14歲的黑塞以優異成績考入神學院,但不到半年就逃離了學校,原因是學校發生的一些事“使我喪失了對一切師道尊嚴的敬仰”。其“大逆不道”的反抗行為招致親戚的蔑視、朋友的疏遠,這使涉世未深的青年黑塞陷入了極度的孤獨和苦悶,幾乎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氣。所幸新思想的浪潮已向這個偏僻小鎮襲來,“我讀海涅的詩,我要成為社會民主黨人,我要學習海涅”——海涅那高亢的詩句,給了黑塞以奮進的力量。
1895年,黑塞去一家書店當學徒,由此潛入了更加廣闊的書海。他總是利用繁重工作外的時間攻讀國內外大師的作品,歌德成了他最崇拜的人。1899年,他又去往瑞士巴塞爾。黑塞曾在信中說:“我在圖賓根受的是文藝複興的熏陶,在巴塞爾則受到古羅馬文化的影響。浪漫主義過去了。”這裏所說的浪漫主義,主要是指《浪漫之歌》。在這部自費出版的處女作詩集中,青年黑塞的才華初見端倪,但並未得到文學界的認可。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的加深,浪漫主義的衰落、批判現實主義的興起、古羅馬文化的影響,特別是資本主義矛盾的尖銳化使黑塞逐步將目光投向現實。1903年的一封約稿函使他那橫溢的才華、智慧的靈感宛如開閘的湧流,噴射而出。《彼得·卡門青》隻用了幾個月就得以脫稿發表。對大自然優美動人的描述,青年對人生道路的探索以及富有韻律的語言使其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黑塞在文學上名聲大振,從此開始了作家生涯。這本書與《在輪下》(1906年)是黑塞從少年浪漫走向社會、接觸人生的標誌,他從中“找到了一條紅線”,“這條紅線貫串了我的全部作品……我從未回避時代的問題,但最關心的一直是每個人,是個性,是不符合社會通常標準的個人”。這裏黑塞明確地回答了兩個問題:第一,他既不是懷古遁世、重視童話和傳奇的早期浪漫派,也不是采集民歌、發掘文化遺產的晚期浪漫派;第二,他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批判現實主義者。他所走的是一條獨創的道路: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主題是人的命運,描寫的是人處在時代危機中的種種內心矛盾。他要探索一條達到完美境界的人生道路。
二
1914年,一戰的槍聲響起,殘酷的現實震撼了人道主義者黑塞的良心。他挺身而出,發表文章反抗德國軍國主義,結果招致各種誹謗攻擊,出版社也不再約稿。災難迫使他思考,痛苦引導他去探索,《德米安》(1919年)就是黑塞在戰火中探索的產物。托馬斯·曼評價道:“該書的激奮效果令人難以忘懷,準確無誤地擊中了時代的神經和富有狂想的青年一代,從他們中間誕生了痛苦生活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