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解讀(1 / 2)

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且不夠具體的概念,幾乎任何人都無法用一個科學且嚴謹的概念來形容它,但它無處不在,讓人能夠輕而易舉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並且,每個人都有一種關於它的感應,即時間感。

它的存在主要是為了記錄物質運動與變化的規律性、持續性以及順序性,“時間之父”拉布拉建立時間體係之初的目的隻是為了方便記錄人們的生活起居、從而讓所有發生或者待發生的事件有一個統一的參數。

值得強調的是,時間是一個永遠增長的量,它不受任何事物的影響而改變,始終以一個確定的衡量標準存在。

拉布拉曾經以為時間從那次毀天滅地的爆炸開始,隻能從他的創造開始計量,事實上,時間在爆炸以前已經開始,“世界初碼”中就有關於它的描述,並且和拉布拉劃分的方法基本相同,唯一的區別不過是一些俗稱。

由於拉布拉建立的時間定義深入人心,所以E都並沒有對其進行修改,而是延用至今。

從生活中常用的最小的計量時間的單位——軌,說起,它的短暫幾乎可以用一顆石子掉在地上的長短來形容,實際上,拉布拉多就是將一滴水從十米高的地方墜落到的地麵上的時間長度定義為一撇,如此重複一百二十次也就是一百二十撇後便是一軌,在這一軌的時間裏,人們可以看四百多個字,寫八十多個字以及喝下一杯清涼又解渴的蘇拉姆蜜汁等許多短暫、容易的事情。

接在軌後麵的便是盅時,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時間分割點,當然與漫長的時間長河相比,這點時間並不算什麼,但對生活在E都的每一個壽命有限的生命來說,一盅時已經是一段足夠長且寶貴的時間,甚至對一些記憶大師來說,一盅時已經夠他們將一本書背完。

果們吃飯、工作、學習、休息,花費十二盅時過後,就算是度過了一天,是的,緊跟在盅時後麵的單位是天,一個用於衡量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單位,即一晝夜;而這樣的六百八十四個日夜循環過後,就算是度過了一年。

年既是最大的時間周期,也是拉布拉根據氣候變化設定的第一大循環,根據統計和計算,他發現氣候變換的循環周期總是和六百八十四天非常接近,於是它便成了年的計量長度,即每六百八十四天為一年。

借此,拉布拉還界定了一些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時間定義,雖然這些完全可以等環境與氣候學大師更精準地劃分,但由於當時沒有人比他更在意關於時節、時令之間的關係,所以拉布拉隻好再接再厲,並完成“年”與“天”之間的又一劃分——節度。

節度將年的六百八十四天分成了五個部分,依次是“伊娜”、“歆瑤”、“楓姿”、“瑾萱”、“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