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世民(1 / 2)

大唐高祖武德四年,突厥犯邊。

唐主李淵接到邊關急報,火急召調在河南道清剿隋朝殘餘的秦王李世民回朝。年輕的秦王留下大將李績鎮守孟州,自己率領五萬兵馬,晝夜兼程趕回長安。

長安城裏,雖是亂世初定,但大唐威權已立,百姓人心漸附,各種店鋪也慢慢興旺起來。這時坊間雖有傳聞突厥來攻,人們卻並不慌張,畢竟天子腳下,遠離邊境,而且有當朝柱石智勇無雙的秦王領軍,定然能大破突厥。

秦王大軍開抵長安已是第二日子夜,李世民將人馬駐紮在城外,自己帶著李靖翟長孫秦武通等一幹驍將,引二百親衛進城。紫禁城中,金鑾殿上,唐主李淵坐立難安,百官空自焦急,一聽世民回朝,高祖眉頭稍舒,立刻宣見。

秦王府裏,李世民征甲未解,就與杜如晦房玄齡等謀士聚首商議,溫婉體貼的長孫王妃躲在紗帳後,凝神看夫君一身風塵仆仆,滿麵憔悴疲憊,不由大是心痛,急急令侍女熬上了參湯,預備給郎君補一補,不料眾人商議未果,參湯尚涼,門外天使已到,而且一連來了三撥,都是急宣進朝見駕的。

秦王見旨意催得急,隻得和眾人匆匆出門,臨上馬時回首一望,見王妃從紗帳後露出半麵,眼波盈盈,泫然欲滴,無奈下點點頭,在李靖等簇擁下揚鞭而去。

大明宮含元殿裏,李世民滿身鐵甲鏗鏘,努力屈身拜伏在地,李淵急忙從禦座上站起,本欲親身來扶,一轉頭看見旁邊侍立的太子李建成和四王子李元吉滿臉不愉,隻得作罷,隻是示意左右扶起,又賜錦墩命坐。他見愛子一身威武,如同一尊守護天神,凜凜生威,不由心中大定,眼角瞥見驕橫無能的李建成,心頭又有一番百味交集,定了定神,才道:“王兒,朕聞得你在河南道百戰百勝,所向披靡,朕心實是寬慰,你可將建功的將士編上名冊,朕定要按功行賞。”李世民忙離座拜道:“謝父皇恩典!”李淵點點頭,接著說:“如今竇建德已滅,王世充來降,中原大部平定,所餘流寇已不足慮。隻是突厥伺我大唐已久,去年高開道來攻雁門,怕也是突厥暗中支持,今日接到邊關急報,突厥可汗更是率大軍來攻。鄭愛卿,你將詳情說與秦王。”文官隊中一個黑胖子出班應道:“是”,正是精通突厥事務的鴻臚卿鄭元壽。他回頭對李世民道:“此次犯我大唐的,是北邊的突厥汗國。過去處羅可汗在世時,隻是背後支持一些流寇,時時騷擾邊界,現在頡利可汗登位,卻自提大兵來攻。昨日幽州雁門原州同時告急,蠻酋頡利親率大軍十萬分頭攻打這三處地方,主力會集在雁門,俱是凶狠野蠻的突厥騎兵。雁門守將高秀岩隻有兩萬兵丁,幸賴城池堅固得以苦苦支撐,他在告急文書中說,敵人可汗親自指揮攻城,隻怕最多隻能守得五日。皇上已頒下聖旨,調集附近各路軍馬支援,並命高秀岩死守。隻是……”說罷瞅瞅李淵,見皇上並無要他停止的意思,便接著說:“隻是這三處地方附近軍州俱是連年兵災,人口稀少,兵力薄弱,能調集起來的軍馬微乎其微啊。”說罷竟是一陣唏噓,竟仿佛城池已是不保,敵人攻到腳下似的。百官中頓時如同放了一群蒼蠅,響起一陣嗡嗡聲,有的大搖其頭,有的點頭稱是。李淵威嚴的咳了一聲,蒼蠅立馬無影無蹤,他凝目看著李世民道;“王兒,朕也知你征途勞累,但今番敵酋率大軍親來,百官的意見,是要你率本部軍馬開赴雁門,將突厥騎兵擋在關外。”說罷雙眼盯著李世民,他是皇帝,雖然倚重秦王,卻也不會說出“你意下如何”之類的話來。

李世民起身跪下道;“父皇有令,兒臣敢不遵旨。隻是這次兒臣從孟州趕回京師,隻帶得三員大將,李績秦叔寶尉遲恭等人都在各地鎮守清剿,目下帳前隻有一萬馬軍四萬步卒共五萬人馬,且是疲憊之師,不堪再戰,請父皇再撥些軍馬,兒臣才有擊退突厥的把握。”“這……”李淵不由犯難,此時各地雖是巨寇已滅,但小股流竄的尚多,一個不慎又將沉渣泛起,死灰複燃,所以各路軍馬均在外地征戰不敢輕易撤回,隻有太子李建成手上握有一支三萬人的軍隊,乃是保衛京師的近衛軍,裝備精良,操練純熟,於是拿眼望著李建成。李建成見皇上看他,白麵上一陣顫動,幾綹胡須抖了抖,跪下道:“父皇明鑒,兒臣雖然有三萬人馬,但卻是拱衛京師的最後屏障,一旦撤去,隻怕流寇打進來,後果不堪設想……”說罷又斜眼向李元吉做個眼色,李元吉會意,忙跟著跪稟:“父皇,太子所言極是,兒臣也是這麼認為。”階下一群蒼蠅又立時活躍起來,吵吵嚷嚷,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