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入撣國(1 / 2)

撣國位於現今緬甸的東北部,與永昌郡相鄰,其國主雍由調時代,兩國交往頻繁。雍由調多次派遣使節團和龐大的雜技團隊入洛陽,漢和帝賜予雍由調印、綬和錢帛。雜技團在當初表演了噴火、跳丸、自支解、易牛馬頭等節目,可謂是轟動京城。噴火、跳丸還可以理解,自支解,就是表演者把自己的胳膊腿砍下來,再按上去,還有將牛馬的頭對換,這就讓人匪夷所思了。東南亞一帶盛行的降頭術,是不是起源於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考證一下。

撣國南方有剽國興起,常年與撣國爭奪土地,曹操南征時,撣國瑪展王在位。剽國與撣國僵持中。

孟獲與幾個蠻王在曹操的大寨中無聊的飲酒,一日曹操親兵來報:“將軍,營外一人自稱受將軍所請,前來求見。”

曹操大喜,對眾人說道:“我所等之人來到,大軍可出征矣。”

一幫人摸不著頭腦,什麼人如此重要,讓曹操等了半個多月,帶著好奇心,都隨著曹操到營門口迎接。

一個五十多歲的高瘦漢子,立在營外,麵色黝黑,一臉精悍之氣,花白的胡須在風中飄動,身上穿著一件灰白的長袍,頭上用樹枝胡亂打了一個結,將亂蓬蓬的頭發約束住。

曹操走向前說道:“來者莫非孟節先生乎?”

來人說道:“正是在下。”

孟獲看到,急忙跑到那人身前,拉住雙手說道:“大哥,你怎會來此?”

孟節打量了孟獲一眼,“二弟修成正果,可喜可賀。為兄月前接到曹將軍書信,邀我出山,相助征剿南方,有感大漢皇上雄圖偉業,因此來到軍前效力。”

曹操說道:“原來孟節先生與孟獲還是兄弟,早知如此,讓孟獲邀先生前來,豈不省卻不少時間?”

孟節對著孟獲哼了一聲,對曹操說道:“我這二弟,頑劣異常,屢次對抗我朝大軍,若是他去,老夫萬萬是不來的。”

孟獲紅著臉,在一邊嘿然。

曹操笑道:“所謂不打不相識,我與先生二弟及一眾蠻王、洞主,早已是好友,如今大軍出征在即,他們多有相助。孟節先生,快請。”

來到大營,曹操說道:“孟節先生久居蠻荒,熟悉地理,知曉如何趨吉避凶,大軍南征,還望先生多多費心。”

孟節說道:“將軍客氣了,此乃某分內之事也。滇國哀牢王族不服漢帝國統治,起兵反抗。一個小小滇國,怎是朝廷大軍對手?哀牢王族不支,順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南遷,當時兩江上遊民族尚在刀耕火種之期,哀牢王族到來,教以耕種,因土地肥沃,可以一年三收,實力大漲,哀牢王趁勢立國,國號為撣。”

曹操說道:“為何不回複舊國號‘滇’呢?”

孟節說道:“哀牢王族,乃是傣人也,撣、傣土語發音相近,兼且撣字可以釋義為傣人獨立成國,不忘滇國根本也。”

曹操說道:“雍由調時期,曾遣使如朝,和帝欽賜印綬,如今大漢穩定,奈何不朝?”

孟節道:“撣國南方剽國興起,時常攻伐,瑪展王自顧不暇,怎有餘力朝貢?”

曹操笑道:“師出有名矣。”

孟節說道:“敢問將軍旗號為何名?”

曹操說道:“撣國王族自我大漢永昌郡遷移至其地,亦是我大漢多民族一員也。皇上曾言,我大漢朝,無論漢夷,皆是兄弟,兄弟有難,豈能旁觀乎?”

孟節擊掌說道:“將軍機變,在下佩服。”

第二日一早,漢軍渡過薩爾溫江,朝著撣國首都勒德曼進發。

撣國人見到這麼一支龐大的軍隊入境,不由得大驚失色,邊城守將戰戰兢兢來到城頭,大聲問道:“來者何人?為何擅自闖我國土?”

因為語言的關係,絕大部分人都不明所以,曹操看向孟節,孟節打馬向前,大聲說道:“我等乃是大漢軍隊,聞聽撣國被剽國無端欺淩,特來相助。”

守將頭上纏著白布,一張臉黑裏透紅,結結巴巴說道:“我們國王可曾知道?你們無故入境,便是敵人,我若放你們過關,便是我國罪人。”

孟節大聲說道:“大漢與撣,兄弟也,我朝大軍好意遠道而來,你竟然視為敵軍?難道坐等撣國被剽國攻滅不成?”

撣國人口不過五十多萬,軍隊人數不過五萬人,曹操帶著十幾萬人馬,擱誰能放心?守將看著無邊無沿的漢軍,心裏直打哆嗦,無奈之下,來了個拖字訣,大聲說道:“你們在關外暫住,待我上報國王定奪。”

孟節對曹操小聲說了守將的意思,詢問曹操怎麼辦?

曹操看了一眼不高的關城,大聲說道:“破城!”

身後的兀突骨大喝一聲,領著兩千藤甲兵就朝著關城跑去。撣國守將大驚,看到兀突骨的凶惡模樣,腿肚子都軟了,這漢軍怎麼說打就打,我也沒說不讓你們過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