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1 / 3)

第五部分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稱“三官”,又稱“三元”,為道教較早供祀的神靈。一說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道經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於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會,天、地、水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們,人類無法生存生活,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虔誠地頂禮膜拜。三官信仰興盛於魏晉南北朝,民間俗稱“三界公”,是掌管天界、地界、水界的神祇。在各地方通常在年頭元月十五天官聖誕時向天公祈福,即上元節;七月十五日地官聖誕時普度孤魂野鬼與祭祀祖先,即中元節;十月十五日水官聖誕丨射平安,即下元節,都與三界公的信仰有關。天地水三官大帝信仰和上中下三元節到南北朝時始合而為一。

永嘉曆史上出現三次大的移民潮。一是戰國末期,夏朝遺民南遷至浙南地區,至漢朝還建立了東缻國、東越國等地方政權。二是兩晉時期的“永嘉南渡”,也就是王羲之、謝靈運就任永嘉太守時期,中原漢人為避五胡之亂而大量進入浙南。三是宋代的時候出現了兩股移民,一支為來自北方因避兵災為主的多元移民,還有來自南方的福建移民,宋史記載是公元1166年,那年發生了海溢,永嘉(今溫州地區)這邊死了上萬人,基本沒有人口了,政府下令福建移民到永嘉這個地方,所以南北方移民都到永嘉這個地方,對永嘉的開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三官大帝信仰也在永嘉普及開來。永嘉舊城區(現鹿城區〕有三官殿巷,元代建三元宮於此,俗稱“三官殿”。

永嘉舊時人們但逢冤情與危厄,必喊“皇天三界,救命”。皇天即昊天上帝,古文獻記載,虞舜、夏禹時已有昊天上帝,稱為“類”。在殷商甲骨文中,昊天上帝是“帝”,或稱“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國的主宰,他的周圍還有日、月、風、雨等作為臣工使者。三界即三官大帝。皇天三界就代表天地所有神靈。

永嘉曆史傳說,在楠溪山底有陳姓人家,有個叫陳子禱的後生。陳子禱為人聰明俊美,龍王的三個女兒自願一齊嫁給了他,並且每人都為他生了一個兒子。這三個兒子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原始天尊見後,便封此三子分別為上元一品九氣天官紫薇大帝、中元二品七氣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五氣水官洞陰大帝。由於這三官大帝掌管大地各種生命的元素,因此也被認為是掌管農業豐歉的神祗。

三官大帝雖然掌管農業豐歉,關係到人們存亡的經濟命脈,然而他們卻沒有像樣的廟宇神殿,一般都棲身於路邊的路亭、涼亭或僬亭中,人們將亭子的後簷用磚牆或石牆封住,牆上設置神龕,供上幾尊神像,就是一座像模像樣的三官殿(廟)了。這樣的三官殿幾乎各村落各路口都有。較為著名的有岩頭鎮芙蓉村南寨門外水渠邊上的三官僬亭、溪南村、下園村、嶼根村、大若岩鎮九房村、沙頭鎮花坦村、岩坦鎮嶼北村等地的三官廟。岩頭鎮芙蓉村三官僬亭北對芙蓉村寨牆與沿寨牆外邊流過的水渠,東、西、南三麵皆為平整的水稻田,其意為掌管農業之神祗與農田水利關係的密切,反映了古代楠溪一帶人民強烈要求為官者能夠關心體貼百姓衣食生活的一種願望。岩坦鎮嶼北村的汪氏先世曾建三官廟兩座於村之前後。鄉民每逢月之初一、十五,都要到廟中燒香點燭,向三神祈福。由於三官總管農業,而且其中有專門管水的水官,與水源的關係非常密切,因此有些地方的三官廟往往建造在重要的水源如水井旁,這類三官廟為路亭式建築,除上麵提到的岩頭鎮芙蓉村南寨門外的三官僬亭外,還有溪南村南邊的泉源井旁、西岸村東北角的琵琶井旁等等。也有一些三官廟形體很小,高不盈尺,像個模型,置於大樹底下或石頭地上,香煙嫋嫋,別有趣味,如沙頭鎮沙頭村、董嶴底村,鶴盛鎮鶴陽村、楓林鎮洋山村等。

據《永嘉金石誌》“北溪石碑記”載:大嶴北溪村楊氏宗祠右有三官廟一座,廟前立三官廟碑,首一行楷書陰刻:自建造於同冶二年歲次癸亥十月廿一日卯時吉,星士楊茂廷選。

陳十四娘娘順天聖母陳靖姑為浙江南部等地與福建北部民眾共同信仰的神祇,其生前或死後尊稱極多,如臨水夫人、順天聖母、順懿夫人、天仙聖母、慈濟夫人、碧霞元君、注生娘娘等。陳靖姑的傳說更具有傳奇色彩,因降雨解災又斬殺雷神,觸犯天條,七十歲陽壽便終。現在閩、台、浙南各地均以立廟奉祀。

據史載,宋元明時,溫州數次大海溢,特別是北宋二年的海溢,溫州沿海居民死亡甚多,朝廷從福建遷移民眾到浙南,至今浙南不少地方還講閩南話。陳靖姑信仰也隨之傳入浙南,如在清代,僅永嘉楠溪江口入港,經上塘、中塘、下塘,沿途七十裏水路皆有陳十四娘娘祠或廟。當時的詩人石方洛賦詩《楠溪竹枝詞》:“上塘中塘又下塘,祠神到處奉娘娘。水程七十裏經過,隻見峰巒一色蒼。”

巽宅鎮上董村村中央的“太陰宮”裏,供奉著主神陳十四娘娘,過去每逢農曆七月七都舉行隆重的儀式,最熱鬧時有成千上萬人跟隨,如今依然不變的是要上演八天八夜的大戲。據當地宗譜資料記載,建築時間在乾隆年間,甚至更早。

岩坦鎮佳溪村娘娘廟建於明朝的永樂年間〔1403—1408年),天氣大旱,陳氏太祖組織村民到廟裏向娘娘求雨,後來求雨成功。後來就為了祭拜就放七月七。從那年求雨開始,每年祭拜都稻穀豐收。期間,家內的男女老少把頭一趟割下的稻穀碾成米,釀成米酒,並擺上豬肉、豆腐等祭品稱之為“五牲福禮”,分別菌上三碗,再在白米上插上穀穗,豬肉上插上筷子,供神靈“享用”。然後,村民點上茗香,分別拿到左右神堂和爐灶上,供祭陳十四娘娘,向其祈福。最後,由道士向陳十四娘娘訴說今年願望。禮畢之後,村民把已經祭奠過的物品,拿回家內,供家人享用。隨後,由村裏請來的地方戲則在陳十四娘娘塑像麵前熱鬧開演。這時,不少村民開始向宗祠聚攏,漸漸地戲台被他們圍個水泄不通。

嶼北宮坐落於岩坦鎮嶼北村西北半裏外,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宮宇寬廣宏偉,建築精致,雕梁畫棟,甚為壯觀。中堂五間,左右廊廡各五間,前進亦五間開簷。簷前石砌道坦寬闊,便於實用。內天井中築戲台,係明朝建造落成,前後四柱都有楹聯,古人墨跡遺留至今。中堂塑十多位神像,栩栩如生。上坐一位頭戴珍珠鳳冠的神女,即陳十四娘娘。

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東城街道綠嶂村太陰宮,中有壁畫21幅,細膩生動。2005年3月,被列為省重點文保單位。現在,永嘉的巽宅鎮應界坑村、江北街道碼道村、三江街道羅溪村、黃田街道千石村等村的“太陰宮”都供奉著陳十四娘娘。

水鄉飲酒^永嘉的酒文化永嘉是酒鄉,隻是不為人知。飲酒在永嘉是一種生活,一種文化,就像楠溪江的山水一樣,少了一種商業氣息,多了一種山野情趣。酒,是帶有濃重感性色彩的飲用品,最大的特點是表現為一種醉態,進入或愉悅、或狂喜、或驚駭的忘我之境,產生超然物外之自由。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素養,不同的心境也會表現出不同的感受。而水鄉飲酒特定的環境也就產生了特有的感受。

永嘉古時地處缻越,據浙江嵊州小黃山考古資料表明,越地先民在近萬年前就發明了人工栽培水稻。而越人利用稻米很早就發明了釀酒技術。據文獻記載,到了春秋時期,酒已成為越國飲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越國用酒來激勵士氣,獎勵生產和生育。《戰國策丨魏策》中曾記載了帝禹戒酒的故事:帝舜的女兒儀狄擅長釀酒,酒味醇美。儀狄把酒獻給帝禹,禹喝了也覺得味道醇美,但因此疏遠了儀狄,戒絕了美酒,並且說,後代一定有因為美酒而使國家滅亡的。”《尚書丨禹貢》中提到,大禹規定的荊州貢品中就有一^種給宗廟縮酒,也就是過濾酒糟的“替茅”。

黃酒永嘉黃酒也叫老酒,傳統的黃酒釀造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永嘉黃酒釀造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如講究漲潮和平潮入缸,這在內地是無法理解的。

陳久道在《民間永嘉》一書中記載:做酒是一種釀造工藝,幾乎家家都會,黃酒釀成後裝在甕裏,存放數年就成陳年老酒,醇軟香和。

做酒人家先用大米泡浸後放飯蒸裏炊熟,叫“炊飯”;然後將炊飯放在陰涼的地方薄薄地攤開,要保持一定的溫度,蓋上一些黃金柴葉枝或鬆針枝,讓其長出黃色的衣(線衣\這叫做“酶黃衣”釀酒曲。做酒還要選擇良好時節,冬至前做的酒通常都不好喝,最佳是每年的冬至後,人們的晚稻也收割歸倉了,最好是用晚糯米或用有芒的晚穀做酒。將糯米放飯蒸裏炊熟後倒出來,和(黃衣〕酒曲相拌均勻一起倒入酒缸。永嘉民間釀造黃酒的比例有一句定律:鬥米鬥水,米曲掛缸外,意思就是米和水的比例是一^比一^的,米曲另外算,通常米曲的比例要寬鬆一些,米曲的多少關係到釀製發酵時間長短,但是基本上還是有一^個固定的比例,超過或者少於都不好。

也有人是按照這樣的比例,如一鬥黃衣二鬥米,一鬥米一鬥水,叫鬥對鬥。倒在釀酒的大連缸裏,讓其自然發酵釀造了。可是水質很講究,用水井裏的地下水做酒或用山裏的泉水做酒。楠溪人們做酒還要講究時間,一定選擇潮水平的時候入缸。說也奇怪,如是漲潮時做酒,酒就在酒缸裏發酵時會溢湧出來;如是落潮時做酒,這缸酒一時發酵不起來。這兩者對酒的質地都沒好處,不是酸就是淡,沒有酒味。

糯米酒東城街道陡門山上習慣稱釀酒為作酒,陡門社區村民釀造糯米酒已有數百年曆史。陡門山人作出來的老酒酒香味醇。想來是這裏出產的稻穀好,加上水好,氣候好等原因了。他們種糯穀必選最好的水田,種子揀得很幹淨,田間管理特別辛勤,收的糯穀就特別純。陡門山相對來說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生長周期長,有利於稻穀積累更多的養分。水硬度低,無雜質。造酒時都揀在氣溫適宜的時節,有利於酒的自然完全發酵。

陡門山的女人認為酒作得不好那是倒黴的事,而以酒作得好、得到別人讚許為榮,所以作酒也特別用心。作酒時往往要揀好日子,看皇曆上哪日宜於造酒,才開動的。揀時辰,主要是揀缻江潮平潮時刻將酒料入缸,否則會湧得一滴不剩的。這也是他們尊重自然規律的風俗習慣。

陡門山家家戶戶備有大酒缸,名叫大列缸。一般人家至少可作一擔酒。倘逢家中此年有婚娶、造屋等喜事,則往往要作好幾缸酒。

酒是陡門山人所喜飲的,更是烹飪必不可少的佐料。女人們先在秋後割取辣寥,和粉搗勻,摶作大丸,放在樓窗頭陰幹。這就是粬了。待天氣漸涼,淘淨米,放在甑中炊熟,倒在竹簟裏,俗稱“黃衣”0不幾天就長出黃綠色的毛,是謂黃衣。這時要注意不可過熱,過熱了要翻晾降溫,否則會發黑,或黴爛,就不宜釀造。曬幹黃衣,再拌炊米飯與糟。與水按1:1.1比例入缸,俗稱一^角水,或角一^水。水頭大了,酒就淡,可能還會酸,更不能久存。有的婦人在酒料入缸時,還在缸頭置飯一碗,點清香三炷,以祭酒神,據說這能使酒出得多而好。這種以寥作曲的釀酒法,與《天工開物》中的造酒方法基本一致。

這些酒料落缸後,約莫過了半個月,米飯沉下去,一些黃衣浮在上麵,拿來一個竹絲製成圓錐形的酒抽插下去,清清的酒滿滿的彙在酒抽裏,就可以取用了。

陡門人也善飲酒,過年過節,猜拳行令,大碗豪飲,不亦樂乎。有的人家酒已不少,但還是不夠。喝得興致正高的客人會有搗酒底、擠幹酒糟的說法。這時,主家雖然也有了尷尬的神色,心中反而高興,說客人愛喝,那肯定是酒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