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1 / 3)

第一部分

關於水文化,最簡潔的說法是有關水的文化或是反映人與水關係的文化。進一步來說,水文化是人們在水事活動中,以水為載體所創造的各種文化現象的總和。曆來的地域文化研究很少能脫離與水的聯係,並十分重視水對地域自然形態和社會形態形成的介質作用。永嘉的水文化既帶有古代華夏文明支係缻越民族生活習慣的孑存,又帶有的楠溪江地域文化的色彩,是具有浙南地方特色的以水為軸心的文化集合。為此,係統地挖掘和研究永嘉水文化就有了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7欠嘉水文化的累積曆史悠久、個性鮮明、貼近民生、延續至今。加上永嘉位處長三角地區經濟最活躍的江浙滬之南,也是傳統上人們從地域上劃分和稱謂的江南之南,永嘉的水文化很能體現江南文化多樣性和寬廣視角。物質的水文化有水形態、水環境、水工程、水工具等,如至今尚遺存的古橋、石碇步、石埠頭,舴艋舟,楠溪江上遊的古村落水係布局、古井,山水田園等。非物質的水文化有水哲學、水精神、水文藝、水著作、水風俗等,如與水有關的曆史名人、文獻、信仰、龍舟競渡、水鄉風情、傳統工藝等。在繼承、發展、弘揚水文化的過程中,有必要進一步摸清家底,理清思路,明確保護原則,做好曆史傳承。隻有注重對水文化的挖掘和保護,才能確立和保證楠溪江在打造最優美最生態最人文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的文化品位。

遵循曆史文化傳承的要求和特點,許多物質文化遺產一旦被毀壞就會永久遺失,如曆史上永嘉古城區(現鹿城區、二十八宿古井大多被毀,城內眾多的河道水街、古橋被毀便是令人痛心的教訓。因此,挖掘和整理永嘉的水文化,已經迫在眉睫,成為當務之急。我們必須站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度,重視水文化建設,切實加強對現有的整個永嘉山區和沿江平原水係、河網的水域保護,使現有河道、水麵率不再減少;對曆史水利故址、文化遺存,應根據不同的類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妥善加以保護和涵養;對有關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搶救,並做好傳承。

建設永嘉水文化的核心是實現“天人合一”,定位是“將楠溪江打造成永遠的山水詩、最後的桃花源”,目的是展示以水為介質的地域文化,建設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為此,首先要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地認識哪些是永嘉水文化中的精華、價值所在、傳承方向。諸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治水思想、治水精神、治水方略、水利記述,以及與水相關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再次是如何傳承。可采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雅俗共賞、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考察研究、學術討論、編寫專著,又如景觀布設、河道生態建設、文藝創作、媒介傳播、工藝品製作,等等。

在信息資訊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我們的水文化建設關注度高,時刻要麵對公眾的檢閱。不僅要麵對專家學者,更多的是要麵對廣大民眾。這便有一個雅俗共賞的問題,必須盡可能使普通民眾能欣賞、理解和接受。要和民生結合,使人們在其中能得到享受,受到教益,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在水文化建設過程中通過挖掘、保護和整理、展示,使其和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起來,將水文化融入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城鄉發展、文化教育、旅遊觀光等內容之中,適應人們對文化的不同要求,做到以人為本,綜合利用。此外,永嘉是一個生態旅遊觀光型城市,水文化建設往往和旅遊有著緊密的聯係,因此水文化建設要充分考慮旅遊效果,使遊客能觀賞和鑒別,獲得興趣和愉悅。要和景觀效果、休閑娛樂密切結合,不要使文化變得枯燥無味和沒有生氣或自我封閉,應更多地麵向大眾和生活。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我們所處的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不同的時代會產生不同的水文化現象,不同的社會形態也會不斷刷新我們的水文化理念。如何解決發展和保護之間的矛盾,做到兼容並蓄、人水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們所麵臨的新課題;如何將弘揚優秀水文化,使之服務大眾,做好對它的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同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這,或許就是筆者撰寫本書的理由。

永嘉的山水風光及吟詠水是與人類的繁衍生息關係最為密切的自然資源,也是大自然中最豐富多彩、綺麗多姿的物質。水不但給予人以飲用、灌溉和舟輯等方麵之利,還給予人以美的愉悅與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水在中華民族的審美觀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疊疊雲嵐煙樹榭,彎彎流水夕陽中”,這是謝靈運對永嘉山水的簡單白描。水,是永嘉風物的承載,是永嘉文化的依托,是永嘉的地域的靈魂。

“水得山而媚,山得水而活”,水之美,具有獨特的魅力。大自然中的其他物象如山、林等自然景觀和亭台樓閣等人文景觀隻有和水交相映襯與契合,才更能顯現出其美的神韻。追溯我國山水美學思想的萌芽,其肇始至少應在《詩經》時代。在《詩經》中,就有多首表達出關於水之美的詩篇。如《衛風丨竹竿》寫道:“淇水悠悠,檜揖鬆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意思是說,在碧水蕩漾的淇水之上出遊,可以在水之美的氛圍中消解憂愁。除了《詩經》以外,在《周易》、《老子》、《莊子》、《論語》、《楚詞》等先秦典籍中也透露出一些關於山水審美的信息。而屈原的《楚辭》則更直接地顯示出對山水消愁娛樂的審美情懷!以上說明,在很早的時候,中華民族就具有了一定的山水審美意識,隻不過這種意識還不具有普遍性並處在萌芽狀態而已。

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顏延之、謝靈運等為永嘉郡守時,都有對永嘉之水的吟詠。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在任永嘉郡守期間,遍遊永嘉河川,筆耕不綴,寫下許多流傳千古的山水詩,遂使楠溪江成為山水詩的搖籃,並成為曆代文人墨客尋找詩魂的勝地。南朝陶弘景、

唐朝張子容、孟浩然,宋朝陸遊、葉適、徐照,明朝王叔果、潘舜臣,清朝朱彝尊、金簡庵、朱步墀等也都曾遊曆過楠溪江,並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在中國文學史上,謝靈運開創了中國山水詩的時代,而永嘉,則是他筆下令人心馳神往的山水世界的首發站。永初三年(公元422年)的秋天,官場失意的丨射靈運來到永嘉郡做太守。此時的他情緒低落,世襲的公爵封號也被朝廷降級為侯爵。此時的他也沒有想到,在不經意間寫就的詩篇,竟成了中國山水詩的源頭。一年中,他到處漫遊永嘉河]11,發現這裏的山水奇特幽美,從此與水結緣。在山環水繞的永嘉郡城郊外,謝靈運遊山玩水,興之所致寫下了山水詩二十餘首,從此更是一發而不可收。他現存於世的九十多首詩歌裏頭,就有四十多首寫水的。據謝靈運《遊名山誌》和清光緒《永嘉縣誌》等典籍有據可查的,即有《過白岸亭》、《登石室山》、《登石門最高頂》、《夜宿石門》《登永嘉綠嶂山》、《遊赤石進帆海》、《北亭與吏民別》等詩作。

事實上,在丨射靈運之前,中國也有許多詩歌中出現描寫山水的詩句,如王羲之的《蘭亭詩》就是一首完整的山水詩。而學術界卻公認猶才靈運為大量創作山水詩的第一人,是他開創了山水詩派。

猶才靈運不同於前人對山水景物的描摹主要表現為詩中的新變,表現為對山水景物細致入微的刻畫。他的詩中,尤其是水的姿態豐富多姿。有寫水的逶迤曲折的廣澗委水屢迷,林迥岩逾密”;有寫水波蕩漾的:“澹瀲結寒姿,軒欒潤霜質”〔《登永嘉綠嶂山;有寫細密的溪流廣近澗涓密石,遠山映疏木1《過白岸亭》\也有寫飛瀉的流泉廣石室冠林陬,飛泉發山椒”;有描畫水光山色的,如“苺苺蘭渚急,藐藐苔嶺高《石室山》\寫水的聲音,活活夕流駛,嗷嗷夜猿啼”(《登石門最高頂》\有寫亂流洶湧的,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登江中孤嶼》》;甚至寫到自己傾聽波瀾:“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濕地風物亦進入詩人的眼睛:“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至此,我們看到了丨射靈運詩中所呈現的江南水的各種情狀。“水”這一物象第一次以如此豐富的側麵多彩的姿態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中,而謝詩中這種“情必極貌以寫物”的風格代表了劉宋時代詩歌的新走向,也正是謝靈運體的重要特征和精華所在。

猶才公在溫州當了一年太守,離任時,永嘉父老鄉親均至楠溪江口北亭送別。據考證,北亭位置當於今清水埠“清泉”井處。悠悠楠溪水,深深謝公情,謝靈運彌足珍貴的楠溪山水履跡與美麗的詩章頌詞有力地推動了永嘉地方文化的發展。唐代詩人李白為此感歎,康樂上官去,永嘉遊石門。江亭有孤嶼,千載跡猶存。”

繼謝靈運之後,南朝齊梁時的陶弘景酷愛永嘉山水,時人稱他“山中宰相”。他曾兩度來永嘉大若岩石洞,並居其中著書立說,他在《答齊高帝詔》一詩中寫道,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在他的《答謝中書書》中,有對永嘉楠溪江山光水色的絕美評價,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聳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倶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至唐代,迎來了中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吟詠永嘉的山水詩更是名家名篇迭出。如張又新的《羅浮山》、《青嶂山》,張子容的《泛永嘉江日暮舟》、《永嘉即事寄贛縣袁少府灌》。唐開元年間,漫遊吳越、窮極山水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不遠千裏,探訪移遷此地的朋友,寫下了《宿永嘉江寄山陰崖少府國輔》、《永嘉上浦館逢張八子容》、《永嘉別張子容》等膾炙人口的詩篇。兼具詩人與畫家的顧況為永嘉山水所折服,寫下了《詠永嘉》一詩,以抒胸臆。秀美的永嘉山水是當時詩人心之所係神之所往,就連詩壇最負盛名的李白和杜甫,雖未到過永嘉,未涉獵過永嘉山水田園風光,但出乎對謝靈運的尊崇和對永嘉山水的景仰,分別寫下了《與周生》和《送裴二虯尉永嘉》等詩作,留下了“江亭有孤嶼,千載跡猶存”和“故人官就此,絕境與誰同”等讚美永嘉山水的佳句。

宋代的永嘉山水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繁榮,詩人輩出,詩作如碧天繁星。如林逋、陸遊、葉適、潘希白、趙忭、劉安上、惟謹、楊蟠、王十朋、謝雋伯等,都給永嘉山水留下了不少詩篇。大詩人蘇軾對永嘉山水的意境類同李白,他以詩自勉,吟出了“自言官長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句,表達了向往和讚美永嘉山水之情。

南宋時期,隨著皇室的偏安江南,永嘉本土山水詩人的山水田園詩創作進入了高潮。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是被稱為“永嘉四靈”的徐鞏、翁卷、趙師秀、徐照。永嘉的山水和鄉土風情陶冶了詩人的性情,他們提倡晚唐近體詩,主張白描,反對用典。他們的詩蘊含鄉土氣息,格調清新,語言簡約,詩風平易,對後來詩壇有深遠影響。其中,翁卷的《鄉村四月》廣‘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很具代表性。文字淺顯,猶如白描,把自然景致和田園情趣融合在一起,使之意境悠長,韻味雋永。此外,趙汝回、林一龍、陳虞之、戴蒙等人的山水詩作清麗自然,情景交融,亦為當時的詩人所推崇。

自明清至近代,山水詩越來越受人們喜愛,而永嘉的山水田園也越來越多地吸引著各地紛至遝來的文人墨客。楠溪江畔坐落著許多古老的宗族村落,有著數以千年的耕讀文化傳承。其中,鶴盛一帶居住著謝靈運後裔。鶴陽謝氏宗族的山水詩人以謝德瑜、謝德琦、謝庭循、謝道寧、謝承演、謝道本等人為代表。明宣宗皇帝朱瞻基思慕永嘉山水,以詩題寫了丨射庭循的臨流亭圖臨流亭館淨無塵,落澗泉聲處處聞。半濕半幹花上露,飛來飛去嶺頭雲。翠迷洞口鬆千個,白占林梢鶴一群。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風月與平分。”詩情畫意貫穿全詩,讀來令人神往。珍川(今花坦)朱氏宗族的山水詩人以朱良鼐、朱墨臒、朱步墀、朱伯清、朱竹川等人最具代表性。永嘉這方沃土,因山水孕育當地詩人也越來越多,特別是姓氏宗族詩人廣泛出現,使永嘉山水詩的寫作領域得到了擴大。白泉陳氏、芙蓉陳氏、楓林徐氏等宗族的山水詩人亦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明大學士張璁的《題高潔樓》、清文學家朱彝尊的《雨渡永嘉江夜入楠溪》、大詩人袁枚的《荊坑道中》及近代監察禦史徐定超的《楓林秋景》等,均為永嘉山水詩中的佳作,曆來為大眾傳誦。

飛流而下^永嘉的瀑布瀑布是水的特殊形態,它不在平麵上延伸,而是在空間自上而下跌落,形成的水體或如狹長的白練,或如寬闊的白緞,有的落水聲淙淙作響,有的聲威雄壯,令人本能地產生審美的愉悅。

楠溪江流域山體的斷裂構造使各支流形成山崖險峻、峽穀深切的複雜地形,產生了多姿多彩的瀑布。其中有高達一百二十四米的百丈瀑,有連續如梯的三級瀑、七級瀑,有形同蓮花的蓮花瀑,有聲如鑼鼓的擊鼓瀑和打鑼瀑,有藏而不露的含羞瀑,有飛珠濺玉、陽光下彩虹映碧瀑的橫虹瀑,還有在兩公裏內的溪穀中出現形態各異的九疊飛流。奇峰峭壁,飛瀑碧潭,構成了層次豐富、動靜有致的獨特景觀。古往今來,吟詠楠溪江瀑布的作品不計其數。

楠溪飛瀑天下奇,列入規劃具有觀賞價值的瀑布達三十八處,且形態美,組合佳,變幻多,規模大。具體有:百丈瀑、九潦瀑、打鼓瀑、連缸瀑、七際瀑、龍鳳瀑、三瀑龍潭、橫虹瀑、打鑼瀑、第三級瀑、五星瀑、龍潭飛瀑、九瀑連潭、母子瀑、石門坎、石頭湖口雙瀑、蓮花瀑、雙瀑流川、龍瀑仙洞、龍溪、九旁支、三折瀑、杵絲瀑、七星瀑、白水祭、杯盞瀑、二龍搶珠、含羞瀑、上埠瀑布、三曲瀑、瑩川瀑布、銀坑瀑、珍珠瀑、彩虹瀑、座石塘瀑布、聾耳坑雙瀑、下洋坑等。

楠溪江瀑布分布在全縣各大景區,以大若岩景區為最多。十二峰一橫虹瀑、石門台一九潦瀑、崖下庫一一含羞瀑、小若岩、虎穴百丈瀑、藤溪七折瀑等景群,以陶公洞為中心,呈輻射狀分布。同時,這些瀑布流經的地方還形成美麗的澗峽,被列入楠溪江自然景觀中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澗峽有崖下庫、小三峽、天井頭、盆景峽、龍澗、仙人澗、中心坑、龍宮等。可以說,大自然的力量果真是神奇無比,堪稱鬼斧神工。

龍鳳大瀑布永嘉縣最西北麵與仙居縣交界處,括蒼山脈與北雁蕩山脈的懷抱中,是楠溪江源頭景區。這裏有永嘉之巔^大青崗(海拔1272米八百丈龍頭(又名龍鳳大瀑布、百丈磯瀑布,落差198.9米\太陽岩,翡翠般的百丈坑(又名龍鳳大峽穀允還有眾多無名的瀑布群。龍鳳大瀑布位於岩坦鎮溪下羅洋村東三公裏處的百丈坑中,分成上下~^折,筒均90米,中有一^米潭,嵌在石壁中,廣約田許,碧綠如藉翠,洞口有獅象把門,一^隻小白象站在洞口,棚棚如生;左方有一^石洞,卞米不可測,晨間或雨天,常有白霧從洞中飄出,籠罩潭麵。隆冬時節,潭麵常見冰層,堅可行人。石壁凝掛根根冰柱,陽光照射下晶瑩剔透,甚是可愛。如遇大雨,龍鳳二瀑連成一線,瀑從180餘米高的懸崖上急瀉直下,猶如巨龍咆哮,地動天驚,瀑風襲來,咄咄逼人。龍鳳大瀑布上遊是百廿羅原始森林,麵積五百畝餘,其中以黃山鬆、栲枝樹為主。林中古木參天,藤蔓遍地。據林業部門測定,為古老原始森林,浙南地區罕見。

北坑三瀑北坑景區位於永嘉楓林鎮東側。“五六月間收暑氣,二三更天聽龍吟”,晚清監察禦史徐定超貼切地點出了北坑的奇幽。走近北坑三瀑,未見瀑影,“噗噗”的瀑聲就已如雷貫耳。三瀑中最下的一折瀑布從三十多米高處傾瀉而下,濺玉噴珠,水汽拂人,遇紅日臨照,瀑前橫貫彩虹,即時把人帶人了“滌頭白虹起,千層雪浪飛;山風吹不斷,江月照還依”的意境。循石道上行,路轉處,險峰陡崖,巍巍兀立,一條溪流從夾縫深處流出。右邊崖下,貼崖根處建有一座上下三層的廟宇,這就是北坑龍宮了。一路穿廊而過,循穀右轉,但見騰流掛練,散沫似珠,這是北坑二瀑落處,是一個直徑四米見方的圓潭,深幽似碧玉。炎炎三伏,貼潭而立,澄波漾足,溽暑頓收,這裏成了一方難得的避暑勝地。在過去沒有電冰箱、冷藏櫃的年代,當地人常把一些過夜的用品放在潭邊“冷藏”。偶有山風吹過,風拂三漱,潺潺作響,峰高穀低,泉鳴山應,回音嫋嫋,聲樂清揚,似是白龍正在“嘩嘩”的低聲吟唱。圓潭水麵猶如一麵仰天明鏡,俯視水底真可謂“天光雲影共徘徊”。―^爆之上,還有一^爆一‘潭,站在龍潭左邊仰望,可見一^爆倩影半露,掩映於碩石之後,高不減二瀑,仿佛水從天際溢出。觀上瀑兩側,有巨岩似雄鷹突兀,而雜樹叢生,攢青簇黛,美不勝收,弓丨發遊人無限的遐想。由於一瀑周圍岩勢奇險,到其近處觀其“神龍”全貌的可謂寥若晨星。

七折瀑

七折瀑位於楠溪江石桅岩景區,從鶴盛鎮岩上村南行約一小時,便進人幽深的山穀。一路上,遍地碧青,滿目蒼翠,與深山中的碧潭和七折飛爆父相輝映。其中第一^折爆布最為壯觀,飛爆依壁灣下,垂直80多米,轟轟作響,衝破了幽靜的深潭,掀起了雪白的浪花,飛動著迷人的煙波。仰視飛瀑,頂部宛如嵌在天際,在夕陽殘照中,現出五彩繽紛的虹影,絢麗無比。昔人有詩讚曰高閣凝望心膽寒,瑤台明珠傾玉盤。雲開霧飛紅日出,萬片金光照碧潭”。深潭石質為底,平整光滑,略呈長形,長約六十米,寬約五十米,水氣撲麵,使人遍體清涼。正麵的石壁又名布帳岩,傳說它是龍母娘娘龍床上一頂蚊帳被遺留在這兒。北邊又有麒麟峰,猶如一位身著古代戎裝的將軍,“日與青山論主賓,夜邀明月來相迎”。將軍岩前又聳立一堵巨石,高約三十米,下小上大,亭亭如華蓋,俗名黃羅傘。兩岩配搭,使“將軍”更顯英姿颯爽,威武不凡。循南坡而上,至石柱峰頂時,凝望對麵崖上,自上而下排列著五個碧潭,猶如一條白練上鑲嵌著五顆藍色的晶瑩寶石。雖同為碧潭,但個個風格迥異。第二折瀑頗似一條蒼龍蜿蜓下遊,山風拂過,它從十多米高的深穴中鑽出,化成煙霧,漫天飛舞。第三折瀑似遊龍穿澗,流人神奇奧妙的深穴中,水聲轟鳴,如春雷震耳。第四折瀑舒展開朗,瀑布高二十多米,水柱瀉落深潭,好像千樹銀花,給大山掛起一幅潔白的門簾。第五折瀑隨著傾斜的崖勢左旋右轉,沿著壁槽,歡騰扭擺,綽約多姿。第六折瀑從二十多米處,以高屋建瓴之勢,噴濺而下,素絲繚繞,晴雪飄空。第七折瀑從兩山夾峙中循崖沿壁,似珠迸玉碎,縈回作態,下垂深邃莫測的龍潭。相傳這龍潭中有蚊龍潛伏,每逢旱季,隻要有人在這裏懇切祈雨,就會濃雲密布,暴雨即至。這當然不足為信,不過現在北麵蔡坑村廟裏還留有一尊名滕大郎法師為民投潭求雨的塑像。

龍滾洞瀑布水岩風景區為風景秀麗的楠溪江七大景區之一,水岩旅遊景點有蓮花瀑、菠蘿岩、雌雄岩、龍滾洞、仕女峰、天柱峰等。龍滾洞離沙頭鎮水岩村東約摸兩公裏路程。踏著山道,溯溪而上,進入山洞,腳尖點踏著穀中的石塊往澗邊走,便到了龍滾洞前。此洞形狀奇特,自與別處不同。此洞要到崖根,身子緊貼崖壁,須仰視才見。石坡洞開,高十餘米,寬約六米,有瀑水從洞內噴薄而出,瀉入深潭,潭水下瀉,白浪翻飛,頓成雷霆萬鈞之勢。由正麵觀之,潭上有岩,岩中有洞,洞內有瀑。岩、洞、瀑三者恰好形成一個倒寫的“巨”字而令人歎為觀止。站在洞前,看瀑水以排山倒海之勢傾瀉而來;而坐在岩內的凹壁上,則可以看瀑水在腳邊奪路而過,急急向珍溪奔去,讓人對大自然的神功偉力讚歎不已。龍滾洞瀑布分為三級,每級都有一個潭。第一級分為兩路,左右各自披掛而下,仿佛龍須飄拂。攀著樹枝,站在極滑極滑長滿青苔的岩石上,勉強能看見衝擊而成的第二個水潭。潭邊三麵圍岩,凡是岩石被水衝過處,都成魚鱗狀。水流三跌三落,形成三級瀑布,宛如一條銀色巨龍在洞中嬉戲打滾。當地人傳說,龍滾洞是因古時候龍太子遭雞精狗血噴頭,汙染不潔後怒吼猛滾而成的,而洞中的這些魚鱗狀的岩石便是當初巨龍在洞中打滾留下的痕跡。

百丈瀑布穿越十二峰,繞過木構的“瀑布寮”,登上虎愁崖,一步一趨,小心翼翼地迫近飛瀑。耳聽草叢間昆蟲的吱鳴與頭頂上小鳥的鳴啾,伴著瀑布的轟鳴,眼望百丈懸崖似一堵天然石牆屏風壁立,而從鶴鷹盤旋飛翔之處,一條白龍從上麵直衝而下,升騰起依依的白煙輕雲。這是“百丈瀑”,落差為一百二十四米,被稱為“浙江省第二大瀑布”。由於時已深秋,瀑水不大,從上麵飛瀉而下,無數顆四散飛濺的晶瑩水珠似乎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珍珠,耀眼奪目,瀑布則顯得細細的,柔柔的,好像是一條玉帶在晨風中瀟瀟地飄蕩著,在朝陽下閃著銀光,銀絲飛織,銀花飛霰,雨霧層層,彌漫山穀,煞是好看。瀑水濺落在下麵淩嶒的石壁上,便幻化成縷縷的雲煙霧靄,縹縹渺渺。當你累了坐在觀瀑亭裏歇息一下,轉過頭想再看一眼瀑布時,卻見朝陽射出的萬縷霞光斜映到瀑布身上。這時,一條彩虹神秘地橫瀑而過,七彩皆全,絢麗無比,彩虹在瀑光中上下翻飛,左右飄移,真有點兒“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味道。

九滌

九潦石門台,也叫石門台,位於陶公洞北約三公裏處,因一處溪穀有九道瀑布而出名。九潦之奇,奇在瀑有九級。九潦不是一瀑九級,而是九條爆布。九爆源流,當是一^脈,然一^爆一^形,一^爆一^景,層次分明,自成首尾。在不到三公裏的一條溪澗中,坐落著姿態多變、景色各異的九級爆布,世所宇見。九襟第一^爆,爆二米餘寬,筒約五十米,宛若玉帶垂懸,潭水很深,碧如翡翠。二潦寬度有十餘米,恰似一匹雪白的綢緞平展於石壩之上,石壩是近幾年因修水庫而修建的。

攀到壩上,前麵是一泓綠得發幽的深潭。潭四周,“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爭高直指。”潭邊有小渡輪將遊人送至對岸。三潦從密林間飛流直下,氣勢恢宏,狀如孔雀開屏,當地人稱之為孔雀展尾瀑。四潦瀑衝壁而下,飛珠濺玉,恰似仙女散花。三、四兩潦緊緊相連,雖然落差不大,卻很幽致清雅。潺潺溪流,從澗底發黃的卵石上緩緩流過,一座小石橋不經意地橫跨其上。置身於潦旁的涵碧亭中細細玩味此處風光,看亭上杭州大學教授徐朔方先生所撰的楹聯:“裂石崩雲彙入汪洋方置,攀蘿扣葛行看腳力如何。”六潦前的地勢較為平坦,翠竹盡處,六潦瀑從裏麵“鑽”出,為巨石所阻,又斜分兩條,此處有名日“雙龍戲珠”。雨季時,六潦瀑水勢湍急,兩條戲龍上下翻飛,不亦樂乎;而到早季,瀑水則僅餘一條,在岩石隙縫間若隱若現,仿佛含羞少女猶抱琵琶半遮麵,因此,六滌瀑又得名含羞瀑。待到七潦瀑下,氣勢迥異乎前,水高且急,岩雄而峻。瀑布從三十餘米高的岩上衝下,飛花濺玉,旬然裂石。仰望環水山石,左有一巨岩,如蒼鷹傲然挺立,鷹首欲仰未仰,似垂不垂,仿佛藐視下界芸芸眾生,又如隨時將衝天而起;鷹側一峰略低,極似左翼聳起,而右翼卻是空空蕩蕩。步上幾折石階,於爆中部筒處的巨厓之上築有一^一^台。爭子稱作積翠亭,站在亭中,瀑布可作側麵觀,水霧飄飛,濕人鬢發。正是:“倚柱閑聽鳥語歌聲能悅性,憑欄凝眺水光嵐翠映高亭。”八、九潦兩瀑也是上下相連。從上往下看,九潦瀑崖口處一塊巨石,酷似一位挺胸闊步、神氣十足的豹將軍。瀑布從三十餘米高的懸崖上呼晡而下,轟隆之聲回響空穀,如銀柔烈馬,昂首長嘶,震人心弦。而當山風大作時,瀑布則化為千縷銀絲,萬斛碎玉,四處播散,沽衣欲濕。瀑布左右一分為二,至中間又兩瀑合二為一,瀉入碧潭,潭中水聲旬然,銀花四濺,浪濤翻滾,從一石洞之中奔騰而出。這個石洞,高約三米,寬二米,恰如古堡城門,因而得名“石門台”。距石門台五米遠,橫著一道高二米、寬五米的長條石,光潔如玉,形似門檻,被稱作“金門檻”。從石門台奔湧而出的潭水為門檻所阻,水流分作兩股,氣勢不減,如兩條白龍,並駕齊驅,飛掠而下,又似燕子的剪刀尾巴,這就是八潦了。石門台九襟爆,由一^爆到九爆,一^爆緊接一^爆,而一^爆更勝一^爆,各爆形態迥異,別有情趣,耐人尋味。環視瀑群周遭,則山清水秀,不乏奇岩怪石,更增瀑群情趣,從而構成了一個有形、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多端變幻的佳景,令人歎為觀止。

崖下庫瀑布崖下庫位於大若岩鎮小若口北偏西兩公裏多處山穀中。景區內深穀長峽,重崖疊嶂,險惡雄奇,清幽雋秀,四周尚有眾多景點。一公裏長的山澗兩側是高達三百多米的陡崖,僅露一線藍天。陡壁上鑿出高約二十米的石級,勇者可扶欄攀登,直上山崖左側一缺口。再趨前四五步,陡見一巨瀑從前方撲麵而來,瀑風裹雨,涼氣襲人。下有一^潭,寬約一^百平方米,潭底遍鋪卵石,四周全是隨硝石壁,人立此處,如墜深井。每到雨季,瀑布罩住整個潭麵,遊人望而生畏,無法近前。崖下庫門口路側有一巨石,似人盤腿而坐,慈容含笑,謂“迎客仙”。崖下庫左側,有一峽穀,長約二百米,寬近二十米,甚幽,稱“仙人澗”。左側山腰上,一石約十米見方,名“貓頭鷹石”。在貓頭鷹石上方一百米處,有一長方體巨石,其下一粗短石柱支立,似抬轎狀,名“仙人抬轎”。這裏有落差三百零八米的高空懸空棧道和玻璃觀景台。

藤溪瀑布藤溪瀑布群位於永嘉縣碧蓮鎮藤溪村南麵五星潭景區,從藤溪村步行約二十分鍾就能見到瀑布。一路上聽著潺潺的流水聲,穿過一片板栗林後,就是藤溪峽穀。穀口就有一個水潭,不大,水卻至清至純,深處如碧玉,淺處似白銀,碎石遊魚,清晰可見。五星潭景區裏的瀑布水潭眾多,共有大小瀑布二十多個,水潭三十多個,潭深峰險、山路幽深、溪流淙淙。順著小路越往西坑洋深穀裏走,風景怡人,約步行三十分鍾就見到打傻瀑。打傻瀑高約四十米,瀑頂端陡壁如天門,中間一巨石阻擋,迫瀑分二股瀉下,中途齊頭觸壁,化作千萬顆水珠飛濺,其聲如敲鑼。見識了打鼓潭水聲如鼓後繼續前行,便是一組首尾相連奇絕妙絕的三瀑三潭。下潭綠似翡翠,深不見底,潭周山岩聳立如壁,潭似巨型石水缸,潭布落差十五米,分成數股沿石壁斜瀉潭中。中潭水深七米,瀑高十米,潭中瀑影閃現,如白龍遨遊碧空。上潭碧綠不見底,瀑高兩米餘,奔騰而出於峭崖,飛入潭中。而位於五星奇潭上遊近一公裏處的連缸潭,則以六瀑六潭似珠串連於溪穀,潭形各異,均以全石為底,潭壁平整光滑,似連缸成排。二潭潭壁陡峭,潭水凝碧,瀑高六米,一半貼壁,一半懸空。瀑壁張開如蚌,銀瀑飛濺,蔚為壯觀。

暨家寨瀑布暨家寨位於岩坦鎮黃南,原名嶼山村,因居住此地的村民都姓暨,後改為暨家寨2009年4月,中央美術學院發現了這個秀美的小山村,將其列為學生寫生創作基地。同年,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評為“中國景觀村落”。小村落海拔六百多米,共八座木結構民居,有三百來年曆史。暨家寨四周山峰聳立,植被茂密,有大量參天的苦櫧、楓香和鬆等古樹,一條很小的溪流穿村而過,形成多處爆布和水潭。在村北的峽穀中,有一^爆布直撲穀底,落差達六十多米,瀑布邊上,一部水車停靠在那裏,村莊的飲用水就通過這座水車流向村民的家中。在鄉間小路上,可看見懸崖上跌落的瀑布,濺起的水花如煙如霧。在瀑布下,即使烈日當空,亦讓人感覺涼爽,久久不願離去。瀑布隨著水潭流出,流向峽穀中的小溪,小溪從村莊中間淙淙淌過,流過了村莊東南的小廊橋,又在村外的懸崖處跌成一條瀑布。

龍瀑仙洞瀑布龍瀑仙洞景區地處永嘉縣岩頭鎮嶴底村,由水簾洞、龍宮、飛龍瀑、天池、觀景亭為主體組成。核心景觀是映入眼簾的那條高達九十米的飛瀑,像巨龍飛舞,在陽光的照耀下,遮擋在龍瀑仙洞洞口。坐著小舟從龍吟潭進入龍遊洞內,上岸從步雲洞口再上行五百米,經過懸崖棧道,中途是一處四百米的亭廊,到達觀景台。在觀景台向四周觀望,是一組洞、潭、池、塘相連的水景奇觀,使人賞心悅目。整個景區包含懸空洞、洞口懸瀑、壁內隧道泛舟、水下龍宮、亭底觀魚、懸崖棧道連接亭廊等八處景觀。大小洞共有二十三個,三瀑、三池、三潭相連美不勝收。特別是洞懸空深25,5米、寬2(15米、高8,5米,麵積為522,75平方米,整個洞穴的設計與周邊的生態相輔相成,把人工美與自然美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裏奇峰聳翠、怪石崢嶸、古洞幽深、澗瀑飛瀉、環境清幽、景色宜人,是一處理想的消夏納涼、旅遊觀光勝地。

白水滌白水潦瀑布位於缻北青峰山山腳白水村,因朱自清的散文《白水潦》而聞名,以其萬斛麗珠的水網飛瀑之獨特形像而深受遊人喜愛。前人曾以“飛岩白水在雲間,雲來霧去不改顏”的詩篇來形容其秀麗風光。白水潦有五潦,四潦五潦緊挨在一起,中間僅隔一個不到五十平方米的水潭。水到了四潦,分為左右兩支,水流量大時猶如兩條白龍鑽入綠潭。在四潦的水潭邊有一塊形如公雞的岩石,村民稱此岩為公雞岩。傳說白水潦是由一條巨大的蜈蚣化成,沿山體一路奔下,到達山腳時幸被公雞一口咬住,保祐了一地的平安。五潦不高,不到十米,但水流最大。每當大雨過後,就能遙聞瀑布之聲唯哮如雷。朱自清的《白水潦》寫的是三潦,刻畫了白水潦瀑布的天然之處,讚歎它的“太薄”、“太細”,被微風撩撥得“嬗為飛煙”,乃至連“影子也不見”的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的“無可奈何”之美。此潦長六十二米,遊人拾級而上,就會見到一條瀑布飛流而下。駐足觀看,瀑布淩虛飛下,如煙似霧像光如影,下有深潭,碧水幽幽。每當雨過天晴,和煦的陽光灑向瀑布,折射出一道道絢麗的彩虹。有詩讚白水潦晴天不斷四時雨,千載常懸太古音。”

水光山色^永嘉的天然水域永嘉南側有古稱“永嘉江”的缻江環繞,境內有楠溪江、西溪、菇溪、烏牛四條水係川流而過。曆代詩人吟詠不絕,是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被譽為“絕版的風土,詩歌的江河”。

缻江是浙江第二大河。缻江下遊,從橋頭鎮白沙村入永嘉縣境,至烏牛鎮碼道村出境,在縣境內流長五十公裏。這段河流寬狹不一:梅嶴附近寬500米,至缻北鎮展寬至1000米左右;到烏牛鎮河道寬3000米以上,是永嘉縣與缻海、鹿城、龍灣的界河。缻江上中遊屬山溪性河流,年徑流總量約144億立方米,洪枯懸殊,根據青田縣圩仁站1952年最大洪峰流量23900立方米每秒,1967年最小流量10.5立方米每秒。水位變化以6月最高,12月最底。平均含沙量約0.1?0^2千克每立方米。

縣境水係隨著地勢自北向南傾斜,由括蒼山脈雁蕩山脈延伸,形成楠溪江、西溪、菇溪、烏牛四條水係,呈西北一東南,東北一西南走向,均入缻江。以楠溪江流域麵積最大,占全縣總土地麵積84,4^,西溪、菇溪、烏牛溪占11.0^,其他沿缻江有朱塗、梅嶴、缻北、三江四條小水係占4,IX。境內河流均屬山溪性河流,受時令性降水量影響十分明顯。河流多年平均徑流深1271毫米,年徑流總量34,3億立方米,一般8月份最大,12月或1月最小。水位變化與降水、流量變化一致。河流含量沙量均在0,2千克每立方米左右,平均水溫在181?191上下,7月最高,1月最低。河流下遊到河口段受潮汐影響,河水礦化度大致在50毫克每升以下。近年工業發展,河口已受到輕度汙染,但各水係水流順暢,水質良好。

境內四條水係水資源豐富,河流最大特色是山水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以楠溪江最為突出,1988年8月1日,楠溪江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批準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其特色是: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山水風光與田園情趣相融,被名家譽為“天下第一江”。

楠溪江風景名勝區是水域風光為特點的風景區,麵積為670,76平方公裏,分大若岩、獅子岩、石桅岩、太平岩、四海山、岩坦溪、珍溪、源頭八大景區。風景名勝區東西最大橫向距離約47公裏,南北縱深距離40公裏;風景名勝區範圍內楠溪江水係幹流長約100公裏,具有良好觀賞價值的景點475個。

楠溪江為缻江第二大支流,位於缻江下遊北岸。古名缻水,春秋戰國時期獨流入海。發源於溪下鄉羅陽嶺西側大青崗,源頭海拔1271米,形成地表水流高程1030米,主流長139.92公裏,流經永嘉縣36個鄉鎮以及縉雲、黃岩、樂清等交界地一些鄉村,河口在清水埠入缻江。支流呈扇形分布,東岸支流河短流急,西岸支流河長彎多。流域麵積2489,97平方公裏〔其中境外麵積212.3平方公裏\平均比降7.41^。,上遊平均河寬50米,中遊河道寬闊多變,一般為535米,下遊平均河寬375米。

上遊自羅陽嶺西側由西北向東,流經溪下、大嶴、潘坑、表山、溪口等地,和楠溪江一級支流岩坦溪彙合於溪口村,俗稱大源溪,主流長55,2公裏,平均比降17.33^。,平均河寬50米,流域麵積589,07平方公裏。上遊段河流地形地貌複雜,山竣坡陡,危崖羅列,飛瀑成群,氣勢崢嶸奇險。河穀深切,多峽穀急灘,溪中孤岩眾多,狀怪形異。沿溪有少量台田穀地。源頭景點很多,主要有:龍鳳大瀑、太陽岩、佛圖、石門檻、冰坑、黃皮寺、原始次生森林、還有謝文錦烈士故居、龍岩古村、天橋、龍溪飛瀑奇觀等。

中遊自溪口向東至福佑村,向南蜿蜒流經25個鄉鎮至沙頭,俗稱大楠溪。主流長50,09公裏,平均比降1.48^。,平均水麵寬50米,溪床寬窄不等,方嶴村至湖西村一帶最寬900米,洋山頭村附近最狹170米,流域麵積1540.90平方公裏,溪流平緩,兩岸有大片衝積平原和河穀盆地。中遊主流河道為衝積卵石灘,又兼河流寬闊多變,柔曲擺蕩,多級階地,河漫灘、深潭、淺瀨、牛軛湖,河麵寬而淺,一般水深1米左右,清澈見底,水底卵石色彩斑瀾,轉彎處間有深潭,灘有急流而不洶湧,深潭平靜而不阻滯。多種地形地貌構成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又由於長期受洪水反複搬運,沿溪地帶形成大片灘地,世代人民為抗禦洪患風災,在洪積砂土上營造灘林,江水漲落不斷加厚灘地沉積土層,林木生長年盛一年,莽莽三萬餘畝灘林,以其獨特風姿展現在楠溪江兩岸。綿延數十公裏的灘林,如同綠色屏障,遮隱著兩岸村落、田園、荒丘,形成以清流、碧潭為中心的河灘、草地、遠山、近水、藍天、白雲等多層次景觀。加上河流水質優良,經多次檢測,溪水完全符合國家一級水標準,使楠溪江變得更加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