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張同儉
“荷花澱”是作家孫犁在抗戰時期所寫的一篇小說的名字,也是在孫犁和他的作品影響下形成的一個當代文學流派的名字。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澱派又是稍後形成的保定作家群的骨幹。半個多世紀以來,以孫犁、梁斌、李英儒、邢野、馮誌、徐光耀為代表的保定作家群第一代作家,不僅以他們的輝煌巨著為保定作家群奠基,並贏得了廣大讀者的讚譽,而且還以他們的心血與汗水言傳身教,培育了保定作家群的第二代作家,這就是韓映山、申躍中、周渺、趙新等。步入新時期以來,在第一、二代作家的精心培育和熱情幫助下,在改革開放全新的時代環境中,又出現了以鐵凝、陳衝、談歌、阿寧、韓冬、薛勇、徐順才、李景田、邢卓、郭湛芳等形成的第三代作家群。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三代作家群濟濟一堂,互相影響、互相促進,老作家煥發了青春,奮筆疾書,與時間賽跑;青年作家青出於藍,後來居上,為保定作家群創造了新的輝煌,贏得了新的聲譽。出自保定作家群第三代作家的鐵凝以高票當選為繼茅盾、巴金之後第三位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就是最好的證明。進入九十年代中期後,保定作家群的新人新作出現了在強勁井噴後的暫短間歇。這時候,就有人出來斷言,“保定作家群已成為曆史”。不少好心人也開始歎息保定作家群後繼乏人。難道事實果真如此嗎?不,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文學創作不像物質生作家的培養也不可能像商品生產那樣按時交貨。一個時期的冷清和沉寂可能是在為新的發展積蓄力量。眼前這套荷花澱係列叢書的問世就雄辯地說明了,保定作家群並沒有成為曆史,它仍然後繼有人。因為這套叢書大多是上世紀末步入文壇的新人新作,他們構成了保定作家群的第四代。
麵對著眼前的荷花澱係列叢書,麵對著新出現的第四代保定作家群,一個老問題又會重'新提出,那就是,為什麼保定會出現這樣一個影響巨大的保定作家群且代代相傳、長傳不衰?I
這是因為,保定作家群的出現並不是一種偶然的現象,而是保定獨特的地域文化傳統同一定的時代環境相結合的產物。它不僅與保定獨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環境、文化積澱有關,而且同時代和現實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正是這諸多因素的相互影響滲透和綜合作用,才促成了保定作家群的產生與發展。
首先,獨特的曆史文化傳統和文化積澱的影響與熏陶是保定作家群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保定地處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腹地,地域廣闊、物產豐富、人民勤奮,真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我國曆史上較早出現的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之一。出土於市區西邊的滿城中山靖王陵中的金鏤玉衣等精美文物就是最突出的曆史見證。
保定又是曆史上名人薈萃之地。自戰國時郭隗為燕昭王獻黃金台策招賢納士開始,重視人才、吸納人才便成了此地的一個曆史傳統。在今滿城、易縣、定興、涿州等地,都還有用以招賢納士的黃金台的遺址。因此保定曾先後出現了許多聞名全國的文人學士、科學家、藝術家乃至軍事家、政治家。如為民除暴義無反顧的荊軻、高漸離;著名的文學家楊街之,詩人盧照鄰、賈島,戲劇家李好古、關漢卿,數學家祖衝之,地理學家郿道元,名醫劉守貞,學者郭棻以及軍事政治家劉備、張飛、趙匡胤、張柔等。另外北宋文學家蘇軾、軍事家楊延昭及隋末義軍首領竇建德等,也曾在保定留下他們的足跡及軼聞傳說。
這種重視人才、吸納人才的傳統一直延續到近現代。抗戰時期的冀中根據地曾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入伍,使這裏又成了文人彙集之地。甚至在文革後期,當知識分子被視為“臭老九”,在不少地方被拒之門外之時,這裏又收留了不少大學畢業生。知識分子的大量彙集就為保定作家群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曆史文化傳統的又一表現是保定文人自古至今一以貫之的“燕趙風骨”,這也是形成保定作家群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保定在春秋戰國之際地處燕南趙北,深受燕趙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因而保定文人自荊軻、高漸離開始就表現出一種崇尚正義,嫉惡如仇,豪放俠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特征,即人們所謂的“燕趙風骨”。韓愈的“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就是對這種“燕趙風骨”的肯定和讚譽。這種燕趙風骨不僅成為保定文人代代相傳的共同品格,也成為保定作家群形成的共同的人格與文格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