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當代作家文庫》總序
何開四
我曾在《巴蜀文化賦》中寫過這樣的句子:“蜀中才子蜀外揚,自古文人多入蜀”。四川曆來文藝煥彩,古代名家燦若星雲,四海共仰高風。此處不必贅述,即以中國現代文學而言,“魯郭茅,巴老曹”,六位文學大師,四川就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可謂三分天下有其二。李劼人、沙汀、艾蕪、馬識途等也同樣是現當代文學的翹楚,在文壇廣有影響。新時期以來,四川的文學有了長足的進步,曆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就有周克芹、王火、阿來、柳建偉、麥家,文學川軍在文壇卓有信譽。不過,“我們先前闊多了”這一類的調子不必嘮叨個沒完,和先進地區相比,我們的文學創作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諸如創作門類發展不平衡、創新能力薄弱,對本土題材的重視和挖掘欠缺力度,文學後新生力量匱乏等等問
題,不容忽視。特別是文化商業化和圖書市場唯利是圖等因素對純文學的衝擊,導致不少真正的優秀作品無法問世而明珠暗投。
不少作者長期默默無聞、艱難地跋涉在崎嶇的道路上,出版在一定意義上己成為一個瓶頸。為此,四川省作家協會創作研宄室、
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協會聯合編輯出版《四川當代作家文庫》係列叢書,正是為了解決出書難,以展示四川當代文學創作成果,檢閱我省作家陣容,扶持文學新人,繁榮文學創作,讓他們在純文學日益邊緣化的今天,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撿文學的尊嚴。
檢視這套《文庫》所輯錄的作品,整體而言,是當下四川的文學生態的生動呈現,彰顯了廣大文學川軍旺盛的創作力和強勁的發展勢頭。作者陣容強大,包羅了眾多的基層作者和部分專業 《
作家。而且作品的質量普遍較高,這在各種體裁的文學類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反映。
《文庫》的長篇小說題材多元,意蘊深厚。或對風雨滄桑中的民族精神作深度的詮釋,或對所處大時代中的芸芸眾生作多方位的體察,而對人性陰暗和閃光麵的揭櫫與頌揚,以及對小人物情感世界的細微刻畫及關懷,都深接地氣,激蕩著濃鬱的生活氣息……。總之,或大或小、或輕或重,作者們酣暢淋漓地把各色人物、各種現象一一掃而包之,形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浮世畫卷。
中、短篇小說涵蓋了更為豐富的內容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
不少作品己在省級以上的重要文學性期刊發表,並獲相關獎項,無論是故事的取材,還是結構的創新上,都有值得文學新人學習和借鑒的地方。重視中短篇特別是短篇小說的創作,這是文壇普遍關注的問題,《文庫》於此作的努力,對推進這類作品的創作,無疑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與小說作品相較而言,散文與詩歌作品更注重於情感的抒發和語言的精致,並以多種修辭手法,構建意象,形成詩意而獨特的旋律。作者也力求創新,不拘一格,或大江東去,或曉風殘月,或質樸,或優雅,不少作品有境界,有格調,頗能引人入勝。
《文庫》的作者很多是四川的文學新人,甚至有的還是在校學生,雖然很多我都不相識,但是他們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對文學的熱愛和執著,洋溢於字裏行間,令人感動乃至肅然起敬。他們大多數都來自基層,本身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員,能直接感受到社會變革的風雲色變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因此,也就更能知道讀者的精神需求。這種親近底層的寫作,親近日常與平凡生活的寫作,必將為作品帶來更為持久的生命力。可以說,他們以一種近乎貼近地麵的姿態,完成了一次次文學的飛翔。
毋庸諱言,中國的文學己經失去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種意氣風發的勢頭。在出書難、賣書難的尷尬現實下,在一些專業作家脫離了生活需求和讀者受眾的情況下,《文庫》推出這樣一批始終如一堅守在文學高地的川軍新銳,推出他們甘於寂寞
而創作出的真情力作,值得充分肯定。《文庫》的出版隻是一個開始,希望作家們能夠長期保持對文學的那一份最初的執著與追求,在未來的道路上,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希望《文庫》的編輯和出版者再接再厲,為新一代的四川作家鼓與呼,為四川文學的繁榮和發展貢獻力量,為當下圖書市場帶來一股濃烈的巴蜀風。
何開四,著名文藝評論家、作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魯迅文學獎評委,茅盾文學獎評委,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委。四川省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