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趕屍人(1 / 2)

“這樣的兵馬俑,價值連城,吳朝的寶藏,恐怕真的就埋藏在這裏麵!”吳宇震撼地說道。

公孫蘭也跟著附和:“我本來以為這些寶藏什麼的都是假的,沒有想到居然是真的!說不定,這裏真的有讓吳朝崛起的東西!”

吳宇哼了一聲,道:“頭發長見識短,你別說其他的,就單獨看這裏麵的兵器鎧甲,拿出去的話,就可以武裝無數的士兵了!有這麼鋒利的兵器,我們還怕什麼金國的騎兵!”

金國他們作為遊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隻穿輕便的皮甲十分靈活。漢的晃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為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這也就指明了騎兵較之車兵的較大優勢,車兵隻能在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威力,而騎兵在較狹小的地形也能做戰,比車兵更為機動靈活。

到了漢朝時為了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麵,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曆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五萬騎出擊,以步卒數十萬,馬十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裏,大破敵軍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還,傳為佳話。

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衝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了)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采用了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作戰。

公孫蘭道:“我作為婦道人家,可不懂什麼騎兵不騎兵,金國不金國的,我就問你,就憑我們三個人,能夠把這裏麵的財富帶出去嗎?你真是太天真了!”

“這······”

吳宇也不由得愣神,公孫蘭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這裏的兵器鎧甲,每一個都是非常的重的,除非叫來五千個士兵,不然的話根本就搬不走這裏的東西,也就是說,先皇遺留下來的寶藏,很明顯不會是這個兵器鎧甲!

尤佳佳道:“總感覺有些不對勁啊!我們剛才似乎太容易就發現這個地方了,三個人的內力就可以轟開這個石壁,你們不覺得有些意外嗎?”

“也對啊!”

吳宇和公孫蘭不由得提高了警惕。

再看看這個兵馬俑,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禦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膘肥體壯,張鼻嘶鳴,雙目圓睜,兩耳豎立;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

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麵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係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禦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而另外的騎兵俑,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係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