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袁枚斷案

袁枚是乾隆年間進士,詩人。他在江寧任知縣時,長江上一艘小船撞到一艘戰船上,把在舵樓邊拉屎的老兵撞入水中淹死了。

拉他見官,叫他償命!

我不信,你駕船試試給我看!

你掛帆行船,怎麼撞了別人的船?

就算是吧!老兵之死,實是誤殺,本官出些喪葬費,給老兵的家屬吧!

袁大人,小船遠去,你這不是故意放走凶犯嗎?

請你來斷斷上麵的案子,選項:

A.殺人償命,應處死小船主。

B.叫小船主出喪葬費,然後放人。

C.老兵往江裏大便,汙染環境,死了活該。

D.先放人,查明白了再說。

廿一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以上所講的,就是二十一史的內容,記載著各個朝代治理和動亂的情況,使人了解其興衰的過程。

善惡必記

唐太宗在位時,任褚遂良為中書令。

今天皇上的起居,就是明天的曆史,善惡必記。沒聽說有自己看自己曆史的皇上。

皇上的生活記錄能讓我看看嗎?

我有不好的事你也記嗎?

這是我的責任啊!

即使褚遂良不記,天下人也會記的。

我的行為有三:一是記住前代的經驗教訓;二是重用好人、管好政事;三是遠離小人,不聽讒言。這樣,史家就寫不了我的壞事了。

說說李世民做到那三條以後,算不算是個好皇帝。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閱讀曆史,考察其真實記錄,從而通曉從古到今的人物、事件,就像親身經曆的一樣。

司馬遷發憤作《史記》

司馬遷是漢武帝時的一位史官,當時發生了李陵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投降匈奴的事件。

陛下,李將軍未必是真的投降,或許是為了保全性命,等待一個報效朝廷的機會呢。

你是叛逆李陵的同黨嗎?給我拿下,加腐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②司馬遷受腐刑後曾想自殺,但他為完成《史記》的寫作,便忍辱活下去。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表達了這個意願。

③司馬遷終於寫出我國第一部“通古今之變”的《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

背誦司馬遷的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口而誦,心而維,朝於斯,夕於斯。

讀書人在讀書的時候,應當口中朗讀,心中思考,從早到晚都堅持這樣做。

三年不窺園

西漢有個大學者叫董仲舒,少年時讀書能從早晨讀到深夜。

公子!你三年不看花園,花兒今年比往年都開得好,再不看花就落了!

看書比看花更有意思啊!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叫你留心學問,看臉幹什麼?

怎麼隻聞其聲,不見其人呢?

②董仲舒成年後,被征為博士,他擋著簾子給學生講課。

這個董老師有點怪,麵對麵講課不是更容易交流嗎?

古人讀書強調背誦和朗讀,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說,讀的遍數多了,自然而然就懂了。

背誦《論語》開篇中的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從前,孔子拜一個叫項橐的小孩為師,這位古代聖賢,還如此虛心,勤奮學習。

孔子拜童子為師

小孩,讓開道路!

講得有理。我們急著趕路,請行個方便吧!

車子隻能繞城走,哪有城給車子讓路的?

我看不見自己的睫毛,不知它有幾根。

回答我兩個問題再讓你過。你的睫毛有幾根?

天上的星星能看見,有多少顆?

你這個人挺虛心,請過去吧!

老夫學問不夠,願拜你為師。

項橐有點刁難人。但孔子不擺大學者的架子,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孔子這叫“不恥下問”。

傳說孔子拜小孩為師的事情,發生在他晚年周遊列國的時候。

選項:

A.孔子急著趕路,才給項橐敬禮。

B.小孩跟孔子鬧著玩,何必那麼認真?

C.孔子是個虛心的人。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宋朝的中書令趙普,經常研讀《論語》,他身為宰相,仍然勤奮學習。

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普是宋朝初年的宰相,少年時學問不足,當宰相後抓緊學習,有人說他一輩子就讀過一部《論語》。

傳說趙愛卿平生隻讀過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

我平生所學確實沒有超出《論語》。從前,我以半部《論語》輔佐宋太祖打下了天下;今天,我要以另半部《論語》輔佐陛下治理天下。

②趙普死後,人們發現他的書箱裏隻裝著一部《論語》。

選項:

A.趙普除了《論語》,別的什麼也不懂。

B.《論語》特別重要。

C. 趙普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太晚了。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西漢人路溫舒和公孫弘無錢買書,分別用蒲草和竹子做成書簡,在上邊抄書,在困難的條件下仍勤勉上進。

路溫舒編蒲

路溫舒當過臨淮太守等官職,政績突出。他是靠刻苦自學而成才的。

這是寫在竹簡上的《尚書》。

上學去嗎?我背背你的書,呀!這麼沉啊!]

無錢買書,用蒲草編書簡看行不行。

這下我也有書讀了!

真是“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啊!

削竹為書

公孫弘在漢武帝時任宰相。小時候,他曾是個放豬娃。

書簡不是竹子做的嗎?我自己來削!

弘兒呀,你都四十歲的人了,讀書有什麼用啊!

讀聖人之書是一輩子的事情啊!

③公孫弘六十歲時被朝廷征用,八十歲做宰相,重義輕財,俸祿多散發給了窮人。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漢朝孫敬為了防備讀書打瞌睡,把頭發係在房梁上。戰國人蘇秦讀書發困時,就用錐子紮大腿。沒有誰教他們這樣做,自己都知道勤奮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