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初年,夏王令九州州牧貢銅,鑄造九鼎,將全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勾畫成圖案刻於鼎身。九鼎鑄成後,陳列於宮門之外,使人們一看便知道所去之處,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相傳說此舉深得上天的讚美,因而夏朝獲得了天帝之保佑,每征他國戰無不勝。
以九州之銅鑄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征九州,無非是要表明夏王乃九州之主,實現天下一統。此後,九鼎便成了三代傳國之寶,成為了皇朝權威的象征。夏亡之後,鼎遷於商,商亡之後,鼎便遷於周。春秋時期,隨著王室力量的衰落,強大的諸侯對九鼎便產生了覬覦之心。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封禪書--司馬遷》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泗水之下。秦國時期在秦始皇南巡之時,秦皇派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沉水之鼎,竟然是江水滔滔,無從覓處,隻得徒勞無功。
相傳說夏王在鑄造九鼎之時也同時鑄造了另外一物——血弓。這是一把非凡的弓箭,它吸噬人血。而這把弓箭並非是當時夏王用來打仗征國之用,嗜血的血弓也並非是一把邪惡的弓箭,它最真實的作用是用來測得九鼎之位置。
雖說當時的九鼎隻歸至高無上的夏王所擁有,但是九鼎畢竟是象征著一統九州大地的神物,權威的象征,許多的人對它虎視眈眈。因此夏王就鑄造了血弓,隻要血弓在手那麼九鼎遷到何處都能追蹤到。據說用血弓向廣袤的空中射出的那支嗜血的箭翎,就會頓時發射出九條紅光來,光如血般,每一條光影落向每一個鼎所在的位置。
鑄造出了這樣一支箭,象征著統治著九州的權力就牢牢的抓在王的手中了。當初夏王鑄造出血弓後為了不讓這個血弓的秘密有其他的人知道他殺死了當時為他鑄造血弓的所有鑄造師。而這把血弓隻有王和他最忠誠的貼身護衛知道,再無人知道它的存在。
血弓於九鼎更早銷聲匿跡於人世間,因除夏王和他的護衛兩人知道外就沒人知道它的存在所以血弓在人間蒸發般無從追溯。從秦始皇等後世的王在尋找九鼎時並不知曉有這個存於世間的秘密可知血弓一物真真無人知曉,也許在夏王時並未把這個秘密告知其他人而隨著他和他的護衛一同埋葬於墳墓中,埋葬在華夏文明千年更替的曆史中。
斷然,九鼎何去何從無人知曉。
朝代之更變,荏苒時光之變遷,象征王朝權威的九鼎也在不為人所知的地方吸收天地之精華,汲取大河江山之靈氣。
金殿之論貞觀三年。
金龍飛旋纏繞於黃金柱,張牙舞爪。
滿朝文武低頭看著自己胸前長長的清袖,沒有言語。隻有立於殿下的長孫無忌、李靖和西門淥等幾位大臣仰頭看著殿上龍椅上閉目養神的唐王李世民。
偌大的宮殿內,絲毫沒有聲響,唯有飛龍敢於在那一刻持有它們原有的姿態瞻視唐王,俯視朝野。
唐王李世民微微的張開雙目,俯視著殿下的臣子,說道:“滿朝卻無喘息之氣!”
唐王的語言打破了殿內的沉寂,卻依然無人做聲。
“長孫大人,對眼下之事你有何見解啊?”唐王看著殿下微微撥動著衣袖的長孫無忌道。
長孫無忌把落在龍椅上的目光轉移到唐王的金黃長袍上,他又看了一眼站在另一邊的西門淥,然後緩緩的道:“臣並無見解。”語氣盡然沒有以往的大氣,顯然他是在等著西門淥早已裝在肚子裏預備好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