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98年春天,當朱小山決定放棄高考的時候,他心裏就有了一個想法:去廣東打工!
因為他知道,父母親再也供不起他讀書了,即使能供起,他也不想再讓父母勞累的身體再累上加累了——他們為了這個家,累得都快挺不起腰杆了。
因此,雖然在他讀書的班級裏,朱小山的成績算是數一數二的,但是,他不願意為了自己的前途,而拖累全家人的生活。
當班主任王老師勸他不要放棄參加高考的時候,他告訴老師:雖然考上大學是自己長久以來的理想,但是,現在看來,家庭的情況卻不允許自己再做那非份之想。好在現在改革開放,上大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就算出去打工,也能闖出一片天地來。
“非份之想?”王老師驚訝地睜大眼睛,“上大學怎麼能是非份之想呢?這是每個學生都夢寐以求的事,也是每個年輕人的人生權利嘛!再說了,出去打工,沒有文憑,也不好混啊,隻能幹些粗重雜活,又累又不掙錢!”
“可是,上大學需要錢,我家的情況,您是知道的……”朱小山說。
王老師沉默了。
是啊,朱小山的父親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母親呢,是個半瘋子,整天瘋瘋癲癲地,什麼都不會幹,還不時得吃藥維持病情;家裏有個小妹妹,正在讀初中。
即使隻供他妹妹讀書,父親都已經累得像頭牛一樣,終年不得閑——即使農閑,別人在家打麻將的時候,他都在外麵接零活幹,給需要建房子的鄉親打打下手,賺點零用錢。
不久前,父親在為人建房子時,不小心從腳手架上摔了下來,可是,家裏的活不能沒人幹啊,所以,他傷還沒好,又拖著勞累的身子下地了……
如果說,在全班——不,甚至全校同學中,找出一個最優異的學生,王老師相信,都非朱小山莫屬,但是,同樣的,他的家庭條件也是全校最貧困的。
因此,他也格外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學習成績始終保持在全年級前三名,是出了名的“大學生苗子”。可是,正因為這樣,如果放棄了高考,才顯得更加可惜。
然而,不讓他放棄又能如何呢——畢竟上大學不比在這裏上高中,老師可以給他減免點學費,甚至在生活上幫助他一點,湊湊合合也就可以把幾年的光陰熬過來。
上大學是要到城裏——在城裏讀書,花費自然是在這小小的鄉村不能想象的——就算有助學貸款,可完全靠貸款讀完書也不現實!
再說了,就算讀完,那貸款也得還不是?而家裏的光景,還得接著過,妹妹巧英還得接著把初中讀完不是?
要是朱小山早點出去打工,早點掙錢幫補家用,他妹妹一定可以順利完成學業,考進重點高中,甚至考上大學。
朱小山的這個妹妹,和他一樣,是個學習的好坯子,成績好得令人羨慕。雖然鄉民們有重男輕女的習俗,但這麼小的女娃子,不可能出去打工來供哥哥讀書,再說了,即使她願意,朱小山也不會同意——哪有哥哥讓妹妹供自己讀書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