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的8月26日,地點:安陽火車站。
“鳴羽,記得到了京城,就給媽媽來電話報平安。我和你爸本想送你去學校,可你偏不讓”。候車廳中,一位50歲左右的女士對旁邊的兒子說道。
“知道了,我都多大了,放心吧,我一到站就給家裏打電話。”這位叫“鳴羽”的青年人答道。
“記住去了學校,要和同學搞好團結,要學會忍讓,不能再像在家裏一樣,隻知道學習和練武術。要學會與人交往。”一旁的父親不放心地對鳴羽說道。
嶽鳴羽道:“爸,你就放心吧,我一定和同學搞好團結,不會再做同學眼中的‘另類’了。”
父親放心地點點頭。不一會,候車廳中擴音器裏傳來了檢票的通知:“去往北京的旅客請注意,D134次開往北京的動車組列車,馬上就要請旅客們上車了,請去往北京的旅客做好檢票準備。”
“爸、媽,你們回去吧,我自己檢票上車就好了。”
“一起吧!還有行李,你自己不好拿。這一走,就是小半年,我和你媽媽還想多陪你一會兒。”
聽到父親的話,嶽鳴羽頓時覺得眼睛裏泛起了淚花,一種說不出的親情湧上心頭,這是這麼多年在家中所沒有體會過的。也許離別反而是親情的催化劑。
一家三人隨著人群慢慢地擠進了站台,嶽鳴羽的父母跟著他,一起進了車廂,找到座位並把行李放好。嶽鳴羽想本想讓父母早些回去,但是看著母親不舍的眼神,便忍住了。
三人相對無言,但是嶽鳴羽從父母的眼神中,讀到了他們對自己的愛,不禁覺得自己發覺得太遲了。不一會,離開車時間還有十分鍾了,嶽鳴羽的父親說:“小羽,我們走了,你一個人要小心,注意安全,到了就打電話。”嶽鳴羽道:“放心吧。我一定會的。你和媽也小心,路上慢點。”
嶽鳴羽看到父母離開的背影,心裏不自覺地說了聲:“爸、媽,再見。”不一會,列車發動了,嶽鳴羽從車窗往外開去,發現父母還在站台注視著自己,並向自己擺擺手。看到這裏,嶽鳴羽也朝父母擺擺手,此時腦中不禁浮現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嶽鳴羽本打算上車後好好休息一下,沒想到列車發動後,自己雖然閉著眼睛,卻無論如何也無法睡著,眼前總是浮現高中生活的點點滴滴......嶽鳴羽,生於六大古都之首的安陽市郊區,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學生。由於從小喜歡看武俠小說緣故,嶽鳴羽一直幻想著能夠成為一名國術大師。心動不如行動,嶽鳴羽不是一個把理想僅停留在想法上的人。於是,從初中開始,嶽鳴羽就把父母給他吃早餐和零花的錢省了下來,都用於購買諸如《武當》、《少林與太極》之類的武術雜誌,並自學武術。
由於缺乏對於國術的理性認識和辨別能力,嶽鳴羽在6年的中學生涯中,練習過鐵砂掌、鐵布衫、鷹爪功、通背拳、太極拳、朱砂掌等幾十種功法,當然這些都是和武術雜誌學的,並不會獲得實質性的結果,而唯一獲得的好處就是身體比較健康,很少生病。
到了高中,由於學習日益緊張,同學們都把全副精力用在了高考,嶽鳴羽覺得當時大家唯一的生活動力就是備戰高考,但是自己確始終無法完全放棄自己鍾愛的國術。於是,嶽鳴羽依然每天堅持練功,其間當然是和父母發生了無數次的爭論與衝突。但是,由於嶽鳴羽的堅持,父母的態度終於由訓斥轉為勸告,又由勸告轉為默認。
到了高三,緊張的學習可謂進入的白熱化,但是嶽鳴羽明白,自己仿佛對於國術更加癡迷了,這讓本就很擔心自己學習的父母更加擔心。
有一個周末,吃完午飯,父親突然對嶽鳴羽道:“你來一下,爸爸有事情和你說。”嶽鳴羽暗叫“不好,這回肯定又要挨訓了”,便悻悻地跟著父親進了臥室。
父子倆坐下後,父親說:“我看你天天學習之餘,練的那些功夫也太雜了,什麼鐵砂掌、鐵布衫的。你覺得這類功夫你能練一輩子嗎?能練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