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發源於湖北黃岡地區的黃梅縣一帶,載歌載舞的黃梅采茶調是其最早的源頭,黃梅采茶調流播到安徽的安慶地區,與那裏的方言和地方音樂相融合,在辛亥革命前後形成了頗有地域特色的戲曲劇種——黃梅戲。新中國建立後,安徽先後出現了嚴鳳英、王少舫、韓再芬、馬蘭等一批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安徽黃梅戲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黃梅戲迅速成為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湖北的黃梅戲雖然一脈不絕,但其光芒卻被安徽黃梅戲所遮蔽。20多年前,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就提出“把黃梅戲請回娘家”,同時采取從安徽引進黃梅戲人才,委托安徽黃梅戲學校培養後備力量,在黃岡地區和省城武漢分別建立黃梅戲藝術院團,舉辦黃梅戲藝術節等諸多切實措施,振興湖北的黃梅戲。20多年來,湖北的黃梅戲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張輝、楊俊等一批有影響力的演員,創作了一批水平較高的新劇目。在湖北黃梅戲得到發展的背景下,湖北省又適時建立了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黃梅戲藝術研究中心,這個中心設在黃岡師範學院。該中心的研究人員除了黃岡師院的專任教師之外,還聘請了院外研究黃梅戲的相關人員。黃梅戲藝術研究中心近期的研究矚目於“把黃梅戲請回娘家”之後所走過的曆程,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湖北黃梅戲的新創劇目進行了全麵清理和初步研究,奉獻給讀者的《湖北黃梅戲劇目研究(1984—2011)》一書就是這一研究的成果。

《湖北黃梅戲劇目研究(1984—2011)》將1984—2011年湖北省新創作的45個黃梅戲劇目攬入視野,從數量即可見出如今湖北省的黃梅戲創作相當活躍,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這些劇目有的是根據傳統劇目改編的,例如《於老四與張二女》、《回門》、《雙下山》等,更多的則是原創劇目。這些原創劇目的題材很廣泛,既有描寫“草根”生活的《冬去春又回》、《請讓我做你的新娘》、《銀鎖怨》、《拆不散的冤家》等劇目,也有描寫高官顯宦、革命誌士、文化名人的劇目;既有古代題材,也有描寫當下生活的《天堂夢》、《江淮兒男》、《月圓人不圓》、《兌現》、《春到江灣》、《天職》等劇目。挖掘湖北文化資源、彰顯湖北地域文化是當下湖北黃梅戲創作的一個重要指向,湖北的文化名人——特別是與黃岡有關的文化名人畢昇、蘇軾、李四光、李時珍、邢繡娘、萬密齋等都在黃梅戲舞台上亮相,獻荊山玉的卞和、有“天下第一香”之譽的蘄香和湖北土家族歌舞《龍船調》等也都登上了黃梅戲舞台。這類題材的競相湧現,固然與近些年來風行全國的“名片戲”熱有關,也與湖北省文化傳統深厚,文化資源豐富以及當地領導希望借助戲曲彰顯當地文化,打造文化“名片”的熱望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