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江南,儒雅俊逸,如偏偏少女這般婀娜多姿,又似多情公子那般風流不羈。若沐浴春風中,似激蕩流水裏,數千年來不知烙印下多少遊俠劍客瀟灑豪邁的風骨,亦不知鐫刻了多少文人騷客婉約柔情的細膩。
這裏既有小杜“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無盡歎息,同樣也不缺老杜“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的絲絲追憶,更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壯美之色,也少不了韋莊“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婉約之美。
在經曆了歲月漫長的洗禮,依舊在風霜雪雨的侵蝕之後傲然挺立,在漫長的時光裏孕育了深厚而又悠久的曆史文化,也蘊藏了無數不為人知的秘密。這裏有馬致遠所描述的“小橋流水人家”,也有曉夢殘寒講述的“風花雪月流沙”,但最多的還是小童戲水,水映蓮花。淳樸憨厚的民風,讓這裏成為華夏最美最神秘的地方。而故事的主人翁李宇明便出生在這麼一個恬淡閑適,又多姿多彩的地方。
其實李宇明祖上並不生活在這裏的,他的父親李叔同曾說過他家祖先在數百年前就從那個冬天能看到雪花飄蕩,夏天不必為燥熱煩惱的紫禁皇城搬到這裏來的,所以李宇明雖然出生在江南卻不缺北方漢子強健壯實的體魄,從而使他儒雅中不失剛強。李宇明的親友們大多數也都生活在這個小鎮上,他們靠著自己的雙手辛勤的勞作過著樸實而又幸福的鄉村田園生活。
江南古鎮不愧是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地方,從這裏走出了很多的才子佳人,李宇明的叔叔李書文就是其中一位。李書文是江南省江南大學的教授,隻有在學校放假的時候才能會回到小鎮上,和住在小鎮的親戚一起享受江南特有的田園生活。
李書文是一位儒雅的學者,教授古典文學,雖然已經40多歲了但文人特有的氣質,讓他很受學生喜歡,算得上一個老學究了,但為人卻並不古板保守,是個中庸主義者。李書文的家離李宇明家不遠,他家門口有一條小溪,於是他就在溪邊搭了一處和馬致遠描述的“小橋流水人家”相似的雅居,這個雅居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聽雨軒”,每當暑假來臨這裏便成了李書文的書房,同樣這裏也是李宇明小時候最最喜歡玩耍的地方。因為在這裏有李宇明最喜歡的氣息,筆墨紙硯書香四溢。
記得從兩歲起李宇明就在這裏跟著李書文識文斷字了,誦讀古詩文成了李宇明每日的必修課。在不斷的學習中,使得李宇明內心深處對古代的一切充滿了向往,這裏便成了李宇明閑時“躲避世俗”的最佳場所。
在叔叔的教育和熏陶下,李宇明對古典文學的掌握可謂是爐火純青,俗話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李宇明八歲的時候就能吟些詩作對,雖然比不上列位大家可是在現今這個把古典文學視若草芥的社會裏李宇明自認為自己的才氣乃當世是絕無僅有。
由於經常沉浸在書海之中,小時候的李宇明很少和年紀相仿的小夥伴們玩耍,總是把自己幻想成古時候那些手拿折扇的文弱書生,雖然有些不倫不類,可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裏是多麼的難能可貴?有些孤僻的李宇明不喜歡和別人交流,這讓他的父母十分擔心,他們總是懷疑李宇明有自閉症,實際上也是如此,小的時候因為沒有小夥伴的陪伴,也沒有兄弟姐妹,李宇明的性格也變得孤僻和不合群了。
直到上了中學,李宇明才離開了生活了12年的小鎮,並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清揚市最好的中學清揚市六中。
剛走出大山的李宇明可能是不太習慣大城市裏的教學方式和學習的環境氛圍吧,一開始他的各科的成績都不太理想,各門功課基本上隻是在及格線上下徘徊。不管自己多麼的努力,李宇明始終覺得自己無法提起學習那些東西的興趣,隻能勉強強迫自己去記憶。
因為對數理化的學習缺乏興趣,李宇明時常利用學習這些課程的時間閱讀大量的書籍來提高自己的文學水平,雖然每次李宇明的國文成績高的讓所有人羨慕,可是綜合下來的成績卻讓他無比汗顏。自古江南多才俊,不知道他是不是能算得上一個例外?
此時的他隻能一個人默默的站在高高的山崗上,演繹著屬於他自己的讚歌。
“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的演繹著生命的讚歌,
有多少落寞呈幾番黯然的綻放,點綴著心靈的孤朵。
驚醒葉落,
沒有方向的漂泊,不知何時已經擦肩而過。
窗外,暗夜裏的辰星散發著夜的孤單與零落。
而我,在每個夜裏靜靜的佇立在這片朦朧的景象中,
抬頭仰望著那亙古不變的永恒,幻想著未來的我與未來的蹉跎。”
這就是李宇明,時常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逐漸的成為了他人生的主旋律,所以上中學時的他基本上沒有什麼朋友。在獨來獨往之中,李宇明的內心感覺到深深地孤獨和寂寞。
或許有一天他的才華能被大家認同,到那時他或許將不再孤單,也將會有屬於自己的知心朋友和最美紅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