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是那時候起,這眾王爺們就和南宮如意,周律政結下了梁子,現在太後還活著,各家也都沒再提起往事,一起相安無事的。但萬一太後走了,那可真拿不準南宮如意和周律政會對他們做些什麼了,畢竟出來混的總要還的,他們之前想要把皇上皇後往絕裏逼,保不齊日後也會被皇上皇後還回來。
眾王爺都望向恭王,死都不敢搭腔,這事太大,自己恐怕也得跟著形式走,他們之前是做牆頭草的,在幾十年前太後得勢的時候,被太後忽悠過來做擋箭牌的,如今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了,也謀得了不少福分,現在恭王要他們站隊,那他們大部分也是想著站在恭王那邊,而不理會已經結下梁子的周律政和南宮如意的。
恭王周玉清,在太後得勢之前一直在邊境領軍,抵禦北疆,曾經在東周內部鬥爭最為緊要的時候,北疆蠢蠢欲動,北疆君主禦駕親征率領大軍壓境,當時的周玉清還是一名嫩得滴水的年輕人,年方十八,便成為了邊境軍虎豹營的大將,身披一身黑甲,率領虎豹騎兵直插北疆腹地,由此逼迫北疆退兵求和。
當時的北疆君主因為這件事,大發雷霆,將周玉清視為北疆第一敵人,甚至還把周玉清的名字專門做成了一個牌子,供北疆各路大軍在決策地圖戰略時使用,以此來提防他。現在過了四五十年了,周玉清也早早退伍封王,但今日的北疆軍營依舊擺著周玉清的牌子,雖然隻是將它置在天京標圖上,不過也足也見到周玉清之於北疆的威力。
也是因為姓周,一開始便一直死站皇族那邊,與貴族水火不容。太後得勢之後也是順水推舟,得了最高的爵位,封了一大片土地,但他也不想去外邊做山大王,隻是留在天京,做他的王爺。就憑恭王的戰功和履曆來看,他無疑是東周第二聲望之人,也是比如今的皇上還要有名氣,太後第一,那就不需多說了。
“若是到時,真的有些事情變故,那我就看恭王爺的了。”燕王先發話了,他是眾王爺中實力比較雄厚的一個人,也是恭王的左右手,在如今沒人主動搭話的時候,也是他必須開口的時候。
“好,我的意見也是與燕王相同。”另一名王爺說道。然後其他的王爺中還有了六個相繼附和著燕王。
在座的十二名王爺,已有八名王爺向恭王周玉清顯露站隊之意。剩下的王爺,包括淮安王周安,和青河王周子於在內的四個人,都沒有開口,肚子裏的東西,難以揣測。
麵對這樣的成績,恭王也比較滿意了,畢竟不占他那邊的四個王爺,都是屬於末流的混吃混喝皇族子弟,在東周沒什麼勢力,最多也是在京城有個名頭掛著罷了,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