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最早起源於巫術,後來發展成為中國文化最基本的觀念。
先秦以降,盡管各個時代、各種流派的思想家所持觀點不同,解釋各異,但在認識世界的宇宙觀和方*上卻能達成一致,即都認同“天人合一”。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雖然繞了幾個彎,看上去既深奧又複雜,其實就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存在於天、地和自然之間,與萬物同根同源。同為道家的莊子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簡言之就是“物我一體”。他的思想以及他的概括,讓“天人合一”更加具體,也更加易懂。
儒家的創始人之一孟子主張:“萬物皆備於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儒家從注重個人修養出發,然後遵循修、齊、治、平的人生軌跡,最終能夠感知天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佛教原本主張天人相分,到菩提達摩創立禪宗,提出“心性生萬物”、“佛性自悟”等觀點,從此中國的佛教讓塵世與天國、此岸與彼岸、人與佛達於統一。
正因為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中國幾千年來秉持和弘揚人與自然、心與萬物、宇宙精神與人的精神相統一。這一貫穿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突出地體現在中國人的審美觀上。
二
美學屬於哲學的範疇,既然“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特質,當然它也就成了中國美學的主要依據。一直以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在於探求人與自然的契合。
審美,本是站在人的立場上去觀察世界、感知萬物,但由於帶著“與天地同和”的意願,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之間達到了一種美妙的融合。審美不再是觀照,而是體驗;不僅是耳濡目染,更是心靈的感悟,由此,達到了主客交融的狀態。
在“天人合一”思維的指引下,美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放在心與物、情與景、意與象、形與神、虛與實的結合上。雖然範式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既有“應物取象”之內涵,又有“隨類賦彩”之形式;既有“氣韻生動”之表象,又有“澄懷味象”之意蘊;既有“外師造化”之直覺,又有“中得心源”之妙悟。
人與自然相統一,做到物中有我、我中有物,這隻是中國式審美的初級階段。中國式審美的高級階段是物我兩忘,也就是在審美過程中,審美主體要去物去我,澡雪精神,使內心空靈澄澈。隻有到了這個境界,人才能洞鑒宇宙的精神,感悟宇宙的真諦。正如唐代張彥遠所說:“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身固使如槁木,心固使如死灰,不亦臻於妙理哉?”佛家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指的是這個境界。
正因為有這種審美上的不斷追求,促使藝術的時空走向永恒和無限,才形成了中國美學的博大精深。
三
隻有當人與自然相結合,才會發現美、審視美、提煉美,因而曆代文人學者都喜歡親近自然,這幾乎成了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舉凡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文人,幾乎都把一生當中很多寶貴的時光用來遊曆山水,或憑吊古跡,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畢生都在旅途中跋涉。他們在大自然中尋找樂趣,攝取給養,更從中啟迪人性,探尋世界發展的規律。南朝著名畫家兼思想家宗炳曾經說道:“聖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至於山水,質有而靈趣。……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自然山水形質可見,卻又充滿靈性,有自身的規律,這是天道所在,聖人、賢者以清澄的心懷,能從其中悟出道,獲得快樂。
人類作為自然之子,來自自然,最終又歸於自然。盡管自然與人類密不可分,但與大自然相比,人類太短暫、太渺小。人類誕生不過百萬年,而人類的文明史才幾千年。就在這幾千年中,人類經曆了無數的紛爭與變遷,雖說往事早已灰飛煙滅,但大自然為它們保存了點點滴滴的記憶。文人們正是通過與自然的交流,通過對前人足跡的追索,尋找到了世間通古變今、通達未來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