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人生三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文/路可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我從一本哲理書上看到的一段話,細細品味,覺得可以這樣來理解這段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孩子說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什麼事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陌生的,隻有通過家長和老師的教育他們才會認識事物。你告訴他們這是什麼,他們便認識了什麼,不會故意認錯,所以說1是1,說2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點:一群大人在進行智力競賽,主持人出了“6+9=?”的題目,大家都想,智力競賽題目絕不會就字麵那麼簡單,結果誰都不敢立即搶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個才幾歲的孩子說等於15,大人們都向他投去異樣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他的答案正確時,大人們才收回目光,並責怪自己的思想太複雜了,錯過了搶答的機會。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中年人說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曆的增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了。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爾虞我詐、互不信任,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孩提時代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輕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腦去認識這個世界。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看到的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以至出現了許許多多現代版的“指鹿為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這山,發現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淨。欲壑難填,永遠也沒有滿足的一天。有些人為名、為利、為美色絞盡腦汁,活得很累。其實,人生苦短,隻要活得快樂便行,何必追求過高甚至不著邊際的標準呢!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老年人說的。步入老年,從崗位上退了下來,許多人都能認真反省自己已過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後得到了什麼?有些人實現了理想,卻犧牲了健康;有些人積累了財富,卻失去了誠信。
善於反省的人才會最終達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這時,人們認識到錢財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錢財再多,也是免不了要回歸自然的,因而千方百計發揮餘熱,為大家辦好事辦實事,為公益事業添磚加瓦,為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再建新功。達到這重思想境界的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了。
寫到這裏,我想到了一段處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這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炫點評
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可是,山一定是山,水一定是水嗎?萬一是海市蜃樓呢?萬一是水中倒影呢?孩童的心態就是簡單的“1+1=2”,看見什麼,就是什麼。成人的世界倒多了許多思考,幾分猶豫,幾分斟酌。待到年老了,一切又簡單明朗起來,何必紛紛擾擾,何必複雜多樣,還世界一個本真麵目,不戴上麵具,多好。
你認為山是山,它就是山;你認為山不是山,它就不是山。
不用刻意,隨意恰好。(李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