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邊疆文學》2011年第7期)
題記:
我拿什麼獻給黨?這是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捫心自問的問題。在建黨9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我在中越邊境采訪了紅河州公安邊防支隊支隊長李丕銀大校。他正行走在邊境地區的村村寨寨、關卡哨所,夜以繼日地抓紅河邊境地區社會治安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暨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他說,國家安全、邊疆安寧、人民幸福、社會和諧,才是建黨90周年最好的禮物!他滿懷感恩之情,回顧了自己29年的軍旅生涯,從一名農家子弟走上師職領導崗位的成長曆程。其中一段發生在3年前鮮為人知的往事——奧運保衛戰!想必是一名共和國的忠誠衛士獻給黨、獻給祖國和人民最特殊的禮物。
奧運集結號
2008年3月15日下午,剛下班的李丕銀準備回家,一向工作繁忙的他,正想趕回家做飯給生病住院的妻子送去,也讓讀初二的兒子放學有口熱飯吃。
平時他很少做飯,連和家裏人吃飯的次數也不多。兒子和他開玩笑說,你這個後勤部長,把部隊的吃喝拉撒管得好好的,卻不管我和媽媽的一日三餐。
父子倆像兩兄弟,這是李丕銀引以為豪的。對兒子的教育,他說,雖然兒子年齡小,但父母要尊重兒子,把兒子當朋友、當兄弟,給他和大人平等對話的自由,他的人格才能健全發育。我們軍人,如果連兒子都帶不好,怎麼帶兵?
和每個軍人一樣,李丕銀對家人充滿了愧疚。從軍26年,他從普通的列兵成長為上校,成長為雲南邊防總隊後勤部副部長,對家人的愧疚也與日俱增,照顧家人的時間越來越少。後勤工作事無巨細,事事關係官兵利益,李丕銀一絲不苟。要不是妻子生病住院,兒子沒人管飯,他還得加班呢。
6點50分,兒子進家,正在廚房忙碌的李丕銀叫兒子打開電視,等候新聞聯播,這是李丕銀多年養成的習慣,關心時事政治和國際國內新聞。
7點多,電視機裏傳來的聲音讓李丕銀停住了手中的家什,“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區的主要路段實施打砸搶燒,焚燒過往車輛,追打過路群眾,衝擊商場、電信營業網點和政府機關,給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使當地的社會秩序受到了嚴重破壞,18名無辜群眾被燒死或砍死,造成直接財產損失近2.5億元……”他從廚房三步並作兩步奔到電視機前,看到畫麵中的不法分子背著裝有石頭、汽油瓶的背包,手持鐵棍、木棍、長刀,見東西就砸,見人就打,一邊打一邊狂笑,李丕銀心裏燃燒起一股怒火,身為軍人,他不能容忍暴徒在和諧的中華大地肆無忌憚地殘害人民群眾,他真想衝上去和那些暴徒拚個你死我活!
李丕銀是個剛正不阿的熱血男兒,骨子有著彝族特有的血性——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的彝山,用挺拔高昂而敦厚樸實的高山大氣給予他疾惡如仇的品格。
李丕銀沒心思繼續操持計劃中的飯菜了,匆忙招呼兒子充饑,趕去醫院照看了妻子。當晚,李丕銀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他想起3月10日幾名*分子闖入希臘古奧林匹克遺址企圖通過破壞奧運聖火取火儀式抗議即將在北京舉行的奧運會,想起近年來境外*集團妄圖分裂祖國的噪音。“*”、“奧運”、希臘取聖火險遭*分子破壞、3·14事件,它們不是孤立的,是有聯係的。
果然,西藏自治區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證明,3·14打砸搶燒事件是一起由境內外*分裂勢力策劃煽動的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事件。
舉辦奧運會是中國人的百年夢想,是幾代中國人不懈努力才獲得的機會,*分子和其他不法分子的妄想,每一個中華兒女都不會答應。成功舉辦奧運會是中國當下最大的榮譽和形象,作為軍人,要以生命護衛祖國的榮譽和形象。作為父親,李丕銀答應過兒子要帶他去北京看一場奧運比賽,看看鳥巢,看看水立方,彌補多年對兒子的歉疚。
接下來的幾天,李丕銀時時關注著邊境形勢,越來越多的情報表明,許多境外不法分子妄圖通過奧運會舉辦期間搞破壞,製造不良影響,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邊境形勢十分嚴峻。
我國進一步加大奧運會安全保衛力度。公安部*部長指出,做好奧運安保工作,是黨和人民賦予全國公安機關的重大政治責任,是2008年全國公安機關的中心任務,必須舉全國公安之力,把這件事關黨和國家全局、事關公安工作全局的大事辦好。
3月23日星期天,晚上11點,在醫院照顧了妻子一整天的李丕銀回到家,剛洗澡躺下,手機響了:火速到單位召開緊急會議!
趕到單位,李丕銀才知道總隊黨委召開緊急會議,根據公安部邊防管理局命令,雲南邊防總隊需組建一支特勤隊赴西藏執行邊境防控任務,參與奧運期間邊境防控任務。
會上,總隊首長點名讓李丕銀參加這次任務。總隊首長說,“本來考慮到你年紀偏大,孩子上學,妻子住院,黨委不想讓你去,可這次任務重,部隊跨區域遠距離拉動,西藏地理環境惡劣,後勤補給會有意想不到的困難,你從事後勤工作二十多年,經驗豐富,黨委再三研究,派你去比較合適……”首長的話不像命令,而是重托。
李丕銀心頭一熱,是啊,自己快45歲了,血壓有些高,也許身體不適宜青藏高原的海拔,妻子住院需要照顧,但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奧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自己能以這樣特殊的方式“參與”奧運,是一份光榮的使命啊!
根據命令,雲南邊防總隊組建225人的特勤隊赴藏執行邊境防控任務,參與第29屆奧運會聖火珠峰登頂展示、西藏境內聖火傳遞活動,北京舉辦奧運會、殘奧會期間邊境防控任務,任命雲南邊防總隊後勤部副部長李丕銀同誌為前進指揮所副指揮長兼後勤保障組組長。
自此,李丕銀和他224位戰友的奧運集結號吹響了。
與時間賽跑
從3月23日23時到29日淩晨1時這6天,李丕銀和戰友們與時間賽跑,他們刻不容緩,在開赴雪域高原的途中,一次又一次麵臨生死考驗,一次又一次奇跡般地挺了過來。
在李丕銀的軍旅生涯中,這是第二次經曆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第一次是1984年在中越邊境,李丕銀剛入伍當衛生員,麵對流血犧牲的戰友和疼痛*的傷員,他有些無所適從甚至膽怯,後來,在首長的鼓勵和戰友的鼓舞下,他很快投入到緊張而急迫的救護中,鎮靜而從容。這次經曆,成為他軍旅生涯中遇事不慌的參照,使他明白,成大器者必須舉重若輕、沉著冷靜。
李丕銀將妻子和兒子托付給嶽母,立刻投入工作。
想到總隊首長語重心長地交代他後勤工作要細之又細,要舉全總隊之力確保後勤保障有力,他絲毫不敢鬆懈。
按照要求,後勤保障組要在72小時內完成各種裝備物資的籌集。李丕銀理清思路,籌劃步驟,電話召集軍需、衛生、營房、運輸等部門人員商量籌備物資事宜,接著,給西藏邊防總隊後勤部打電話,請他們告知雲南特勤隊到達任務區的氣候特點、給養條件。
李丕銀言簡意賅的命令和指揮協調,讓各部門在極短時間內抽調出精兵強將36人,包括廚師、醫生、駕駛員,組成一個強有力的後勤保障組;抽調所屬單位225套精良*;針對雲南與西藏的不同飲食習慣,準備了一個月的調味品,諸如幹辣椒、大蒜、生薑、鹹菜等;配備部隊2個月的藥品器材,小到創可貼、清涼油;協調航管、客運、貨運、安檢等部門調集飛機3架;請西藏邊防總隊提供車輛15輛在拉薩機場接運;根據西藏邊防總隊後勤部提供的信息,向上級申請進藏後配備225名官兵的給養器材、帳篷、發電機和車輛保障,每人配發棉被、防寒墊褥、行軍床、防寒皮鞋……
接到命令後,李丕銀就像開足馬力的發電機一刻不停地請示、命令、求援、召集、協調。手機、座機、電腦、軍用電台、衛星電話,所有現代化通訊工具全體總動員,辦公室燈火徹夜通明,包括官兵的毛巾、襪子,他都要親自過問,比照顧兒子還細心周到。別小看一雙襪子,那關係到一位戰友的冷暖。
三天三夜,李丕銀沒有離開過辦公室,吃飯讓別人送來,困了在沙發上打個盹,三天三夜的72個小時,他的神經繃得很緊,他的工作效率不亞於一位百米衝刺的奧運健兒,在他的指揮下,所需物資3468件11.3噸按時到位。
3月27日7點10分,雲南東方航空公司3架飛機向藍天衝刺,載著雲南邊防總隊赴西藏邊境防控特勤隊225名官兵和11.3噸物資,直飛拉薩。
飛機上的李丕銀終於鬆了口氣,疲憊交加的他沒有時間放鬆片刻,他想到雪域高原氣候惡劣、高寒缺氧、路途遙遠、人跡罕至,心裏又在謀劃著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如何應對的方法。
他讀過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進藏的資料,當時,*同誌就指出:進軍西藏,補給重於戰鬥!劉伯承元帥甚至把進軍西藏比喻成第二次長征!
可見,後勤補給困難重重。
想到自己血壓偏高,按照醫生的囑咐,切忌高原反應,連香格裏拉醫生都建議他不要去,自己這次能不能適應西藏的高海拔?他暗暗給自己鼓勁,堅持,必須堅持。
飛機抵達拉薩,15輛西藏邊防總隊車輛等候在機場,官兵們向執行任務的目的地進發。
李丕銀的雙腳像灌了鉛,沉甸甸的,走起路來不是腳帶動身子,而是身子拖著雙腳邁步,他的頭也像灌了鉛,沉重、脹痛、暈眩。這是高原反應的信號。他咬緊牙關,不讓戰友們看出自己有絲毫異樣。部隊跨過雅魯藏布江,戰友們為雄壯的雅魯藏布江歡呼,他連多看一眼的力氣都沒有,整個肌體幾乎被高原缺氧壓垮,眼皮沉重得幾乎抬不起來。
中途翻越海拔5300多米的嘉措拉山口,車上半數官兵鼻子出血,頭昏眼花。李丕銀身旁的軍需助理員發現他臉色蒼白、嘴唇發黑,手緊緊抓住車扶手,當時,天氣冷得大家縮緊脖子,可他額頭直冒冷汗,助理員知道他正在承受著嚴重的高原反應,想找氧氣給他吸,可車上沒有。
為保存體力,減少氧氣耗費,李丕銀盡量不說話,用意念鼓動自己:比起1984年那些流血犧牲的戰友,今天遇到的困難算什麼?一定要堅強地挺過去,一定要給身邊的戰友們一個表率。
部隊到達拉孜縣城的兵站已是28日淩晨1點。深夜的拉孜,寒風刺骨,官兵們饑寒交迫。李丕銀指揮官兵從車上卸下宿營的裝備物資時,突然倒下,官兵們急忙把他抬到房子裏緊急搶救,整整5個小時,李丕銀終於醒來,醒來的第一個感覺是冷,冷得至今都讓他不寒而栗,第二個感覺是,起來,起來,前進,前進。
上午9點,召開第一次臨時黨委會後,兵分兩路。
李丕銀這一路開赴聶拉木縣任務區,另一路人馬去吉隆縣任務區。
雪域高原以獨特的方式歡迎這支遠道而來的雲南邊防官兵——突降暴風雪,前往聶拉木縣的道路結冰、濕滑,公路一側是深不見底的大峽穀,車輛往下滑,難以刹車,無法調頭,危機四伏。
李丕銀身體虛弱,呼吸困難,嘴巴張得像魚吐水,但再大都吸不進氧氣,剛剛從昏迷中蘇醒過來的李丕銀完全有理由坐在車上指揮別人,但他卻身先士卒,以此鼓舞士氣。他跳下車,指揮官兵給車輛上防滑鏈,與戰友們並肩作戰,頂著暴風雪,推著汽車前進,一步,一步,艱難跋涉,短短7公裏,他們整整走了3個小時。
29日淩晨1點,部隊終於到達聶拉木。
這邊的部隊遇到暴風雪,那邊的部隊情況如何?
李丕銀通過衛星電話了解到那邊情況更糟,部隊翻越海拔5830米的馬拉山口時迷了路,月黑風高,暴風雪降臨,當地的駕駛員無法辨認路線,其中一輛車還陷入了冰坑,部隊被困在冰天雪地。
怎麼辦?
李丕銀當即電話請示公安部邊防局在西藏的前進指揮所,請求派來當地熟悉地形的向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