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探尋遺跡(1 / 2)

話說中原之地有一山脈,群山莽莽,景色秀麗,綿延八百餘裏,北依河南,東臨安徽,西接湖北,實為中原之心腹,是為大別山。

大別山不是名山大川,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一直是籍籍無名,但最近幾十年提起大別山,很少有人不知道,畢竟在那波瀾壯闊的革命時代,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對解放整個中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別山也由此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其實在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之前,大別山就是中原地區很重要的一塊紅色革命根據地,由於此山脈地處三省交界處,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對革命發展卻十分有利,所以大別山也就成了新中國的一塊革命老區。

新中國成立的七八十年來,社會各方麵飛速發展,革命老區由於交通落後,經濟發展遠遠被落在後麵,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從供血到造血,各種扶持政策措施不斷,其中紅色旅遊就辦的有聲有色,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組織的自不必說,自行前往各大革命老區挖掘革命故事,探尋紅色蹤跡的旅遊愛好者也不在少數,楊叢義就是其中的一位。

大多數去革命老區旅遊的人,往往是哪人多哪熱鬧去哪,但楊叢義與其他人不同,他偏偏是喜歡去一些現在人跡罕至的地方,說是要探尋革命的遺跡,革命遺跡哪是那麼好探的,結果自然是探不出什麼來,不過也有一些意外收獲,人跡罕至的地方自然美景就多,拍些漂亮的風景照發在朋友圈,看著其他人各種讚歎羨慕,他心裏也是暗自竊喜。

楊叢義作為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平常的學業也不重,放假去旅遊再正常不過。今年五一又到了,按計劃自然還是要出去尋找紅色遺跡的,假期不長,他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去黃梅,從武漢過去隻有三四個小時的車程,玩兩天,還能順道回趟家。

以前出去旅遊,探尋遺跡,楊叢義都是獨自出去,可自從去年元旦去井岡山旅遊,天氣突變,一個人被困在山上熬了一夜之後,就決定以後旅遊一定要結伴同行,一個人被困在荒郊野外實在太孤獨了。所以這次他就在網上發布了紅色旅遊召集令,召集到了四個同在武漢上學的大學生一同前往黃梅。

崎嶇不平的山路上,野草叢生,楊叢義一行五人正在緩慢的爬行,頭上的太陽時隱時現。

“不行了,找地兒歇會兒吧。”有個小胖子氣喘籲籲,顯然是累了。

“你這不行啊,早上誰吹牛說武當山一口氣爬上去不費勁兒。這太陽還是有點毒,到前邊那片竹林下再歇。”楊叢義走在前麵,沒有回頭,抬頭看了看前邊那一大片竹林。

“武當山路上哪有一根草,這根本就不叫路啊,就這半天要是去武當山,我肯定已經上去又下來了。”小胖子扯著一棵小樹爬上一個小坡。

“少說兩句,省點力氣。”小胖子後邊一人也抓著小樹爬上來,抬手抹了抹腦門上的汗水。

小胖子看離竹林不遠,再有三五分鍾就到了,就不再說什麼。

一靠近竹林,就感覺一股清涼的氣息撲麵而來,頓時神清氣爽,大家各自找地方休息,恢複力氣。

楊叢義從背包裏掏出水壺喝了幾口,補充身體流失的水份。看著大家或坐或躺,他有些無奈,按預定計劃兩天的行程,應該是走不完了。

“聽說這一帶在革命年代駐了一支隊伍,足有五六十人,就在那座山的山頂上,你們想不想去看看?”楊叢義指著不遠處一座山峰。

那山不高,但看著十分陡峭。

“不去了吧,要不是已經走了一半路程,說實話,我都想原路回去了。”

“是啊,路太難走了,我們還是趕緊翻過山,從大路上回去。”

楊叢義沒有再說什麼,很想去看看,那山不高,估計半個小時就能爬上去,上去再下來,一個小時足夠。

他掏出手機查了查地圖,然後說道:“快兩點了,從這兒到山下的公路,應該有十多裏,正常情況下兩個小時足夠我們下山,你們先歇會兒,一會兒慢點走看看風景,我先去那山上看看,一會兒趕上你們。”說著就提起背包準備先走。

“學長,那山太陡了,還是別去了。”小胖子勸道。

“沒事兒,我快去快回,你們走慢點,路上注意安全。”楊叢義說著就先走一步。

“有事兒電話聯係啊。”其他人知道勸不住,也就隨他去。

這地方雖然全是山,但因為是屬於大別山的餘脈了,山都不太高,高點的山,海拔也隻有六七百米,路上隻要小心點,不碰到毒蛇,基本上沒什麼危險。

楊叢義先走之後,四人在竹林裏歇了半小時,就感覺有些涼了。

“歇的差不多了,走吧。”有人開始收拾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