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真正懂得了什麼是生命
曆史似乎注定了這是一個不平靜的5月,汶川!地震!8.0級!這些字眼頻繁地出現在各大網站、報紙、電視、廣播中,我的心情也隨著不斷更新的災情報道而愈加沉重。
參加過抗震救災,就真正懂得了什麼是生命,就真切的感受到了生的艱難和死的容易,就明白生命真是一種責任。就懂了愛和生命,不再為失去某種東西而悲傷難過,徹悟般明白,這個世界上物質終會消失,也不會終生為誰所有,無論什麼物質在誰的手中隻是一個過客。
永安鎮宿營地旁的稻子熟了,田間泛黃的葉叢中,掛滿了一串串金黃色的麥穗。駐足稻田邊,再回望,一遍遍悠長的回味,仿佛暖流湧遍全身。
稻田裏的秧苗是我們剛從北川縣搬過來時插下的,也就是從那時起,便和鄉親們一道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災後重建之路。轉眼間,夏去秋來,這已是一個收獲的季節。
穿梭於永安鎮與擂鼓鎮蘇保小學宿營地,路行兩旁,鄉親們恢複了往日平靜的生活,原先沿路兩旁密密麻麻的帳篷群已不見了蹤影,街道小區,熙攘的人群笑語歡聲,田間地頭,到處是一片收割忙碌的景象。
悲痛過去,總要堅強的站起來。在這條路上來回走得久了,會結識一些人。柳林村的藍大爺,正忙著挑磚塊拌泥漿。地震中藍大爺失去了半輩子蓋起來的房子,現在,自己拿出點積蓄,國家補給兩萬元。藍大爺高興的說,過不了多久,他們一家就要從活動板房裏搬出來,喜遷自家的二層小樓。
了從擂鼓鎮步行在去蘇保小學的山間小道,沿途山坡上的莊稼地一片片金黃。稻田裏金黃的麥穗,淡綠泛黃的玉米地,將山野裝扮得十分美麗,一陣陣微風吹過,掛滿枝頭的果實迎風招展。
路上,遇見相識的張伯,他駕駛著自家的農用車正往山裏橋樓村趕。見者我們,張伯堅持要載我們一程。農用車裏堆滿了大個大個的玉米棒子,張伯一邊開車,一邊告訴我們說:“地震過後,家裏的玉米長勢不錯。今年豐收糧食增產了千把斤。”
張伯的一番話,不禁使得我想起前些天看過的紀實片《力量》。為紀念汶川地震,四川電視台特備推出《大義無畏》、《大愛無疆》等三集紀實片。紀實片裏,按時間順序,‘5.12’大地震清晰而模糊的畫麵滾動地播放著,不時將我心裏揪緊,但最後一組數據,卻讓我為之欣慰。調查顯示,四川省小春糧食總產量可比去年增產1億斤,大春作物也有望增產獲豐收。
年高70歲的劉大爺是在一個豐收的傍晚來到蘇保小學宿營地,他家就在離宿營地不遠的橋樓村,劉大爺在地震中失去了老伴。白發蒼蒼的劉大爺,一手牽著小孫子,一手提著塑料口袋,袋子裏裝滿著淘淨煮了的花生。劉大爺說,家裏的花生剛采摘了好幾百斤,專門送一點一點讓大家嚐嚐,要不是你們把路給修通了,鄉親們又要過舊社會的生活。品嚐著飽滿的花生,戰友們咀嚼得格外香甜。
一路走來,一路回望,想起自己見著的這些,我忽然感到,在我們蘇保小學宿營地,向堅強的災區人民學習,鮮紅的標語今天顯得格外鮮豔奪目。在災區很多地方,我無數次地見著這條標語,但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激動過,凝視著它,仿佛感受到一種巨大的力量。大災過後糧食有增收,為了走出困境,我不知道鄉親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那些個痛失親人、房屋倒塌的人們,又不知道用了多大的勇氣去戰勝困難,才有了今年的豐收。
凝望明淨的天空,想起一路上遇到的人,想起鄉親們那些個催人奮進的事。我想,我們所有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與遇到這樣或那樣糟糕的煩惱或痛苦,但讓我們永遠不要在困難麵前和暫時的困境中折腰。
如今,我們仍然奮戰在公路搶修搶建中,吃工地餐,住潮濕的帳篷,穿滿身泥巴的迷彩服,雖然條件有些艱苦,但心中,總是充滿別樣的溫情。那些悲憫的淚,真誠的話,關切的眼神,感人的舉動,無一不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記憶中,成為我們堅守奮戰,讓災區人民重拾幸福的一汩力量源泉。
金色的回望,回望的是感動,感動的背後是力量。
7月22日,星期二,晴。
背上來時的迷彩行囊和被裝,踏著我們搶通的道路,清整的街道,望著眼前晃過的一張張笑意瑩然的臉龐,心裏有一種及依依不舍又心滿意足的感覺。悄悄的我們走了,正如我們來時那樣,不帶走一片雲彩。沒有鑼鼓喧天的歡送隊伍,沒有惆悵滿懷的望眼欲穿,更沒有人頭攢動的依依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