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初道場》後記
“觀音文化”傳入我國,“雲居禪寺”屬於最早道場,也就是說,觀音初道場。所以,此書把“雲居禪寺”定位於觀音初道場角度描寫觀世音菩薩。
作品是否成功?應當由讀者回答。當然,天下賣鹽的都說自己的鹽如何鹹。同樣道理,天下寫手不管怎麼謙遜,內心都覺得自己文章最優秀。無可非議,我也顧不得“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之嫌,認為《觀音新傳》屬於不朽之作。因為我所化的時間、精力和用心等方麵超過以前出版的書籍,至於能否得到廣大讀者認可,隻有待等公眾品賞了。
倘若細讀此書,不僅能夠了解“觀音文化”的內涵,而且開闊對佛教界的認知視野。書本涉及跟“觀音文化”直接有關的故事、聖像、菩薩、道場、寺名、讖文、佛緣、寺鍾、感應諸方麵內容。解答了“古佛正法明如來”為何在括蒼山頂設壇,“雲居禪寺”為何稱觀音初道場,觀音與“正法明如來”內在關係,釋迦牟尼與觀音誰師誰徒,觀音為什麼從佛道駕返“菩薩道”,觀音的真實本相,“雲居禪寺”裏的佛像、佛鍾、讖詩、寺物以及觀音在香客中的感應等諸多問題。
全書共分九章九十節,各章情節相別,彼此又相聯,形似割裂,神猶相通,采取跳躍式筆法,指望廣大讀者和佛學愛好者以及各方香客通過閱讀本書能對佛教理論有新的認識,對“觀音文化”內涵有所把握。《觀音新傳》約四十多萬字,但無法涵蓋豐富、廣泛、深奧、玄妙的“觀音文化”。書中的傳奇故事大部分選自寺院周圍的民間,直接反映台、溫、黃岩等地的風土民情。烘托當地百姓的質樸勤勞、誠懇殷實、心地善良的德性。
編寫此書的真正用意在於把自己的心意轉告廣大讀者。寫《觀音新傳》的整個過程是本人對“觀音文化”再學習,再認識,再探討,從中得到啟示在於從觀音文化中吸納“至善至美、善良待人、修煉自身、涵養德性”的營養。觀音文化的真諦在於“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佛教主張“因果報應”,“觀音文化”離不開這一精髓。古佛“正法明如來”和他駕返“菩薩道”,始終堅守“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宣布:“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可見她拯救宇宙生靈之決心,把自身所有一切獻給天下生靈的人是極其偉大的,當人家受苦時,自己不願脫苦,全身心救人脫離苦海,這種無己無私的胸襟是“觀音文化”的核心。天下生靈為什麼如此擁戴觀世音菩薩,出現“家家奉觀音,人人拜菩薩”的格局,說明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為懷,以救苦救難為己任。她主張人與人之間“真誠”,她提倡人們的頭腦保持“清淨”,她追求天下一切生靈“平等”,他渴望天下所有生靈之間彼此要“慈悲”。在功利、名譽、等第、官階等方麵,她主張“看破”,在功名、利益、權貴、資產、財物等方麵,她強調“放下”;在人生道路上,無論碰到多大的困難,多少曲折,多麼難以忍受的折騰,遭受旁人與陷害,她倡導人們要活下去,隻有活下去才有光明,活得“自在”,在錯縱複雜的社會關係裏,不管碰到好人、壞人、惡人、罪人、合心意的或不合心意的,都必須“隨緣”,當生活舒適,心想事成,心中有佛,如果被人弄得走投無路,心中也要有佛。相信“人人心中有佛,人人都可成佛”修煉準則。我相信讀者看了此書後,一定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