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
初識老Fin,是在微博。
當時他在微博上寫了一係列文字,統而稱之為“來,我跟你說個人”。每次一篇,每篇幾千字,每次專寫一個人,不堆砌辭藻,不裝大尾巴狼,描寫的全是市井小人物,純白描。
作文之法,有一個定律,所謂“畫鬼容易畫人難”:鬼怪誰都沒見過,任你怎麼寫都無所謂,但畫人太難了,因為人人每日見得極熟,你稍有瑕疵,便會被指摘。所以描寫人物,尤其是描寫平常人物,對任何一個碼字的人來說,都是個絕大的挑戰。
當年莫泊桑拜到福樓拜門下,福樓拜讓他悉心觀察車站旁邊的那群馬車夫,寫成文字,要求每一位馬車夫都得寫得不一樣。這和達·芬奇畫雞蛋如出一轍,它考驗的是作家的觀察能力,以及用最樸實的文字表達出來的筆力,既得精準,又得獨特。兩三句話那麼一擱,就知道你寫得好不好,像不像,作不得偽。
“來,我跟你說個人”這個係列,就和它的名字一樣,給人的感覺,如同一位朋友——還是損友——慵懶地靠在沙發上,歪頭眯眼,前頭擱著半瓶啤酒和幾根吃剩下的肉釺子,打一個大大的嗬欠,然後慢條斯理地說:“來,我跟你說一個人。”
這是一種天然流露的市井範兒,全無矯情,坦率而誠懇。寥寥數筆,那些人、那些事就活了。我在讀的時候,腦子裏會自動把它們彙聚成一個鮮活形象,在腦子裏樂樂嗬嗬過起日子來。他們身上沾染了太多生活的氣息,既有獨特性,又有普適感,可以輕易從文字中脫出來,融入讀者的生活中來,融為一體,了無痕跡。說是文字,可跟皮影戲似的,會自個兒動。
後來有幸跟他一起吃飯,老Fin挺謙虛,說這些是他當編劇的練筆,但這畫人的基本功,跟一個沙袋栽地上似的,紮實。不過呢,說這些文字返璞歸真吧,有點過,老Fin年紀輕輕,還沒到德藝雙馨的歲數;說爐火純青呢,也不合適,平白把人家的上升空間給封了。思來想去,對這一係列文字最準確的形容詞,應該是:熱愛生活。隻有對生活充滿好奇的家夥,才能描摹得這麼生動、細致,這麼帶著煙火氣息。所以如今這書名叫作《且將生活一飲而盡》,正和微博上連載的係列相映成趣。
來,我跟你說個人,咱們且就著生活一飲而盡啊。
對於那些有誌於文學創作的朋友,我覺得不妨看看這本書,並試著自己寫一寫。什麼時候人物在腦子裏會動了,那就是寫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