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的署名是白洪濤。
另一封信的署名則是一個叫馬冬芸的人。
“馬冬芸是誰?”見到白素素發呆,邱燁便低聲問白貞貞。
白貞貞小聲的回答道:“我和姐姐的母親。”
邱燁恍然。
轉念一想,頓時明白了白家的險惡用心。
家主和母親,這代表權力與孝心,軟硬兼施。
邱燁不用看信的內容,也知道信上大概寫了什麼。
家主的信,無非是用詞鋒利,帶有強迫性的命令,讓白素素回家。
而母親的信,則是好言相勸,再說一些白素素兒時溫馨的事,勾起白素素想回家的衝動。
這就好像是,先狠狠扇你一巴掌,然後賞你一粒糖。
惡心!
惡心!
真的惡心!
邱燁很想勸阻白素素拆信,但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合適。
隻能眼睜睜看著白素素拆開信封,一行一行讀信。
親眼看著白素素讀完信之後,心理情緒的波動,導致神色間的變化,邱燁卻無能為力。
不是邱燁不想阻止,而是不能去阻止。
不管信上寫了什麼,那始終是家族的意願。
年紀較小的人可能不太能理解,就會認為,什麼狗屁家族意願,不聽不就行了?
還有人會拿自己舉例,說自己叛逆,經常不聽父母的話。
這是因為,父母愛你。
念在你太小,縱容你,寬恕你,不追究你。
之所以不理解家族意願的重要性,是因為看不到家族這兩個字的背後,所隱藏的意義。
華夏是非常注重家族概念的。
幾十年前的舊社會,父母家庭的意願,子女是不能違背的。
正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這個意思。
什麼?
你說你偏要違背?
違背意願,是很容易,你不聽就行了。
但家族要狠下心治你,更容易。
首先,你的衣食住行,都在家族的控製之中,停掉。
金錢方麵,凍結。
社會交際方麵,禁足,不準外出。
還不聽?
棍棒伺候。
幾棍子下來,你就老實了。
你要是不服,家族就以不孝的名義控訴你,毀你名譽,惹人恥笑。
在舊社會,社交圈子太小,被禁足在家,什麼都不能接觸,不像現在這樣,還能玩玩手機什麼的。
沒有人能受得了這種罪。
簡單來說,家族就是一種體係,父母輩幾乎掌握所有的權力,身為子女,你身在體係之中,享受家族帶給你的資源好處,就要服從調擺。
除非你超越這個體係,跳出家族圈子給你的束縛。
但你終究是要成家立業。
父母老了,你要養。有了子女,你不能不管。
你依然還在這個體係之中,隻是身份變了而已。
最為細思極恐的是,當你成為了父母,當你的孩子開始出現叛逆,當你身為長輩的威嚴受到挑釁,你會無師自通的維護自己的地位。
怎麼維護?
孩子不服?打!
還是不服?控訴孩子不孝!
這就是一個輪回,很多人把這稱之為‘等到了年紀,你就明白了’。
進入新時代之後,這種現象,比過去好多了,很多家庭的父母,也開始尊重孩子的意願。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原因是新觀念衝破了舊觀念,經濟體係的改變,教育的普及,思想漸漸得到了解放,家族從一個大體,變成了一個個小家庭。
另一個原因是父母吃的苦,不願意再讓自己的孩子再吃一遍。
但依然有很多家庭,尤其是大家族,很注重傳統,家族的意願,至高無上,不能違背,否則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易。
這是華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而新時代才進入幾十年,不是你說打破,就能打破的。
舉個例子,莫若穀和莫冰雪,原本不是江城人。
二十年前,莫若穀強行脫離海市莫家,帶著女兒來到江城,開創了一番新事業。
為什麼要脫離家族?
就是因為當年,莫若穀的想法,和莫家長輩的意願相違背。
可即便是莫若穀,也不能完完全全不遵從家族的意願。
比如說,之前的莫滔海,還有一係列在莫氏集團工作的海市莫家人,都是家族安排進公司的。
莫若穀不樂意也沒辦法。
直到邱燁的到來,把莫滔海給狠狠揍了一頓,並且把所有海市莫家人趕跑,獨自擋下海市莫家人的質問,這才暫時解決了問題。
白素素現在的情況,就像是跟家裏鬧了矛盾,離家出走,流浪多年的浪子,雖然對家族有些怨氣,但這麼多年過去,想家的情緒,要大於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