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陸毅早把目光放在了交州上,交州處於大漢版圖的最南端,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土地麵積也很廣闊,在東漢末年,是十三州中最為平靜的一個州。
隻是在後來魏蜀吳鼎立之後,交州歸東吳孫權所有。
因為交州沒有被戰亂所荼毒,經濟發展一直穩定,相對安全的環境,使大批避難的豪傑名士趕往交州。此地也算是人才濟濟。
對於北方大戰四起,陸毅以風卷殘雲之勢橫掃天下,交州並沒有采取任何動作,仿佛根本就不曾發生過這些事似的。
所以陸毅把交州放到了最後,當然也有地理位置的關係,但陸毅打下荊州之後,其領地已經和交州接壤,已經具備出兵的條件。
陸毅卻依然沒有動作,隻是把南方的全部兵力都放在了益州。但是大量的探馬已經深入到交州各地。
在益州還沒最後收複的時候,陸毅的使者已經在荊州南部整裝待發了。隻等益州拿下之後再處理交州問題。
信使帶去了陸毅的手書,主要是先禮後兵之意。
陸毅在信中說,天下分裂已久,百姓不堪戰亂之苦,我自替天行道,興仁義之師,以天下蒼生為己念,重鑄江山。
如今天下各地大多平複,唯交州之地尚屬割裂狀態。自益州平定之後,本公雖想連續揮師南下。但恐交州民心望歸,徒勞遠師,驚嚇百姓。今修書一封,望士燮率眾歸降,尤可為一郡之首。否則悔之晚矣。
書信中語氣還算平和,但卻暗含威脅之意。而且明確提出交州牧士燮若歸降可為太守之職。官職雖小,卻是陸毅的真實想法。陸毅也是想以信試探士燮,看其想法到底如何。
趙雲仍在益州駐軍,便是為攻打交州做準備,隻要士燮沒有歸降的意思,他會立刻令趙雲揮師南下。
如果給士燮管理整個交州的權限,陸毅士燮有十成希望會平和歸附。但他不想這麼做,交州距離幽州太過遙遠,如士燮依然控製整個交州,如有異變發生,陸毅不好掌控。
這就如同清朝時的三藩,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就占據了此時的交州和益州之地,對大清構成了威脅。在康熙皇帝裁撤三藩之時,三藩皆起兵反叛,讓康熙花費了許多氣力才得以平定。
陸毅既然這段曆史,而此時的士燮與吳三桂亦多有相同之處,所以陸毅絕不會允許這樣的隱患存在。
據陸毅所知,現在的士燮已是六十高齡,有一弟弟名士壹士徽。士燮年邁已無爭雄之心。然而士壹與士徽則有問鼎中原之意。隻是被士燮阻攔著,二人才沒有異動。
這封書信對謹小慎微的士燮或許管用,但若等到他的弟弟或掌握交州時,恐怕一場兵戈再所難免。
當然了,這些都是陸毅的猜測。
當陸毅的使者抵達交州,見到士燮之後,收複交州一事再無懸念。
士燮年紀雖老,卻閱曆頗多,靜觀天下大勢,自知難以與陸毅抗衡。交州有兵馬二十萬,但陸毅的兵馬卻是的三倍之多。
他的兵馬隻是為了鎮壓地方的盜賊和反叛武裝,而陸毅的兵馬卻是征戰沙場磨練出來的鐵血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