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這是我出的第一本書。

泰州、薑堰兩級市委、市政府領導朱龍生、高紀明,王仁政、蔡德熙、高永明、莫鵬程、李衛國、錢娟等,在我成書過程中給予的熱情關心和鼓勵,令我倍感溫暖。

著名作家、泰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泰州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市文聯主席陳社從繁忙中抽空為本書作序,讓我非常感動。

感謝溱湖風景區黨委書記肖樂平、副書記顧社林、薑堰市文化局副局長、作家曹學林通閱書稿並提出很好的修改建議。

感謝薑堰市農業局王玉才局長、林業局周洪祥局長、氣象台王政權台長給予的熱忱支持。

書法家鬱勝天、曹洋分別獻墨獻印,增添了本書的民族氣息和文化品位;何學桂、錢宏斌、朱衛東、楊雪芹、吳鴻、盧靜等提供了珍貴的照片,使本書更加豐滿。這,怎能不使我感激。

還要感謝王善培、王慕農父子、原興泰中學校長孫應生老先生提供了相關史料、王慶農老師和二哥正東的校改以及山茶院管理員朱冬玲等許許多多人給予的幫助。

這裏要特別提到的是薑堰市農業局高級農藝師孫愛萍,兩年來不誤每一個時節,拍攝了“全球茶花王”幾百幅珍貴的特寫鏡頭。沒有她的“堅持”,這本書是出不來的。

當第一次看到盛開的溱潼古山茶時,我驚詫於那一大堆衝天的“紅”,心中湧起澎湃。繼而想到,作為享譽中外的“全球茶花王”,她有哪些經曆?何時孕蕾?孕育多久成花?花數多少?花期多長?……為此,我要觀察。

為了這棵樹,我定了2年的觀察計劃,第二年的觀察作為上年的驗證或補充。我以往做事喜歡一鼓作氣,這次卻不能,而是要論持久戰,把2年的時間平分成48個點,加上花期每二、三天一次的觀察,共近百次。隻想到這種“笨方法”,著急於事無濟。

為了這本書,兩年來,我沒有“雙休日”:讀有關書籍,看有關網頁,查相關史料;很少睡過安穩覺:上百次睡下又起來改稿或記事,常常為一個字、一句話、一段史實傷腦筋或為一次觀察膚淺而懊悔。而一個現象的探究、一段史實的證實常常要花費我幾天甚至幾十天的時間。

為寫這本書,接近退休的我開始在電腦上寫稿。“王旁青頭兼五一,土士二幹十寸雨……”,我下決心背誦“五筆型”的25句拗口“歌謠”; 記住和應用25個一級簡碼和243個字根。從此,我的文稿告別了蔡倫的紙張,走進了當代的“屏幕”。這一變化對於年輕人來說也許比較容易,而對於我則是脫胎換骨,是破蛹成蝶。因為我要改變從兩、三歲養成的50多年用筆用紙寫字的習慣,我要克服麵對屏幕文思停滯的障礙。自此,我的文字再也不是“寫”,而是變成了另一個動詞“打”。我的字跡在隆冬不再因為凍手而顫抖,在盛夏也不再因為汗漬而模糊。最大的方便是,稿件的修改再也不是滿紙的“蜘蛛網”和字跡的“疊羅漢”,也不再需要多次費時謄寫,而是幹淨利落的“刪除”、“剪切”、“複製”或“粘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