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周末加班,不能回家看望年近古稀的父親,打電話問候,父親爽朗笑道:“你們不用操心,我每天校改二十頁,快樂得很。”父親研習《周易》,深入實踐,退休後受邀到各地研討、授課。受母親去世的打擊,近年他停止雲遊,隱居家中著書。我們將父親寫就的一尺多厚的文稿打印好後,他又不知修改幾遍了。
易界朋友多次拜訪,叮囑他不要寫得太累。父親開懷一笑:“讀書和著說都是人生樂事,累從何來?”
父親之讀書,是一門深入,讀了便終生不忘。我曾細讀明史,做了筆記,列了提綱,自信滿滿去父親麵前顯擺。父親先聽我說,除了把我記岔和忘記的人物和事件補上,又將他的觀點講與我聽。父親沒有過目不忘的天分,所以我佩服的不隻是父親用《周易》解讀曆史,更是三十年來隻研讀《周易》的他,對曆史銘記得如此深刻!
父親年輕的時候有過作家夢,那時他酷愛《紅樓夢》,寫了評論文章,幾經易稿後正準備寄出,無意間看到報紙上有文章與他寫得極其雷同。父親自覺不能超越,忍痛放棄了紅學專家之夢,轉而潛心研讀《 周易 》。從父親至今能大段熟背《 紅樓夢 》來體會他當年的割舍,定是痛下了一番決心。
讀遍經史的父親深刻體會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孔聖人讀《易 》,韋編三絕,高小畢業的父親要將《 周易 》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談何容易?
有一次,父親寫字的手哆嗦得厲害,每一筆都像在畫心電圖。他害怕了:“我這是得了什麼病?學《 易 》未精,還有一雙念書的兒女,可如何是好?”這時,母親送來飯,含著眼淚勸說:“再不吃飯、睡覺,神仙也受不了。”父親這才得知已有三天三夜沒有吃飯、睡覺了。當下接過麵條樂嗬嗬地吃完。再寫字,心不跳、手不抖,一切正常。別人看著沉浸在學海之中的父親苦不堪言,父親卻是樂在其中,任誰勸阻,他終不改其樂。
父親發現不少注解《 周易 》的論著,紙上談兵、嘩眾取寵有餘,實踐應用、解疑釋惑不足,甚至歪曲了聖人的思想。他決心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著書立說,矯正一些錯誤的觀點,恢複古聖人經文的原意。
20世紀90年代初,當代周易大師邵偉華親筆來信讚譽父親是“了不起的人才”,經中國周易協會前會長唐明邦等專家考核,父親在全國獲得《周易》《四柱》並列第五名。張賢亮、胡介文等文化人稱父親為“易界奇才”,並題字相贈。
父親的作家夢化作泡影,卻因此產生了一位學以致用的學者,他以傳承、發揚、光大傳統文化為己任,與浩大的隊伍一起,圓我中華之夢。
謹以此書,獻給為了孩子能健康成長而無私奉獻、言傳身教的父母,獻給為了孝養父母之身心和誌願的子女!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