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這是我寫的揭露各種騙局的報告文學係列作品的第一部,主要寫了各種形形色色的情感騙局。這部作品完成後,我還想寫一些文字作為本書的後記,主要是覺得還有一些想法需要向讀者作一個必要的交代。

1996年7月,我進人首都檢察機關工作,一直活躍在法製宣傳崗位上。由於工作的關係,十餘年來采訪、調查了大量的案件——從普通的刑事案件到重大刑事案件,從一般的職務犯罪案件到重大職務犯罪案件。對於我來說,接觸每一起案件,采訪每一名罪犯,心情都是沉重的。

當然,也寫了出色辦理這些案件的檢察官,例如“全國公正執法的楷模”——方工.信守“人在做,天在看”的優秀反貪偵查員黃招娣,被犯罪分子稱為“惡人”的主訴檢察官張榮革……

這些第一手的采訪、調查給了我很多觸動,使我從一個嶄新的視角思索人生、社會的諸多問題,並努力嚐試用各種文體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從抨擊時弊的雜文、時評,到漫談法律文化的隨筆,到各類新聞通訊、報告文學、紀實文學、中長篇小說、學術論文,到專題片、影視作品。幾乎所有可以嚐試的文體,我都努力嚐試過。之所以這麼做,是想探索表達自己觀點、傾向和認識的最佳方式,是想嚐試用一種較合適的方式告訴讀者我眼睛裏看到的世界。作為一名學者、作家和司法工作人員,因為多重角色的關係,我對社會的看法和圈外的學者、作家是有著明的顯不同。

一直以來,我覺得各種文體的區別隻是形式上的區別,有很多時候,文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通過各種文體(載體),通過或平實或尖銳的敘述表達一個積極參與社會變革的知識分子對於特定社會現象、社會問題和司法案件的獨特看法。

或許是受係統的學院派教育影響,在視角上,我願意從宏闊的視角、從現象和理淪分析的結合點上,理性地剖析特定的個案。在文筆、文風上,努力追求大氣、樸實和照顧受過一定高等教育讀者的閱讀訴求。

從憲法和法律上說,作為讀者和共和國的普通公民,都有努力知曉個案、事件真相的訴求,回應這些訴求是我們的義務。

真相永遠在表象的背後。而探究真相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犯罪事件,可說是一個社會整體價值觀及人群活動的一個映照。當前中國城市社會在犯罪情境下人性的愛恨癲癡,還是得透過媒體的努力予以展現。

正如媒體報道的,案件每天在發生,作為公民和媒體的受眾,他們有權利追問:這起案件的真相是什麼?誰該對這起案件的發生負責?到底這些領域還有多少案件巫待揭開?如何才能阻止此類案件頻頻發生……

所有的困惑來自表象,而對表象的探究、追問,都將不可避免地指向體製和機製,指向各類犯罪案件發生的環境和土壤……而體製和機製的建立、健全和完善以及有效地發揮作用需要時間。這意味著,如果不加速完善體製、機製,我們的社會將繼續付出更大的成本。

由於種種原因,我們還不能把所有的真相還給民眾,但是,民眾對真相的訴求不會遏止。我也注意到,一些媒體積極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使命,努力引導受眾理性地觀察、思考,並從中確立自己的判斷。

有人評價現在的一些法製媒體走向市場,是媚俗,我覺得恰恰相反!對於一家媒體來說,市場是什麼?市場就是讀者、觀眾。不“討好”他們,討好誰?“自戀”的結果隻能是被“市場”淘汰。

毫無疑問的是,主流媒體應該做到對重大案件報道及時、態度嚴肅,內容兼顧各個層麵受眾的需求。

回到這部作品的寫作上,我也注意到自己的寫作在文體、內容上存在一些缺憾,特別是對一些個案的分析有表麵化的趨向,及時性有餘而深度不足;在案件報道的角度上,對檢察官查辦、公訴案件的智慧、付出表現還存在不足;案件報道、分析的新聞性、思想性、可讀性還有待提升……

具體到本書的完成,盡管在扉頁上已經對那些提供支持、幫助的領導、朋友予以致謝,但是關注本書出版,並提供意見、建議的朋友還有很多,對於你們給予的幫助我衷心地表示感謝。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本書中的被害人、單位等均采取了化名。我的公檢法司的朋友提供了相關案件的照片,在此一並致謝。

寫到這裏,我要感謝讀者―如果這本書對於你有些觸動,能對你追求和實現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有所幫助,我是非常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