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葉一菩提(1 / 3)

一葉一菩提

——寫在王玉萍《如歌》出版之際

賈英華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世間萬物皆緣。惟一人便堪稱一個世界,其盡可汲天下精華修煉已身,亦可積畢生智慧造化大千寰宇。無疑,此皆可稱得上“精彩”二字。

然而,妙筆生花,更是一種獨特的精彩。這使絕大多數人,無法望其項背。

言喻心聲。細品王玉萍這部《如歌》,確非簡單詞藻堆砌,乃以其宕行萬裏路,數度寒窗秉筆的結晶,飽含了對人世百態的理析。我亦不禁感慨,她作為一名省電網幹部,卻在繁忙工作之餘,以其對人性的洞徹暨大千世界的描繪,筆下幡然再現繽紛世界。篇篇欲煉珠璣,無不蘊含她對於生活的摯愛。

鑒此,欣然命筆,為其作序。

(一)

菩提本無樹。

一句佛家偈語,恰道出了塵世的禪機。

究其竟,所謂世間的煩惱,都不過是人類的自我命題。

天地混沌,宇宙洪荒。自人類結繩紀事,文字肇始,充其量不過萬把年的事兒。地球究竟有無史前社會,迄無定論。然而,境界的超然決定思維的高下,卻毫無爭議。

“文以載道”。為文能傳世者,實難矣。一是獨特經曆或內容,二是獨到見解,三是獨特的行文。至少三者居其一,才可稱佳作。

倒過來,先看“後記”。作者慨然曰:人生在世,總應該留下些許東西。感覺值得給後人留下的,是精神的東西,是感悟、思想和靈感。而能夠將這些悟和思永久保留下來的,惟有文字。

她的話,似乎說透了。我無以複加。

以筆代言,謳歌生活,謳歌生命,謳歌人性之美,顯然是其惟美心靈的鏡映。本書作者,麵對抗禦冰災,並未置然世外而作壁上觀。不僅投身其間,且記述可歌可泣之事跡,足彰顯作文先做人之道。

在五十天日日夜夜裏,她和貴州電力人鏖戰於黔山秀水抗冰保電戰線上。如若不然,偌多感人的散文豈能問世?眾人皆知,散文好看不好寫,貴在形散而神聚。看似走筆散淡,而情濃神凝,文韻啟於筆端。顯然,她亦注意到了這一精妙之處。

在“親曆冰災”之中,她以細膩筆觸描述了病中慈母的晶瑩淚花,實錄了千裏冰封的都勻搶救戰,南方電網上上下下在冰天雪地裏的偉岸身影,栩栩如生,儼然一幅幅冰雕英姿的剪影……

詩言情。她寫給汶川地震中痛失怙恃的三歲稚童,以及題贈舍身救孩子的老師的詩中,真實而激情:“讓我做你的媽媽吧。”,“老師真的願意,摘下翅膀送給你飛翔。”一顆赤子之心,躍然紙上。

在而今傳統道德滑坡的時代,常規倫理頗被一些人看輕。具有高尚情操,並為之“生能舍已”的人,任何時代都注定是少數,但進化的曆史道德恰恰真實地體現在他們身上。實屬不易。若作為一名業餘作家投身其間,並側記了曆史的一頁,則更加難能可貴。

“一盎司的忠誠,大於一磅能力。”物欲橫流的今日,能伏下身來投身於文學,即使是業餘作者,也可能是時代真正的作家。這一信念,無疑最具價值——

植一葉,為參天菩提。

(二)

明鏡亦非台。

此即六祖慧能的第二句偈語。

世人皆知,六祖慧能盡反其旨而行之,透出哲人思考的深邃。

世間佛道千年之爭,論來辯去,似乎忽略了一點:佛道一理。

顯見,佛家信奉萬物在心,追求修世。大道無形——而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尋求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