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與感受(代後記)
時代在變遷.精神也在隨之變遷著。這是現實的,也讓世界變得多元。然而,就在這現實的“多元’裏.很多人的內心和精神世界變得不再純潔和寧靜.“現實”被毫無限製地擴放和寬泛.對物質的..迷惘“遠遠超出了以往任何時期“最奢望”的想象。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文學乃至文化的邊緣化被奄不掩飾地呈現了出來。文學受到了似乎理所當然的衝擊,而詩歌更是首當其衝,它日漸被人們從生活的主題旋律中剝離開來,然後漸遠於公眾的視野.子是公眾的視野成了酒吧安逸的咖啡,午後休閑的甜品,半夜昏黃的暖昧、隱約凋落的“迷醉“殘影.二。所以,詩歌尷尬了!詩歌邊緣了!
而我慶幸自己生活在江南.感受江南還是那麼柔和的清風,還是那麼纏綿的細雨,以及還是那麼溫暖的人情,我避居於這樣的氛圍中.享受和快樂!
我享受的寫作,無一現實的回報(我所需要的回報是用其恒久的價值來慰籍寫作的孤寂、壓迫和撕裂.並透過時間來照亮作者內心的存在意識,返還我和諧、安靜和平安的氣息)。但精神的責任讓我不斷深刻地反省。我似乎把迷戀於詩歌作為簡易的避居所.去認識“詩人應對未能發現的財富保持敏感的內心深處的體驗;詩歌決不是單純描攀世界的表象,而應讓存在現身,是深刻發現後呈現出來的‘詩與思’;原創對詩歌的價值所在;經驗與直覺對詩歌的.使用價值’所在:現在的詩歌狀態需要一場解構和頗彼才能完成思想體係的建立;詩人的‘人’是根基於土坡.然後才是陽光和生命的……
所以.從1987年發表第一首詩歌開始,我陸續記錄和表達著我的思維.偶有停息但還是堅守著這樣的表達。好多年來,眾多的朋友讓我把這些記錄整理出來,我都膽怯、退縮了。雖然在2005年,漢語詩歌資料館也因要“館藏’我的作品而為我出版了第一部詩集《站在秋季的邊緣》。後又出於整理之需印製了第二本詩集《水底的漩渦》。但今天這部選錄了2004-2008部分作品的詩集,卻讓我的喜悅和心慌同時難以自抑.因為這部詩集的出版已經引起了我眾多友人的關心(祝賀或評論),包括我知心的、遠在天涯海角的詩友們.包括真誠的、同在一城的師友們。但是此刻我巳不想多說些什麼,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隻願我的詩歌能像我一樣留在你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