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見的事都是因你而生,你遇見的人都是為你而來

“我想學哲學,我想學藝術。”

“學這些有什麼用呢,能當飯吃嗎?”

“我就是喜歡她。”

“她又不喜歡你,有什麼用呢?”

“這個社會為什麼這麼不公平?”

“這個社會就這樣,你說這些又有什麼用呢?”

這段話出自之前推薦過的一篇文章《別向這個操蛋的世界投降》,不是憤青,是愛情。

在一個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情都會引起爭議的浮躁社會,多數人做或不做一件事,都喜歡用“有沒有用、賺不賺錢”來衡量。

上大學隻是為了學一個熱門專業,卻不問自己喜不喜歡;找工作隻是聽說這家公司能管飯,卻不問自己喜不喜歡這一行;相親隻是聽人說對方帥得驚天動地或美得一塌糊塗,卻不問自己真正應該找一個什麼樣的人。總之,當你有一絲的反駁,他們就會說:“你說這些有什麼用?”

是的,有什麼用呢?我也不知道,起碼你能過得快樂,而且你要相信那些無處不在的可能性。

年後我去一家公司麵試,中國最大的某某網站,複試和初試之間等了15天,麵試很殘酷,最後是總監麵試我,兩個麵試者競爭1個職位。當時的總監剛上任不久,我倆從中午12點一直聊到下午1點多(中間沒吃午飯)。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我這幾年裏麵試發揮得最好的一次,近乎完美,不管是從崗位上、技術上,還是邏輯上、思路上,真的是聊得“情投意合”。

最後,總監問我:“有什麼問題想要問的?”我說:“剛才已經聊得很細了,專業上的都說過了,我能不能說些自己想說的話?”他說:“可以。”“從畢業到現在,我一直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來北京時間不算長,3個小理想都已經實現了:我進到了自己喜歡的互聯網行業,見到了老俞,博客被新浪推薦了。我不知道現在有多少同齡人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還會不會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即使這些事情看起來沒什麼用,也不能賺大錢,比如跑步、看書、學英語、充電,或者是跟父母多打打電話……”

然後,我敏銳地看到總監的眼睛亮了一下(真的亮了),然後他輕描淡寫地說了句:“我也是從年輕時候過來的。”麵試完,總監直接說:“非常歡迎你來我們公司上班。”

這家公司其實很不錯,但因為某些原因,清明節後我回複說不能去他們公司上班了。第二天下班我在外麵吃飯時,總監打來電話:“我還是希望你再考慮下我們公司,我知道公司在某些方麵不太人性化,但是我承諾試用期工資可以再往上調。”晚上我給總監回電話說:“其實您邀請我去公司上班,我真的挺感動的,我畢業學校一般,工作經驗一般,北京這麼多牛人,我何德何能讓您主動打電話挽留我?”總監接過話說:“不是說你何德何能,隻是你身上有一點特別打動我,就是你對互聯網的激情真的讓我想起我年輕的時候。”然後總監又跟我聊了很多,給了我很多職業上的建議。最後,我才知道這個總監在上家公司做VP(副總裁)。

之前我在博客裏有時會提到Andrew,他是一個在澳大利亞生活快30年的台灣人。認識他源於我剛畢業時在MSN論壇上看帖子,看到一個很地道的英文回複,留了一個郵箱地址,我無聊就給他發了封電子郵件,然後一發不可收拾,斷斷續續、來來回回地發了兩年左右的英文郵件。有時博客更新,我會在電子郵件裏告訴他,去年我試著想跟他見一麵,可他時間太緊。直到清明節的3天假期,Andrew從遙遠的澳大利亞飛到北京,晚上到酒店時,我打電話問:“Andrew,你來北京有沒有特別想去的地方,有沒有什麼想吃的東西,我帶你去。”Andrew說了句讓我感動了好幾天的話:“Alex,我沒有什麼想去的地方,也沒有什麼想吃的東西,我就是飛過來跟你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