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三個理由將使你無視剛才所讀到的一切內容

當我開始寫這本書時,我向自己博客的讀者們問了“我是   ,但是?   ”的問題,並且請求他們把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想法發給我。比如:“我是一名教師,但是我想當一名藝術家。”我原本問的是:“你有沒有感覺自己陷在正職與夢想工作之間進退兩難過?”一開始我以為最多也就會有幾十個人回複我,因為我提問的時候正值假期,而且我想可能也不會有太多人糾結於這個問題。

有600多人給了我回複。

他們中的有些人很看得開:“我是一名記錄員,但我從12歲起就夢想著自己能變成一名WWE(摔跤運動員)。差別太懸殊了,我知道。”

他們中的有些人則很悲傷:“昨晚我試著想發點東西給你,但卻哭了。也許我會在一天左右的時間裏再試試。”

這好幾百條的回複使你跟獨特的一群人因為一件獨特的事情而聯係到了一起。但是在看這些博客回複和評論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一直都有一些很強烈的反對的聲音穿插其中。與其不停地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內容上麵,並且還要花上很長時間才能慢慢卸下它們所帶來的壓力(我從自己的心理輔導員那裏學到的這個說法),我寧可直接把它們放到一邊置之不理。因為我認為除了單純的反對之外,還會有三個原因,會使你無視剛才從本書中所讀到的一切東西。

1.你認為生活存在於你辦公室的那四麵牆壁之外

這很容易就會成為最常見的一個用來反對本書所有內容的原因。這個觀點主要認為,你可以在回到家之後放空自己。你可以“不把工作帶回家”,然後再去享受自己的“真正的生活”。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想法,我曾上百次地這麼提醒自己。當我的博客在2008年開始取得成功時,我的的確確一直在想:我的博客,我的個人寫作,我的家人,我的教堂,這些才是我人生的組成部分。

這種想法真的特別容易迷惑人,因為它有一個好的出發點。我不想在回到家之後還要承擔工作上的壓力。我希望我的家人們能感覺到我的存在以及對家庭的投入。之前我的妻子曾經在吃晚飯的時候對我說:“你現在心思飛到哪兒去了?”她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我還在惦記著工作,心思還沒放在家人身上。因此有不把工作帶回家的能力是一件好事。但當我們把這種能力發揮到極致時,就會覺得真的可以從兩種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工作中的我”和“生活中的我”。我們以為自己可以用強大的精神力量將這二者分得清清楚楚,但我們做不到。

你不可能在每周花了40個小時去做一件事之後,還覺得這件事不會對你造成影響。

你不可能在把自己清醒時間的一半都消磨在一個地方之後,還覺得這不會對你造成影響。

你不可能把自己的個人生活與外在工作完全隔離開來。

如果你曾在工作時受到嚴厲斥責,我敢擔保哪怕在不工作的時候你也絕不可能把那一幕完全忘掉。如果女朋友跟你分手或者你的丈夫有了外遇,你絕不可能因為這些鬧心的事情發生在工作時間之外,就還能繼續愉快地工作一周。你隻是一個人,一切都很混亂,你很容易就會把工作帶到家裏,或者把家中的事情帶入工作。

如果你仔細想想的話,就會發現“那隻是份工作而已”的想法非常傻。想象一下你跟一個朋友說:“我一周有五天要去一個地方,把我大部分的清醒時間消磨在那裏,由它來決定我的假期和旅行計劃,以及決定我的生活方式。但我覺得它並不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你朋友肯定會認為你瘋了。它不僅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將會是你生活中的很重要的部分。

另一個跟這種想法很類似,並且也很流行的觀點就是“我的事業不能決定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換句話說就是“工作是我所做的事情,而不是我本人。我做會計工作,可我不是會計師”。我部分同意。我同意你的工作不代表你的個性,也同意你的工作頭銜並不能代表你的整個人生,可我覺得工作的確定義了你。

誠實點說出你的真實意思吧:“我現在的事業不能定義我。”

如果你有一份自己非常喜愛的工作,你一定會很樂意使之成為你個性中的一部分。如果你是一名畫家,你肯定不會說:“我不是藝術家,隻是會創造藝術。”你一定會很樂於告訴大家:“我是一名藝術家!”並且不管什麼時候,當一名音樂人接受采訪時,你一定會聽到類似這樣的話:“嗯,作為一名音樂人,對我來說一個唱片最重要的是聽起來要有一定的感覺。”我當然也未能免俗。當我終於出版了一本書之後,我迫不及待地想說:“我是一名作家。我是一名作家!”當我和大女兒一起在她的學校裏吃午飯的時候,聽到她對同學們說“我爸爸是一名作家”,我就會感到非常激動。

被人用“作家”這個標簽來形容我是怎樣的一個人,使我高興萬分。可這個詞就已經定義了我的整個人生嗎?並非如此。但如果說一個作家的身份根本不能定義我的話,那麼至少以健康的方式說來,這是在撒謊。

另外,如果你真心相信自己的人生存在於工作之外,而且你的工作並不能定義你的話,那麼我們該如何形容你每周花在工作上的40個小時?死亡?每周一次的煉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