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製改革再出發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後,中央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完善。在市場資源配置方麵,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明確指出,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製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係。我國在資源配置方式上基本實現了由國家計劃配置為主向市場配置為主的轉變。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進一步完善。黨的十六大提出“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即“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大力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2005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即“非公有製經濟36條”,促進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2007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進一步完善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加快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步伐。後來又發布了一個“新36條”,目的在於支持、引導非公經濟快速發展。
在農村經濟體製方麵,黨的十六大以來,農村改革著力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和“三農”問題,推行了農村稅費改革,2006年全國範圍內全麵取消了農業稅,還實行增加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包括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購置農機具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大力推進了農村綜合改革,從2005年試點開始,全國農村相繼進行了以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製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深化了糧食流通體製改革,從2004年開始國家全部放開了糧食購銷市場和價格,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經營主體多元化,糧食流通體製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的推進實施,也為農民提供了社會保障。此外,以“明確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範流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集體林權改革也取得顯著成效。到2011年,全國已將97.8%的集體林地承包到農戶,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也保障了林業的持續發展。
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麵,從2003年以來,大部分國有企業改為多元股東持股的公司製企業,一批國有企業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境內外上市;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國有經濟更多地向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集中,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控製力和影響力。逐步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製。一些產業關聯度高、具有優勢互補和戰略協同效應的中央企業圍繞做強主業進行聯合重組,湧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如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等成為國內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都在1000億元以上。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煤炭產量、銷售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的船隊規模為世界第二。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發電設備產量多年排名世界第一。國家還成立了國資委專門負責大中型國有企業的監管。國有企業的活力不斷增強。
在宏觀調控體係建設方麵,財稅體製改革、金融體製改革不斷推進。在財稅體製改革方麵,深化預算管理製度改革、出口退稅機製改革以及實施由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轉型改革;修改《個人所得稅法》,優化個人所得稅製;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消費稅,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等。在金融體製改革方麵,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製改造、全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加強金融調控、健全金融監管體製。從2002年起,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即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通過注資、財務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等舉措,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在境內外成功上市,朝著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金融企業邁出重要一步。2003年,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監會)成立,專司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職能,使中國金融管理形成了“一行三會” 的分業監管格局,金融監管體係進一步完善。2005年7月,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在投資體製方麵,2004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投資體製改革的決定》。此後,有關部門製定發布了一係列配套規章文件,使企業投資主體地位逐步確立,投資管理日益規範,投資宏觀管理調控方式進一步轉變。資本市場基礎性製度得到加強,2005年啟動了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並在兩年的時間裏基本完成。外彙管理體製改革不斷深入,2005年7月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投資體製改革不斷簡化,投資項目審批程序簡化,擴大了企業和地方政府投資決策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