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遭難的是青鸞國大司空今憑風的封邑——靖州夙沙府海鹽邑。
青鸞國在天下卅六州中隻占有東方屏靖兩州,轄十三府百二十城邑。青鸞國原本世行分封製,並無府一級區劃。百餘年前,青鸞國國王有感於諸侯侵逼,王權衰落,欲集中權力,遂效仿龍姓諸國如天雄國、神州國的州郡縣製度,劃府設都督,以府轄邑,削弱方侯,且從此稱皇帝。可惜事與願違,此舉非但未能有效遏製地方諸侯勢力,反而讓各邑大族乘機兼並聯合,各府都督之位多被境內大邑大族奪取。諸侯勢力日盛,皇權日衰。最近五十年,情形愈演愈烈,皇室僅保有蒼梧都一城未被瓜分,然政權早已旁落,為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三卿把持,都城羽林天軍的禁衛軍權也在大司馬手中,皇帝毫無軍政權威,已成傀儡。那府邑製雖則保存,卻是名存實亡,毫無意義。
這海鹽邑坐落於夙沙半島最東部,是夙沙府最大的一個城邑。因為麵朝大海,坐擁魚鹽之利,百姓生活富足,倉廩殷實,實力頗為雄厚,甲於夙沙半島。因此今憑風不但世襲海鹽邑邑宰,同樣也是夙沙府都督,夙沙府其餘各城邑邑宰也都是他今氏宗族旁支庶屬。
然而他雖是三卿之一,卻隻有夙沙府一府之地。原本大司馬夏氏、大司空今氏、大司徒賈氏勢力相當,鼎足為三。可近二十年來,由於夏氏人才興旺,特別是夏比竹武功非凡、謀略宏大,夏氏勢力如日中天,此消彼長,他今氏卻是衰落了。尤其是四年前的四國之戰,他兄弟今憑機懼禍逃國出奔,他長子今以闌坐罪貶職奪爵,接連失去兩府十三邑,因此勢力日孤。
即便如此,今憑風還是苦心孤詣,孜孜不倦,經營最後的根本腹心之地——海鹽邑,韜光養晦,以求東山再起。
可今憑風萬萬料不到,僅僅在一夜之間,僅僅是日落日出之間,他嘔心瀝血、苦心經營的城邑就為人所奪,他全族身家性命就係於他人之手,他世代承襲的家業從此湮沒無聞,宗廟、神主、功業,一切都歸於塵土。
一夜之間,日落日出之間,不知不覺之間,長離國的軍兵便如潮水般湧入了海鹽城,摧古拉朽般製服今氏族兵,占據全城。城頭的甲桐青鸞旗則被換成了火日光明旗。
那時惠風和暢,城頭赤旗半開半展,隱約可看到旗幟上繡著的“海神若”三個大字。海神若的名字,海鹽邑世世代代祖祖輩輩的居民,但凡不是聾子,沒有一個未曾聽說過,那是上古就存在的東海海神,不單單海鹽邑,就是整個夙沙半島,整個青鸞國屏靖二州乃至東南十八州,祭祀海神若的祠廟也所在多有,不過規模大小、香火冷熱、祠內神主像相貌之別。據說其形態麵貌,因各地父老傳說而各異:有人首而龍身,有鳳首而人身,或者人首獸身、乘龍踏鳳,或者龍鳳一體、變化萬千,不一而足。沿海居民祭祀東海海神,為的是求其庇護,求海靖波平,求順風順水。
然而近十餘年來海神若此名於青鸞國沿海居民的意味卻大大變化了。
最初他們聽聞在東南茫茫大海之中,突然崛起一座火鳳島,方圓極其廣大,然而從未有人指實其位置,無人知曉如何航行到達。其後漸有周圍海島島民傳聞,火鳳島上所居者,是從前東南大陸上的火鳳族遺民,島主即是火鳳王,號稱海神若。那火鳳族,與青鸞族是五鳳族的胞族,皆是風姓。五鳳族本來世居南方九州,曆史悠久,由來有自,立國綿遠。當火鳳、鵷鶵、鸑鷟、青鸞、鴻鵠五族建立五鳳盟國之時,東方龍姓諸族尚未興起,五鳳盟國勢力及於東南十八州太半土地。後來世事變遷,盟國解散,五鳳各族自立為國,各以族為國號,其中尤以火鳳國國勢強盛。火鳳國以其聖地烈火源為核心,勢力輻射極遠極大,如今分立的南北烈國皇族鐵氏當時也隻是火鳳國國內的打鐵奴隸族。其後風雲變幻,五鳳各國相繼衰落,部族流落四方各地,唯有青鸞國
尚存,僻居東方屏靖二州。因是風姓胞族,五鳳各族遺民多有從四處遷徙到青鸞國定居者。
海外孤島上聚族而居者是否真為火鳳族人,青鸞國人本來頗為懷疑。不過,隨後這些島民奉島主海神若為王,重建火鳳國,且逐漸侵襲周圍島嶼部落。據雲,海神若本人功力已臻於神境,與天地相感,能向日借火,反手之間,即可焚毀一座島礁。而更令青鸞國人信服這些人是火鳳族人的,則是海神若座下名為千秋和萬歲的神鳥羽人。據親眼見過此神鳥的人說,這兩個羽人人麵鳳身,通體火色,能上天入海,口中噴火,瞬間可以吞沒一座城牆。青鸞族人知道,這是火鳳族的神鳥,不死不滅,已有數千年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