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我們先介紹一下,我們的主角名字叫張偉,一個在中國很普通的名字,據說這是在中國重名最多的名字,在全國有三十萬人叫張偉,但是我們的主角卻一直在努力成為最不普通的那一個。
張偉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之家,但是也是衣食無憂。作為計劃生育政策之下的第一批獨生子女,張偉從小就是家裏的寶貝,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但是張偉卻沒有成為一個紈絝子弟,反而是成為了學校裏麵一個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是眾多家長眼中的那種別人家的孩子。
從家庭出身上來說,張偉和電影就是兩條平行線,完全的絕緣體。他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親母親,七大姑八大姨幾乎所有親戚都是吉林高官春市一家全國最大的汽車廠的職工。
可是不知為何,張偉卻對汽車和如何製造汽車毫無感覺,反而是他從小就對電視、電影興趣極大,在還牙牙學語的時代,隻要是電視一開,畫麵一動,小小張的眼珠就被那神秘的會說話的箱子定住了,也不哭了,也不鬧了。
再大一點,小張更是整個人都陷了進去,對於電視的掌控權,全家人都搶不過他,而且他愛看的還不是小孩子都喜歡的幼稚的動畫片,《黑貓警長》、《阿凡提》、《聖鬥士星矢》等等完全無感。而是緊盯著當時在電視上也是偶爾才播出的電視劇,電影,不僅看而且還模仿學習,充滿了表演欲,如果拿到現在來說,讓小張去參加星光大道,一準年少成名。而且對於劇中的一些瑕疵,bug,一眼就能看出來,用張導後來評價自己的時候說的話來描述,他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
家裏麵唯一和電影扯上點關係的一台鳳凰205相機也成為了他最喜歡的玩具。張偉讓爸爸幫他在郵局定了好幾份攝影和電影方麵的雜誌,張偉不斷翻著雜誌自己摸索,從最開始的胡亂拍攝,到後來熟練的運用光影,設計構圖,再發展到後來,甚至可以靈活地拆解相機的主要部件,自己來維護修理相機了。張偉在不斷的學習中體會到了自己獨有的樂趣。
張偉還將自己的得意作品拿去參加一些業餘的影展,並且有好幾次在報刊雜誌上發表過自己的作品。這也讓他成為了老師家長交口稱讚的榜樣,成了同齡人中的孩子王。
再大一點,到了中學時代,張偉的視野已經不再局限於家裏,不再局限於電視,相機那方寸之地了。走出家門,外麵海闊天空。
當時風靡90年代,如雨後春筍版生起的“三廳一室”中的錄像廳成為了張導心目中的聖地。
九零年代初期,港台影片大量湧入大陸,仿佛如一夜之間,錄像廳遍布街頭巷尾,尤其是在學校附近。而且票價也不高,高的一兩塊錢,少的也就幾毛錢。雖然並不是大富之家,但是作為獨生子女的張導從小並不缺少零花錢,於是曠課看錄像成了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