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禍不單行(1 / 2)

“主公,隻怕這還不會是最嚴重的事情!”一直在旁邊沉默不語的郭嘉突然說道。

“還有什麼更壞的消息?”劉威苦笑了一下,無奈的說道。

“主公,自古以來,大旱之年,往往會發生蝗災。例如前幾年,豫州便爆發了嚴重的蝗災。今年旱災如此的嚴重,而且是全國範圍的,曆史罕見,爆發蝗災的概率非常的大。依照今年的情況來看,青州,徐州,豫州,兗州,冀州,都有可能會爆發蝗災!一旦爆發蝗災,必定赤地千裏,遭遇蝗災的地區肯定會絕收的,主公還要早做準備!”郭嘉擔憂的說道。

郭嘉的令劉威打了一個激靈,劉威突然記起了一件大事。三國演義和三國誌上都曾經記載,今年大漢全國大旱,而且徐州,豫州,青州,兗州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全國民不聊生,流民遍地。也就是在今年冬天,青州的農民造反,而曹操則設計招降了這支部隊,選其精銳,組成青州軍,逐漸的發展壯大了起來。曆史上沒有記載冀州發生蝗災,但是萬一曆史改變了呢?自己也不能不妨啊!

“主公也不必太過擔心,奉孝也隻是預測。”荀彧見到劉威呆呆的不說話,趕緊勸說道。

“呼,”劉威長長的出了口氣,沉聲問道:“文若,如果冀州爆發了蝗災,糧食絕收,會餓死多少人?”

“主公,廣平去年取得了大豐收,我們積攢了六十萬石的糧食,加上繳獲的袁紹糧餉,現在有存糧一百多萬石,而且我們還可以從冀州的富戶中收購一些糧食,即使冀州爆發蝗災,我也敢保證,大部分百姓能夠安穩的度過這個災年。”荀彧自信的答道。

“哦?隻是你是指的我們現在控製的幾府的人口呢?還是按照冀州全部人口計算的!”劉威擔心荀彧隻計算現在控製下的人口,所以詢問道。

“主公即將升任冀州牧,安平國等四府是冀州之地,我自然算上了,而渤海現在在公孫瓚的處理下,加上今年渤海的旱災又最為嚴重,所以我沒有將其算入內。”荀彧麵色平靜的說道。

“如果加上渤海的幾十萬人口呢?能不能也能讓他們安穩的渡過這個災年呢?”劉威質疑道。

“主公,以彧之見,不管今年暴發不暴發蝗災,都不適合對外用兵,有幾個原因。其一,軍隊出征,需要耗費巨額糧餉,其二,擊敗公孫瓚,拿下了渤海,我們等於是增加了幾十萬的災民,需要背上沉重的負擔,其三,公孫瓚此人,好斷而無謀,早晚必被主公所敗,不足為慮,其四,今年天下大旱,幽州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隻要再拖一年,公孫瓚必定缺糧,到時候攻之必破,所以我認為根本用不著今年和公孫瓚硬拚。”荀彧精確的分析道。

“文若分析的固然在理,但是你也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人心。”劉威緩緩的說道:“越是災年,才越要進攻。對於有錢人,你給他一石糧食,他感覺不到什麼!但是對於貧困的農民來說,你給他一石糧食,他會永遠記住你的大恩,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得民心者得天下,災年,正是獲得民心的最好時機。冀州有這麼多的世家大族,哪個家裏不是積攢了大量的糧食,我們可以買,可以借,隻要我們大家努力,一定能安然的渡過這個災年。”

“主公說得不錯,但是凡事也要量力而為,否則,隻怕是弄巧成拙。我們現在必須要做最壞的打算,一旦幾州同時發生蝗災,必定流民遍地。流民會紛紛的向冀州湧來,而且數目會極其巨大,那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主公想要得到民心,就得需要大量的糧食。饑民們不會記得主公的功德,不會記得主公的仁德,他們也不會理會主公的難處,他們隻知道要糧食,沒有糧食,他們會搶,會偷,那個時候,主公又怎麼辦呢?隻怕是主公不但得不到好名聲,還會落下個罵名。”郭嘉臉色鄭重的說道。

“主公,奉孝說得不錯,剛才一著急,居然把流民這麼大的事情給忘記了,主公,今年的旱災已成定局,即使沒有蝗災,流民的數量也會非常的多,冀州的富庶天下盡知,到時候流民會紛紛的奔向冀州,我們也要多做準備!”荀彧也是一臉的苦楚。

“流民,誰說冀州要接受流民了,幾年我們冀州都自身難保,還有功夫理會其他的人的死活嗎?”劉威一臉無奈的說道,頓了一下,感慨道:“流民,何為流民呢?老百姓在家裏活不下去了,就開始流浪,哪裏有糧食他們就到哪裏去,哪裏能活命,他們就到哪裏去!沿路乞討為生,乞討不到,就開始偷,偷不到,就開始聯合其他流民搶,於是,一群流民就逐漸的變成了一群流寇。走到哪裏,破壞到哪裏,被他們破壞的地方,會產生新的流民,周而複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樣的情況,我們能接收嗎?不能,我告訴你們,流民是個無底洞,你接收了一個,就得接收第二個,第三個,到時候,想拒絕都難了,所以,在流民的問題上,必須下達死命令,任何流民不得進入冀州,否則,就地格殺!”劉威厲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