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堅持隻是為了有一天能笑著說,謝謝我,不曾放棄我
1
自從3月決定沉下心來認真寫文章以後,就切斷了很多不必要的社交。
又是一個周末,一個朋友H打電話給我,說:“Summer,明天有空嗎?一起逛街看電影吧。”
我說:“不了,我周末要宅在家裏寫點東西。”
緊接著,H冒出來一連串的問題:“寫什麼東西啊?小說嗎?發在哪裏的?你轉行了,還是公司又加班?”
我說:“沒有啊,就是隨便寫點文章,業餘愛好而已,一般都是發布在微博、豆瓣和簡書這種社交平台和一些雜七雜八的網站上。”
我沒有說出口的是,我把休閑娛樂的時間都放在寫東西上,是因為我有一個當作家、出書的夢想。而這個夢想,也是唯一一個我從小到大都沒有變過的夢想,不像是警察、律師和攝影師這些,都隻是心血來潮了一陣子。隻是長大了以後,越來越少跟別人提及這個夢想,因為覺得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懂,不想每一次都要解釋半天,於是,小心翼翼地藏在心裏。
聽我這麼一說,H的興趣點迅速地轉移了,改問:“那你有稿費拿嗎?錢多嗎?”
一種無形的壓力、隔閡極速蔓延開來,將我們切割成兩個對立的世界。
“稿費的話,真的很少,根本不值得一提。還好我不靠這個吃飯,不然,早餓死了。”
電話那頭的H好像要跳起來了,說:“那你還寫什麼!出來嗨!又沒多少錢拿,還那麼辛苦,在電腦前坐一天腰酸背痛的,何必呢。”
我說:“可是我喜歡寫啊,寫東西的時候很開心。不如,你找別人一起玩?我最近是沒什麼心思出去了。”
她堅持,我固執,又聊了幾圈,那天我還是沒出去。不僅是那個周末,之後的幾個月裏,我在以往經常出沒的社交圈子裏都一直處於“消失”的狀態。
我想你一定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當你下定決心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得不到身邊人的理解和支持,迎來的反而是懷疑和不解。如果這個不解的人,隻是你生命裏一個無關痛癢的路人甲倒還好,但如果是你極為在乎的人,必然會感到孤獨和難受。可以嚐試著溝通,讓對方了解你的想法,但如果溝通了也達不到效果,那就一笑而過好了。
畢竟,夢想這種事情,如人飲水,想要另一個人完全理解,很難。
2
6月,大學校友聚會,我們約在了楊浦區大學路上一家環境清幽的咖啡廳。
大家七嘴八舌地聊著上海校友會以後的規劃和今年的年會安排,一個學妹忽然插了一句:“林夏薩摩是你的筆名吧?我在《人民日報》上好幾次看到你的文章了。這是你的副業嗎?稿費多嗎?”
前後間隔三個月,這是第N次,別人問我關於稿費的問題。
坦白說,每次聽到“稿費”兩個字,被別人問到稿費能拿多少的時候,我的心底都不由得生出一陣陣涼意。這個問題,對別人來說可能隻是隨口的一問,是一種好奇的探究,但對我而言,卻關乎尊嚴。我寫文章是興趣使然,是因為有一個當作家的夢想,這一切原本與金錢無關。
可奇怪的是,在現在這個社會,如果你長年累月地做一件事情,在經濟上卻沒有明顯的產出或回報,多半會被別人當作傻瓜。因為在大多數“正常人”的世界觀裏,隻有傻子才會一直做徒勞無功的事情。
我假裝很淡定地回答:“稿費,有的有,有的沒有。還好,我也不指望這個養活自己,純粹是個人興趣。”
她說:“我看你平時工作也挺忙的,還有時間寫文章啊?”
我說:“白天上班,晚上寫啊。周末休息的話,就有兩天的時間可以用來寫東西,一天構思主題和框架結構,一天動筆。”
她有點意外,說:“這麼勤快啊,不累嗎?”
我說:“不累啊。如果白天上班太累了,晚上到家就先休息會兒,聽聽音樂,換換腦子再寫。”
“那你寫作的目的是什麼,為了出書嗎?將來能出書嗎?”
“能出的話,當然要出了。每一個寫東西的人,都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自己的文字。”
為了避免話題集中在我身上,我將話題繞了回去。
其實,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怎麼會累呢!如果一件事情,你聲稱喜歡,也以為自己喜歡,但在做的過程中卻感到疲倦、厭煩,那我想,這可能並不是你真正喜歡的事情。你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能讓自己始終保持熱情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