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1 / 3)

第一部分

政協委員風采

母 愛

——記後旗政協委員李敏哲

2005年暑假時,工作在科左後旗第二人民醫院(金寶屯鎮)的醫生李敏哲坐診時遇到一個發高燒的女孩。高燒必須打針用藥,可孩子身上沒有錢,身邊也沒有人監護。問清情況後,李敏哲用自己的錢給孩子及時打針用藥,並把孩子領回家中。

原來,從小失去母愛和家庭溫暖的女孩(出於對女孩家庭情況的考慮,本文將略去女孩的真實姓名)已上初三,學習成績非常好,因家裏無錢供她上學,決定要棄學外出打工。貧困和無助讓孩子上火病倒了。李敏哲和丈夫有兩個孩子,都在上學,生活並不寬裕,但看到這個與自己大兒子同齡、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因生活所迫要輟學遠走他鄉打工,她覺得十分可惜。一副古道熱腸的她沒有同丈夫商量,就決定自己資助這個孩子,讓她繼續完成學業。那年,她是醫院裏拿獎金最多的醫生,她把獎金給了孩子,鼓勵她繼續讀書,不要去打工。

有了李姨的資助,女孩重新振作起來。這年9月,女孩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被通遼市鐵路中學錄取。同時,敏哲的大兒子也考取了通遼一中。從這時起,敏哲夫婦擔起了供三個孩子上學的經濟擔子。

2006年,敏哲一家正式開始資助女孩的全部學習和生活費用。自從供兩個在外地念書高中生,本不寬裕的生活時常讓敏哲捉襟見肘,但她不灰心,愛心讓她心底坦蕩,她一心想用辛勤的汗水和滿腔熱情去幫助這位不幸的女孩。李敏哲每兩個月去通遼一次,為兩個孩子送上同樣數量的錢、衣物和好吃的。每次去通遼她都約出兩個孩子,讓他們自己點喜歡的飯菜,為他們改善夥食。知道女孩愛吃小河魚,敏哲總是在豐盛的飯桌上再加上一道小河魚。濃濃的母愛讓女孩享受到了家的溫暖,有了母愛的嗬護,她的學習成績一直穩中有升,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每逢年節,敏哲都給三個孩子同樣的壓歲錢。“五一”“十一”、春節和寒暑假女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敏哲家度過的,孩子已把這裏當成了自己的家。

為了讓女孩健康成長,敏哲與孩子的班主任韓老師建立了聯係,經常見麵或通話,及時掌握女孩的學習和成長情況。因為曾經缺少母愛和家庭的溫暖,女孩一度性格內向,不願交往。敏哲引導孩子,要學會寬容,學會愛人,學會感恩,要有誌氣和理想,將來好好回報社會。女孩非常懂事,真誠地對敏哲說:“姨,從認識你後我覺得天高了,心亮了,生活有希望了。”李敏哲把女孩的話當成了最好回報,幸福感溢滿了她的心田。

由於有敏哲的關愛,幾年來,女孩健康成長,成績一直名列學校和班級的前茅。一次,女孩對前來為她送吃送穿的李敏哲說:“李姨,我現在還沒有資格,等我考上重點大學時,我叫你媽媽!”一番話讓李敏哲所有的勞累和辛苦都化作了欣慰的熱淚……

每學期開學李敏哲都要拿出雙份學費,她盡量壓縮給兒子補習和補充營養的費用,把錢省下來資助女孩。2007年寒假兩個孩子的補課費就是4000元。

看到李敏哲義無反顧地熱心資助女孩,身為公安幹警的丈夫小蔡知道後非常支持妻子的善舉。他還背著小女兒給女孩買了一部手機(因為小女兒多次朝他要手機),讓女孩有更多的時間與他們溝通。

2008年2月27日,女孩給敏哲打來電話:“姨,我們學校要報考費300塊,資料費200塊,住宿費200塊,報刊費37塊。”女孩像對自己媽媽一樣坦然而幸福地盤點著自己所需的費用,這真是一個不幸而又幸運的女孩。

女孩麵臨高考,敏哲格外關注她的飲食起居和學習成績,與女孩班主任韓老師時常通電話。韓老師受到感動,也對女孩給予了一份特殊的關懷。她安慰敏哲說:“放心吧,孩子心態很好,重點大學一點兒問題也沒有,就看她能考上哪所重點了……”

幾年來,敏哲省吃儉用,含辛茹苦,把仁厚無私的母愛獻給了與她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孩子。同時負擔三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費用,讓她生活得很辛勞,很清苦。為孩子們拿錢時她特別慷慨,毫不猶豫;但當給自己買一件必需的衣服時,用她自己的話說得一咬牙、一跺腳才行。

幾年來,一樁心事也一直埋藏在敏哲的心底,連自己的丈夫也不曾告訴。資助孩子後,她對自己已80多歲、和有殘疾的三哥住在一起的老母親資助得少了。親人的不解和不時的埋怨,讓她覺得一直很愧疚。2008年春節,她推掉了應酬,專心陪在老媽媽身邊盡孝,來彌補自己的愧疚!

作為母親,養育自己的孩子天經地義。而養育一個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需要一種境界!

敏哲是一位普通的醫生,一位普通的母親,一位平常的女人;但幾年來一直善良助人,扶危救困的義舉,讓她變得不普通,不平常,不一般。與此同時她也是一位認真履職的政協委員。如果我們身邊多一些這樣的“普通人”,生活該有多麼和諧而美好啊!

附:2008年女孩考上了重點大學,畢業後又考取了研究生。如今女孩和李敏哲一家已成為互不可分的親人。

第一稿:2008年

後 附:2013年

寫此文時,一年一度的“三八”節將至。文中主人公的事跡,讓我們見識了母愛的偉大和神聖,在此也一並提前祝所有的母親節日快樂。

有這樣一位政協委員

——記好力寶村支書房殿武

在全國69萬名村官中,政協科左後旗八屆委員房殿武隻是浪花中的一朵,可在父老鄉親心中,他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好書記。

46歲的房殿武,土生土長於科左後旗甘旗卡鎮好力寶村,高中畢業後他回村當過民辦教師,村文書。父老鄉親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日子,他也曾習以為常,有時他為鄉親們在致富路上緩慢的步履感到迷惑、無奈。當上村支書後,這種迷惑與無奈變成了一種思考,一種沉甸甸的責任。

2004年,房殿武當選為好力寶村黨支部書記,在當上支書的同時,他也接過了村裏在學校教育達標和農田基本建設時欠下的50萬元債務。

他在想:當村支部書記應該領群眾幹點什麼?好力寶村共317戶,1491人,總土地麵積48000畝,耕地麵積10220畝,人均收入一直偏低。國家已經連續減免了農牧民的所有負擔,可村民們的日子仍沒有起色。村民張貴聯產承包前家裏有100隻羊,這些年日子越過越窮,現在還住著三間泥抹危房。為什麼?是他還沒有學會打點好自己的日子。好力寶村地處國道304線和後旗旗路甘金南線交彙處,毗鄰遼寧,交通方便,與外界交流非常容易,但這裏的群眾封閉自守,隻盯著眼下的幾畝地自給自足,從不看看外麵發生了什麼變化。“我這個當支書的,首選是要給他們換腦子,教會他們過日子,帶他們過上好日子!”經過深思熟慮,房殿武給自己暗暗立下了這樣一個“軍令狀”。

農村實行土地聯產承包和草牧場“雙權一製”後,農牧民開始各自為政過自己的日子,村級的行政命令弱化無幾,房殿武卻想:把黨中央對農牧民的關懷送到百姓心中、腦中,村黨支部書記可是最後一棒的傳遞者!這個人必須紮紮實實地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說到做到。在村支部會、村兩委班子會、村民代表會和村民大會上,房殿武給全村村民算了一筆賬:全村人均土地6.8畝,不多,也不算少。除了2000畝水稻夠我們自己吃大米外,有8000畝玉米地,每年產玉米120萬斤,產秸稈3200萬斤。這可是一筆豐厚的糧食和飼料資源,我們要合理的充分利用。所以,我們要搞養殖!我們村48000畝土地,除耕地外多是荒坨;草場也在退化,我們周圍的環境也不美,所以我們要保護好生態搞“舍飼禁牧”。小打小鬧的小農經濟和分散的養殖賺不到大錢,打不進市場,所以我們要搞規模養殖。房殿武這一算,算得大家頭清眼亮,一石激起沉在大家心底多年渴望致富的浪花。一個發展全村經濟“因地製宜,以農養牧,以牧促農,農牧結合”的農區畜牧業發展路子明晰了。

房殿武趁熱打鐵,他通過旗裏農牧業局和旗科技局協調聘請內蒙古畜牧學院教授、通遼市畜牧學院教授、旗高級畜牧師和旗高級農業師為群眾講授畜牧養殖和農業技術。針對個別群眾對舍飼禁牧的抵觸情緒請組織部門和相關法律部門的同誌耐心講解各項政策。在“牛圈起來怎麼辦”的大討論中,大家暢所欲言,村兩委班子根據大家的意見,結合本村實際,及時出台措施:種植優良牧草和糧飼兼用玉米,通過種植結構的調整,再利用好豐富的秸稈,大搞規模舍飼育肥牛,成立好力寶村養牛協會。

房殿武當村文書時曾大膽購進8頭優良品種西門塔爾牛進行科學飼養,他從市場購買養牛專用的飼料拌玉米等營養豐富的雜糧,牛食用後快速增肥,出欄率高,效益可觀。當支書後,他現身說法,提倡大家育肥牛。2005年,好力寶村正式成立了養牛協會,房殿武當了養牛協會會長。支書和會長的雙重身份,讓房殿武更忙了。他幫助村民跑貸款,深入農戶技術指導,幫助村民蓋牛舍,全村共育肥牛2500頭,育肥牛戶發展到75戶,當年利潤達125萬元。

看著鄉親們的腰包裏有了錢,房殿武特別有幸福感。2006年,根據市場形勢需求,好力寶村以支部加協會的形式正式注冊了養牛協會。房殿武找農牧業局協調了項目資金60萬元,解決了全村80%養牛戶的青貯窖池。接著他又開始起早貪黑跑呼市,去通遼,蹲甘鎮,為養牛戶協調貸款120萬元,僅自己墊付的差旅費用就近2萬元。

嚐到育肥牛甜頭的村民養牛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為了使全村養牛業做大做強,從2006年到2007年,房殿武通過農牧業局旗聯社協調養殖專項貸款,又解決了全村50個養牛大戶資金周轉的難題。2008年,這50個養牛大戶的年出欄最少的也不下於50頭。其中孫誌波、董敬鍾、張連武等幾位養牛大戶由原來年出欄60頭,已發展到年出欄100頭。

如今,好力寶村養牛協會的會員們真是“牛”了。他們有優質牧草和糧飼兼用的豐富飼料基地,有購牛、售牛的中介人,有自己的運輸車隊,有牢牢把握在手的養牛技術,他們的牛遠銷沈陽、丹東、北京等地,近銷科牛、三維等企業。

2008年,房殿武又開始跑網通為村裏裝寬帶,養牛協會要建立信息網站。為了擴繁基礎母牛,村兩委班子倡導10個黨員戶搞母牛試養,做大協會的牛源基地。如今,好力寶村育肥牛戶已發展到223戶,飼養量已超過一萬頭,年出欄8000頭,僅養牛一項純收入560萬元,人均增收3000元。

作為支書的房殿武牽掛著每戶鄉親。張憲雙開始因沒有啟動資金,不懂技術對養牛沒有信心,房殿武拿出資金支援他,給他作示範,如今張憲雙蓋上了標準牛舍,養了15頭牛。房殿武還和村裏兩家困難戶結成扶幫對子,自己做擔保為他們貸款3000元,解決了他們養牛的燃眉之急。如今,這幾家貧困戶年收入都達2萬元,他們感慨地說:房書記領我們打了一個經濟翻身仗!

房殿武終日為全村百姓忙碌著,贏得了大家的信賴和尊敬。僅僅幾年時間,好力寶村的養牛業像滾雪球一樣壯大起來。富裕起來的村民們真誠地說:“房書記,當初你為我們跑資金墊付的錢,我們都還你吧!”房殿武說:“先擴大再生產是當務之急,把錢用在刀刃上吧!”

2008年,好力寶村的兩個村辦砂礦已有一個正式投產,房殿武又開始了新的奔波!

2008年4月

清流如許自心田

——記通遼市政協委員王誌軍

在中國曆史上有一個造福中國百姓千年的偉大水利工程,著名作家餘秋雨這樣寫道:“它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隻知道奉獻。一查履曆,長城還隻是它的後輩。它就是都江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由於工作機緣,我多次到過散都水庫,看到那發出轟轟濤聲的跌水壩,看到那一瀉浩瀚的水麵,看到那一渠渠汩汩清流歡歌著奔向周邊的片片秧田,我總不由得想起餘秋雨筆下的都江堰,想起默默工作在這裏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基層水利工作者,散都水管所所長王誌軍就是一位突出的代表。他們在我心中如同幾千年前那位忠於職守獻身水利事業的漢代水官李冰,而那清澈如鑒的水,正是他們生動靈性的精神所在,滋補、內斂、默默無聞!

散都水庫是我旗沙漠深處的一座水利樞紐,承擔著防汛、調洪、灌溉和水產養殖的各種功能。庫區水域麵積2500畝,庫容量360萬立方米,水深3—5米不等,最深處7米;現承擔著7000多畝水田的灌溉,是小型沙漠水庫灌溉麵積最大的水庫,有兩條季節性河流(馬蓮河、地河)流入其中。散都水庫現由旗水利局下設二級單位散都水管所管理,近年來,水管所職工在庫裏養殖鯉魚、草魚、鰱魚、鱅魚、河蟹、青魚、鯽魚等20多種,年產值30多萬元。成千上萬條帶著水汽活蹦亂跳的鮮魚在巨網中上下躍動的“冬漁”場麵頗為壯觀。水管所30多名職工安居樂業,駐守這方山水。由於庫區屬於地表水自流灌溉,水無任何汙染,稻區米質優良,散都大米已成為遠銷區內外的綠色食品,成為人民餐桌上的粒粒珍珠!庫區百姓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滋潤甜美,如今散都庫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然而誰會想到,幾年前散都水管所曾是一個舉債50多萬元,職工開不出工資,辦公場所都無著落的亂攤子。1997年散都水管所改為自籌自支單位。由於水資源短缺加之管理不善,節水不到位,冬天打魚把水耗掉,等到稻區群眾用水高峰期時庫裏幾乎枯水,而這時也正是養殖的需水期,一是不能滿足稻區群眾澆地所需,二是水管所自己的水產養殖也不能保障。周邊群眾怨聲載道不交水費,所裏職工苦不堪言,工資無著落,人心渙散。每到需水高峰期,職工與稻農為爭水大打出手,群毆傷人事件時有發生。2002年,為保障庫區百姓用上放心水,也為讓水管所33名職工能安身立命,旗水利局領導班子研究決定,讓當時任東五家子水管所所長的王誌軍“啃”這塊“硬骨頭”,由他出任散都水管所所長!王誌軍1989年畢業於內蒙古農業學校淡水養殖專業,畢業一年後被分到東五家子水管所。2001年,東五家子水管所已是一個水資源豐富,庫區水費收繳順暢,職工素質高,工作條件好的單位。更主要的是,王誌軍在這裏奮鬥了9年,為了工作險些把生命和健康丟在這裏,他真有點舍不得。但臨危受命,他一聲不響應令到位!

初來乍到,迎接王誌軍的是佇立在荒坨叢中幾間風雨飄搖的破敗平房和一個無院牆的長滿荒草的院落,還有幾天都看不到人影的辦公室!本來就沉默寡言的王誌軍更不說話了。

有打探的職工說:“幾天了也沒看到新所長的影子,人家不想來吧?”其實,王誌軍悄悄深入到稻區百姓的田間地頭,傾聽他們對水管所的意見和呼聲,開始了走訪調查。幾天後,王誌軍又組織所裏班子成員和黨員一同深入到稻區百姓家中,全所33名幹部職工家中,傾聽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在調查摸底充分掌握稻區群眾和全體職工所需的前提下,所班子及時出台全所工作要點:一是以服務庫區百姓為第一要務;二是科學規劃把水留住,把水用好;三是全體職工自立自強,利用水產養殖,自行解決安身立命這一課題。

當時庫區灌溉麵積僅4000多畝,遠遠滿足不了稻區群眾的用水。王誌軍與班子研究把4000畝灌溉麵積增至7000畝,經過幾年運作,節水初見成效,庫區灌溉麵積逐年增加。

幾年來,王誌軍帶領所班子成員和全體職工恪守“相互協調,涉農利農,服務於農”的原則,把大事做得明白;在周邊群眾灌溉高峰期與水管所水產養殖需水期產生衝突時,讓利於稻區群眾;水管所所有幹部職工要做到:庫區群眾用水隨叫隨到,隨要隨灌;把服務稻區具體的事件件做到位。每年王誌軍都帶領全體職工提前做好防汛排洪措施,人員到位,責任到人,幾年來從未出現過險情。王誌軍與所班子成員在調洪、灌溉和水產養殖等方麵科學設計,合理安排,統籌規劃,解決了百姓需水和養殖用水的供需矛盾。由於懂行又善管理,他帶領廣大職工利用庫區養殖提高職工生活水平,幾年來職工都能按時足額開工資,生活一年比一年有所改善。所裏不但還清了外債,目前固定資產已達120多萬元。庫區百姓心順氣和,不但積極交納水費,也把庫區當成自己的家園,同樣惜水護水。幾年來,群眾對水管所的滿意率達到90%以上,王誌軍真誠地對班子成員和廣大職工說:“庫區百姓的需求就是我們的使命,我們要做到優質服務。”如今水管所職工與當地群眾和睦相處。春天,走進百姓的田園村舍,院內杏花桃花盛開,方方水田秧禾茁壯,悠悠渠水天光雲影,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儼然世外桃源!

2005年國家投入780萬元加固了水庫大壩,增加了蓄洪量。2006年又全麵建設了節水灌溉工程,將原有的水渠換成水泥板渠道,既提高了水的流速,又防止了水的滲漏。2007年,散都禾豐米業青年企業家張海剛看好庫區水質,將散都大米通過深加工打響了綠色大米品牌,采用反租倒包的方式吸納稻農入股,讓近百戶稻農嚐到了依托龍頭企業的甜頭。王誌軍為周邊的百姓高興,也為青年企業家張海剛的勇氣和智慧叫好!經過他協調,在油價和水費都上漲的時候,(農民用機電井澆水田,一畝地95元)散都水管所給稻農的水澆地每畝僅收60元。幾年來,灌區百姓的稻穀生產每畝產量均達1200斤以上。如今散都的蟹田稻米已成百姓餐桌上的上等佳米!2005年、2006年、2007年,散都水管所在本係統同級同行業實際考核中一直名列前茅!這轉變的背後,傾注了王誌軍十幾年與妻女兩地分居的酸甜苦辣,正是由於他對事業的熱愛和一份無悔的堅守,散都水庫已變成科左後旗的小江南,稻菽千重,蛙聲一片,魚米飄香,溢滿王誌軍和他同事們投入全部熱情的這片土地,一泓庫水。但麵對妻子和女兒,王誌軍充滿了愧疚。小女兒王迪菲考上美術學院時的一段話,讓王誌軍心裏酸酸的。“老爸,我要去遠方讀書了,別擔心,沒有什麼不適應,您就放心工作吧!我已習慣從小和您長期分別。等您退休了,我在您身邊再撒嬌吧!隻是自己不要太累,要照顧好我媽媽!……”為了工作和事業,王誌軍犧牲了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愛……

幾年來,王誌軍被市政府評為“科技興水”先進工作者,散都水管所被市人大常委會評為環保世紀行先進集體,2008年散都水管所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五個好創建”活動群眾滿意基層站所。

王誌軍是政協科左後旗八屆委員、政協常委。多年來他一直履行政協委員的職責,積極建言獻策。2008年,他針對作為灌區補給的馬蓮河和流入水庫的地河在雨季和汛期河水流失嚴重,提出施工方案:在散都水庫上遊4000米處修一道長4000米暗管,把馬蓮河水引入地河(地河是直接流入水庫的河流)防止水的流失和滲漏;在地河上遊修建一座攔河壩,把水留住,需水時開閘放水,不用時關閉閘門,能將馬蓮河到紮蘭後流入康平臥龍湖的水留在科左後旗境內。屆時水庫灌溉麵積將達到2萬畝(水田)。水源充足了,庫容擴大了,夏季防汛防洪的壓力也將減輕。2009年9月,王誌軍被提拔為孟根大壩黨委副書記兼散都水管所所長。2011年4月,王誌軍被提拔為科左後旗水務局副局長兼散都水管所所長。2012年冬,已連續幾年來看散都水庫冬漁的周邊百姓,都起早趕來看起的那壯觀場麵。當一張巨網從冰眼中徐徐被拉出水麵時蒸騰的水汽中活蹦亂跳的魚兒搖頭甩尾,三天的工夫共打出15萬斤鮮魚。從2008年到2012年,散都水庫的水產養殖每年都創收100多萬元,這些資金都用於職工生活的改善和水管所的建設與發展。和王誌軍一樣,我們也期待著散都水管所有一個更好的前景,更好地造福灌區百姓!2013年王誌軍眾望所歸,成為一名光榮的通遼市政協委員。

潤 物 細 無 聲

——記政協委員白國忱

2008年8月2日,常勝鎮公河來村黨支部書記劉慶江、村動物防疫站站長郭永輝及村民代表來到旗政協,把一封由全村21個自然屯村民代表聯名的感謝信,遞給旗政協主席穀秀雲。信中感謝政協委員白國忱急父老鄉親之所急,主動與旗氣象局聯係人工降雨,使公河來6萬畝良田普降及時雨,驅走了旱魔,全村13000名群眾豐收有望。為了更詳盡了解事情的始末,筆者8月3日趕赴公河來村進行采訪。

原來,公河來地區沃土良田,自春播以來,風調雨順,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百姓喜形於色。但入伏之後,半個多月滴雨未降,赤日炎炎,正灌漿抽穗的莊稼焦渴難耐。眼看著一年的收成付之東流,百姓心急如焚。此情此景,公河來村村民、旗政協委員白國忱看在眼裏,急在心中。白國忱是村裏跑公河來至遼寧康平的客運司機,每天都目睹鄉親們辛辛苦苦侍弄的原本翠綠茁壯的花生秧開始變白,玉米打蔫,大豆葉打綹,特別是坐車的鄉親們因為久旱不雨收成難保的歎息和無奈,讓他心裏突發一個大膽設想:“人工降雨!我們為什麼不試一試?”這個念頭一閃,他就開始行動。7月21日,在開車去康平的路上他打電話給旗氣象局,詢問人工降雨情況,23號他又打電話谘詢近幾天天氣情況,得知未來幾天仍然幹旱高溫!27號,白國忱把電話打到了氣象局黨委書記齊革命那裏,向他報告了公河來地區嚴重的旱情,探討是否能人工降雨。齊書記得知白國忱是一名政協委員,想為群眾辦件好事,很感動。並告訴他:經過預測31號公河來地區確有雨雲層。如果自然降雨僅能降10毫米左右,而人工增雨能增加降水量20%以上。齊書記把正出差在外的劉敏慶局長的手機號告訴了白國忱,讓他把更詳盡的情況告訴劉局長。劉敏慶局長知道這一情況後立即表示:隻要氣候條件適宜,人工降雨,服務百姓,氣象局責無旁貸!劉局長把白國忱的電話號碼記下來,以便及時聯係。他表態,如果需要降雨,局裏工作人員自帶食物,分文不取,不給百姓添任何麻煩。

31日,根據天氣預測,公河來上空確有厚厚的積雨雲層。劉敏慶局長告訴白國忱:31日人工降雨肯定能成功!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振奮的消息。這個好消息不翼而飛,公河來村的百姓奔走相告。“咱二寶(白國忱)跟氣象局把人工降雨的事聯係成了,莊稼有救了!”“二寶真是小諸葛亮能掐會算,好樣的!”“二寶真不愧是政協委員,能幫咱辦大事辦實事!”

7月31日早6點,白國忱給劉局長打電話,詢問什麼時候降雨!劉局長告訴他,昨天晚上局裏連夜開會,經研究論證,作出了方案,決定31日下午在公河來選擇合適位置進行人工降雨!劉敏慶局長還有些擔心地說:“小白呀,公河來與遼寧省毗鄰,選不準位置把雨降到遼寧境內,怕我們的百姓不受益。所以,希望有一個熟悉公河來地形的人做向導”。“劉局長,這沒問題,包在我身上!相應的費用,我願意全部承擔!”

按慣例,每天早上8點正是白國忱出車拉客人去遼寧康平的時段,當他得知氣象局下午要在2點至3點實施人工降雨時,怕誤事,沒有出車。他去找村支書劉慶江,“劉書記,有個好事告訴你,咱這不大旱了嗎,氣象局今天要來進行人工降雨!”本來為久旱無雨發愁的劉支書眼睛一亮,“二寶,有這好事!”白國忱把聯係氣象局人工降雨的過程一一細說了一遍,劉支書非常感動。“我今天不出差了,咱們好好準備!”村防疫站長郭永輝也趕來表示:“白師傅,我也參加這件有利百姓的大好事兒,如果需要費用,我們站裏出!”這樣,三人一拍即合,決定去散都馬蓮河西大橋迎接氣象局的同誌們,並安排好了中午飯。

接來氣象局的同誌,村支書帶領工作人員選好了一個山坡地,決定在那裏實施人工降雨。老百姓聽說要人工降雨了,騎著摩托車,開著小四輪,幾十號人來觀看!7月31日下午2點,旗氣象局工作人員一切準備就緒後開始人工降雨。隆隆炮聲過後,從下午2點公河來上空開始降雨。

“下雨啦”!小孩子們光著頭在雨中奔跑著歡叫著。

目睹人工降雨整個經過的村民們在雨中激動地說:“二寶好、共產黨好、氣象局好哇!”

潤物無聲的及時雨從31日下午一直下到半夜。

8月1日早,孩子們觸景生情,背著“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鄉親們也紛紛給白國忱打電話:“二寶,人工降雨向你要錢了嗎?要多少咱都認可,這可把咱莊稼救了!”二寶啊,這個政協委員你可沒白當,能替咱百姓辦大事!”

村裏軍人代表高名揚是全旗知名的文化人。他非常了解白國忱十幾年來為父老鄉親默默做好事的經曆。聽到群眾紛紛誇讚白國忱,他很激動:“二寶十幾年來做了太多的好人好事。這些年他跑車扶老攜幼,幫困救貧都悄悄過去了,這一回天地良心都在,我們要為二寶請功。”於是,才有開頭送感謝信的那一幕!

說起白國忱為公河來百姓辦好事、行善事,村支書最知情:“二寶作為政協委員積極反映百姓心聲,我們佩服他!十幾年來,他們夫婦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勤勞致富,有些積蓄。給村裏修路他捐款最多!為汶川地震捐款他最積極!跑車時他照顧老幼和貧困鄉親,僅免費坐車人家二寶十幾年來得搭上幾千塊。左鄰右舍種地缺肥少籽找二寶都好使!這次人工降雨成功,沒有二寶,想都不敢想!公河來13000名父老鄉親真的感謝二寶!”

白國忱為民做好事,郭站長也深有感觸,他想起了2008年6月一天深夜發生的事。那天夜晚10點多鍾,有一位產婦臨產,村上其他司機都不去,因為他們不願開夜車。小白知道後,主動連夜開車把產婦送往康平縣醫院,幫助產婦家屬找到住院處,醫生說再晚來半個小時,產婦母子的安全就沒保障了!事後,小白分文不要!

高名揚感動地回憶起白國忱十幾年來一直幫扶村裏殘疾人張國臣的往事:張國臣患有嚴重的類風濕,不能走路。他開了一個小商店,每次去康平進貨,都是白國忱把他抱到車上,幫他買東西,回來再把他安全送到家,抱下車來!在這樣的關愛中,張國臣已娶妻生子,蓋起了五間大瓦房,張國臣逢人就誇:二寶可是我們家的大恩人!

公河來村的老百姓去康平縣買東西辦事,哪怕擠點兒也要坐白國忱的車。他們看中的是白國忱的善良和仗義。村民老李頭去康平縣醫院看病,剛上車時人多,沒零錢,二寶說回來再算吧!一看病老爺子花了兩百多元,心疼了!回來買票時說錢不夠了,二寶會心地一笑,告訴老頭兒說:“大爺,算了吧,不要錢了!”村民坐二寶的車除了他熱心和一副菩薩心腸外,還因為他見識廣,有自己的觀點,跟他嘮嗑長見識!

劉百成是村裏種糧大戶,談起這次人工降雨他最感動:“入伏半個月不下雨,我的苞米正灌漿,花生、大豆正結角。這場雨讓我400畝地增收3萬多元,二寶是我的財神爺呀!”

白國忱原本就極有人緣,公河來老百姓喊他“二寶,謝謝啊!二寶你真能耐!”這些話都發自內心。

一場及時雨驅走了旱魔!

一場及時雨,喚醒了公河來村百姓科技致富的欲望!

一場及時雨,讓我們發現了一位平常生活中做出不平凡舉動的平民英雄,一位當之無愧的政協委員!

吳軍是個很平常的人,1993年畢業於哲裏木盟技工學校農機修理專業;1996年參加後旗農電局電力綜合知識培訓後在旗鑄造廠擔任鉗工、技術員,1999年成為後旗電業安裝公司工人;2000年在後旗光明電力工程有限公司任安全員,後提為班長;2007年至2010年任科左後旗農電局安監部主任;2010年12月至今任後旗農電局海魯吐供電所所長,是政協科左後旗八、九屆委員。

吳軍更是塊好鋼。十幾年在一線工作的錘煉,讓他在思想上逐漸成熟,技術上不斷提高,覺悟上不斷升華。自立、自強、超越自我的拚搏精神,成就了他的金牌夢。

2006年,科左後旗農電局農網改造任務繁重,新建66千伏甘查線耐張杆設計為鐵塔,在基礎施工過程中,首先要精確測量基礎分坑數據才能施工。在技術、人員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吳軍勇接了“軍令狀”,一邊幹一邊學,在現場虛心請教,遇難題谘詢專家。他把自己在東北電網公司進修時學到的“電力生產風險辨識與預控”知識運用於具體施工中,很快掌握了鐵塔基礎分坑測量的精確技術,確保了整條線路基礎測量精度,工程順利竣工並通過上級驗收。

由於技術過硬,吳軍的工作得到了公司上下的認可。從2005年到2007年,公司領導讓他擔任施工班組組長。上任後,吳軍帶領班組人員先後承擔了30多個農網低壓台區改造工程,40多千米的10伏配電線路改造工程,66千伏吉金線新建改造工程。主持或參與的各項工程全部一次通過竣工驗收,為單位創收80餘萬元的同時吳軍帶出了一支肯吃苦、業務精、能打硬仗的隊伍。

2009年4月,為解決農網改造施工中人工挖坑麵積大,工作效率低,並容易造成坍塌等安全問題,吳軍憑多年一線施工經驗,經過反複醞釀,論證,與工友合作研製了利用904拖拉機加裝電力施工用的電柱埋設鑽孔機施工。投入使用後效率高,成本低,安全生產的同時節約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實現了一機多能,一台拖拉機可實現電力施工的拖杆、鑽孔、放線、緊線等多項工作,此項發明已獲2009年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國家專利。

夢想是一個人飛翔的翅膀,吳軍一直是事業的追夢人。全國電力農網改造工程全麵鋪開後,工期緊張,工程量巨大。如果采用傳統的人工組立8米電杆,每立一杆需要10人以上,工作效率低,存在安全風險。吳軍帶領工友們又發明了一種在拖拉機前安一套可快速方便組立8米電杆的特殊裝置,取代人工立杆,不到10分鍾就可完成一基8米電杆的組立,該項目也已獲得國家專利。

學無止境,2010年6月,吳軍報名參加了全國注冊安全工程師的考試。2010年12月,吳軍被提拔為後旗農電局海魯吐供電所所長。

吳軍在評價自己時說:我是一個普通人,但我有夢想,我一直在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中找到一種動力!吳軍的動力是什麼?是對自己工作的那份熱愛,是對事業的一種奉獻精神!

看看吳軍走過的路,就足以證明: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都離不開平凡者默默無聞的付出和不懈努力!

2004年吳軍被旗農電局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局級愛崗敬業先進典型。2005年被評為局級勞動模範,同年被通遼市總工會、通遼市科學技術局、通遼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聯合授予全市“職工技術創新能手”稱號。2006年至2007年,吳軍先後兩次被評為局級先進工作者。2009年獲全局安全生產特殊貢獻獎,同年獲旗委、旗政府授予的全旗2009年度安全生產先進個人,被通遼市農電局黨組評為優秀黨員,被內蒙古東部電力有限公司授予2009年農電安全生產先進個人。2010年被科左後旗農電局黨委評為年度優秀共產黨員。同年增補為政協科左後旗八屆委員會委員,獲通遼電業局科技進步三等獎。2009年和2012年12月12日吳軍的低壓電柱立埋機、電柱埋設鑽孔機,先後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2013年3月獲通遼市電力係統職工技術創新優秀成果獎,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金牌工人”稱號。2013年5月,被通遼市市委、市政府評為“五一勞動模範”。

歲月無悔,歲月如歌,吳軍這個“金牌工人”的含金量就是高,他是我們政協委員的驕傲。

寫於2013年12月

吳軍的金牌路

——記旗政協委員吳軍

奉獻是快樂的

——記政協委員長命

了解長命的同事們都說長命是一個敬業奉獻的好帶頭人。長命是政協科左後旗八屆委員會委員,旗醫保局局長。在他的帶領下,從2003年到2008年,全旗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由6835增加人到33160人,征繳資金由當初的295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840萬元;醫保局由當時借用的家徒四壁兩間活動室辦公到現在的寬敞明亮的辦公樓;醫保工作由讓人觀望到得到全社會認可,廣大參保人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長命和他的同事們走過了怎樣一條風雨路,付出了多少汗水和艱辛、熬過多少不眠之夜,他們自己也無法說清楚。但把每年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資金管理支配得明明白白,公開公正透明,讓長命和他的同事們感到欣慰的同時,也覺得肩頭的擔子沉甸甸的。

任何充滿希望和生機的事業都需要一種與時俱進、求索創新的精神。五年來全旗醫保工作年年上新台階,真的得益於長命和他的同事們在工作中探索出的科學管理機製,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勵精圖治的工作態度和精誠團結的協作精神。

長命在工作中善於發揚民主,親臨一線調研,傾聽參保人的意見和建議,喜歡群策群力。他在工作中特別強調:把黨的政策執行好,落實好,需要創造性的工作精神,保護好每個參保人員的切身利益是我們工作中必須遵守原則,我們要一絲不苟地抓實抓好!遇事時他總是要先通過職工大會,班子會,征求參保代表意見後才做出可行方案,並完善督查機製。幾年來,醫保局組織人員舉辦各單位醫療保險經辦人員業務培訓班;定期不定期對定點醫院和定點零售藥店進行監督檢查;設立投訴箱,舉報電話,建立舉報製度;發放參保職工滿意度調查問卷等一係列措施,建立完善暢通的信息反饋渠道,對定點醫院、零售藥店進行社會監督。從醫療服務,售藥服務,考核辦法,規範工作流程,簡化就醫的購藥手續等,把責任具體落實到人。目前,全旗80家定點醫院和藥店,對參保人進行賬戶升級為IC卡管理,極大地方便了參保職工。

長命是一名積極參政議政的政協委員。為提高醫療保障,他將“統籌比例偏低,蘇木鎮財政開支人員應參加大額醫療保險”以提案的形式,提交到人大、政協兩會討論,使提案變成了旗委政府的決策方案,促成全旗醫療保險統籌比例分別提高一個百分點,蘇木鎮職工全部參加大額醫療保險決議的出台。廣大參保職工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了全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繳費基數核定準確與否是確保基金足額征繳的根本。每年年初,長命都組織專人嚴格按照國家統計局“關於工資總額構成規定”要求,對統籌區各參保單位繳費基數進行認真核定,及時發現並糾正瞞報、漏報繳費基數的違規行為,及時將核定結果及人員變化情況提供給地稅征繳部門,保證繳費基數的準確性與真實性。

醫療保險繳費的支出是最為敏感的環節,長命嚴格執行“一嚴二控三檢查”製度,嚴格住院、轉院手續,控製不合理醫療費用支出、控製自費特殊藥品及檢查項目的不合理使用,檢查入院病人的醫保卡、醫保證、參保人身份是否相符,檢查病曆、藥品、清單、收據、日費用等與診斷病情及手術情況是否相符,及時反饋並糾正,加強對轉外就醫參保患者的跟蹤調查,通過核定相關住院信息,遏止醫療欺詐行為。每年長命親自帶領組織審理人員,行程3萬多公裏,對外埠住院的1200多名參保職工住院費用進行實地調查核實。為了完成好此項工作並節約資金,他們外出找最便宜的旅店住,吃最便宜的飯菜。他們還通過建立醫保獎勵舉報製度和住院備案製度有效控製了定點醫院、定點藥店的不合理醫療和購銷行為的發生,每年為國家節省資金5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