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1 / 3)

第四部分

從文學青年到青年作家

8月初,河北省作協副主席李春雷采寫的長篇報告文學《望月一一魯能體育文化啟示錄》剛剛出版,我和同事張婷被安排采訪從外地赴京的李春雷。午飯時的餐桌旁,我們簡單聊了一會兒。正式采訪則在當天下午實施。

魯能體育文化,是對職業體育和企業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體現了企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是建設百年足球俱樂部的重要思想基礎,也是推動魯能體育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而魯能體育精神,與國家電網公司的企業文化一脈相承。

因為將在《國家電網報》上就《望月、一書的出版做重點報道,所以采訪主要圍繞該書而展開。其間,作家難免談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一些和電有關的經曆,遂成此文。

已至中年的李春雷,追憶了年少時的一些往事。

小時候,他生活在農村,家中並沒有電。因為他的家鄉地處偏遠,整個村子都沒有電,因而,對電的認識很模糊,對電的依賴也很微妙。不曾親身感受過電帶來的光明和美好,加之祖輩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在昏暗的油燈照耀下苦熬日月,所以,並不覺得沒有電的日子有多麼清苦。

直到他十多歲時,他們的村子才通上了電。但由於那時的電力供應不充足,也不穩定’經常停電。往往是在過年時才能來幾天電,元宵節過後就又沒有了,有時甚至元宵節還沒到就已經停電了,然後整整一年都幾乎沒電。在享受到電帶來的光明之後,重又回到煤油燈時代,李春雷覺得自己不適應了。他就總是盼望著過年,因為,過年時不但能吃好的、穿好的,最主要的是過年時電就來了。有了電,就有了光明,就會覺得整個村子都很亮堂,覺得世界很美好。

再後來,村子的電雖然不再是伴隨著年節的到來而到來,但仍舊時有,時無。

李春雷上中學時,家鄉的電力供應狀況依舊不好。上個世紀80年代,那時的他正上高中,已經深深地喜歡上了文學,常常放學回家後就捧著一本書閱讀,有時在路上還邊走邊看。印象最深的是在讀作家從維熙的中篇小說《遠去的白帆》時,他特別喜歡,沒有電時就點著煤油燈繼續閱讀。那段時間,他幾近瘋狂地大量閱讀作家們的作品,每天晚上都伴著煤油燈昏暗又微弱的光,一夜又一夜。直到有一天,他發現看書離得稍遠就已經看不清楚書上的字了,慢慢地,眼睛就近視了。而他,幾乎能夠感覺得到自己的眼睛漸漸近視的進程。

多年後,當他重又回憶那段不堪回首的、伴隨著煤油燈的往事時,感慨地說,因為青春年少不懂得愛惜自己,才使自己的眼睛近視了,但心底一直對電有一種深深的渴望。

其實,那個年代許多有文學情結的人,都曾有過和李春雷相似的經曆。一卷在手,便讀不完不罷休,以至於茶飯不香、夜不能寐。或許,有的人熱愛讀書,卻也並不是因為有文學情結。娛樂形式貧乏,無處消閑,不讀書,許多不’愛玩的人還真不知道該幹什麼來打發時間。

結束對往事的回憶後,李春雷說,現在的農村已經比以前好多了。前幾年回家鄉,發現電冰箱等家用電器全都有了,用電也很正常。

這些年來,自己無論讀書還是思考和寫作,都和電密不可分。就城市來說,電帶來的變化還不是太明顯;對農村而言,電帶來的變化卻是巨大的。電不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且改變了人們的觀念。人們從沒有電時的封閉,到有了電之後的種種變化。電,就像電線一樣,通到了生活的方方麵麵,也接通了人們的神經末梢。有了電,整個世界全都接通了,也接通了人們的意識。現在,農村也有了電腦,農村人也可以自由上網,農村人的意識也已經世界化了。

電,改變了中國。

電,也見證了一位文學青年經過一番曆練後.成長為國家一級作家、省級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曆史上最年輕的報告文學作家。

14014-14^5

074 小議紅孩的散文評論

076 梁秉堃老師

078 任林舉的玉米

080 張宇飛的青銅器

082 書之愛

085 遠離戰爭遠離政治

087 苦難讓我們堅強

090 別人的愛情

092 婚禮的變遷

094 世博,我能為你做些什麼

096 高舉低碳的旗幟

098 為了特高壓的人們

100 一部鐵肩擔道義的鴻篇巨著

102 也談攝影

104 夢想之河

106 我從延安來

108 聽劉設雲談母親

111 聽作家老師談讀書

114 遇見你是我的緣小議紅孩的散文評論在“轉載”滿天飛的當下,一個純粹原創的博客,是值得讓人尊敬的。

而一個原創博客的每一篇博文又恰恰都是博主的思想精華,是博主眼中世界的美好展現,是博主對人對事對物美好情感的真實流露。散文評論家紅孩博客中的那些文字幹淨,勁道,深刻,凝練,那些文字傳遞的意境深遠,唯美,豁達,通透。認識紅孩,先從他的博客開始。

曾和著名作家賈平凹探討散文話題時,他說,散文惟其真,是因為散文寫的是人的真性情。我們閱讀一個人,通過對方那些富有靈性且屬真情實感的文字,足可以讀懂對方的真實內心。一篇篇地讀過去,我深深地被吸引,被他文字的魔力所吸引。

那些遊記散文,或者讀後感,真情而非矯情,客觀而不做作,自然而然,仿佛剛剛提起筆,那些文字便蜂擁而至,爭相奔至他的筆下。那些散文評論,或長或短,皆一言中的,沒有虛話套話空話廢話,也沒有“太極式”的兜彎子,或是模棱兩可的言不由衷。往往三言兩語即已點題,一篇文章的精髓與核心,被他輕鬆拎起,點評對原文的再升華興許原作本人也未必料到。

閱讀期間,我總會忍不住猜測,作家究竟是在怎樣的心境下,才會寫出如此美妙絕倫的文字。為何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漢字,經過他如此這般的一番組合,就能變得那樣有嚼頭有看頭又韻味十足。能寫出如許文章的,該是怎樣的一個優秀之人。我,充滿好奇。

之後,又讀了他的《拍案文壇》。也是自己孤陋,之前讀過一些別人的雜文,感覺卻不甚好。雜,便難免要有一些“諷”的成分,“諷喻”或者“諷刺”,怎麼著其實都不難理解,隻是許多人不能把握好一個“度”字.文字讀來總有一絲促狹,酸澀,或是尖刻。透過文字影印出來的,是作者一張扭曲又猙獰的臉龐,那是因文中闡述之事憤慨而為。仿佛一談雜文,自然難免瞧著什麼都不大順眼似地。也有的做含而不露狀,半遮半掩,欲說還羞,洋洋灑灑東拉西扯地一通筆墨,卻不能知曉對方究竟想表述什麼。在此,拱手對各位曾讀過文字的作家(者)致歉,實在不應該如此評說你等的文字’還望見諒。

社會發展至今,既色;彩斑斕,卻也斑斑駁駁;既五彩繽紛,卻又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而在作家紅孩眼中,純淨,且美好,仿佛他本身就是一位飄至凡間播撒真善美的使者。他總是會撥開現實的雲霧,擦淨蒙蔽人們雙眼的積垢和塵埃,拂去俗世人生的偏見,呈現給我們一個極美好的人生境界。不記得誰人說過,你用善的目光去看世界,世界就是善的;你用惡的目光去看世界,世界就是惡的。我想,作家之所以能寫下如此充溢著人間真善美的文字,一定緣於他有一顆美的心靈,有一雙能夠且善於發現美的眼睛。

還是想再說幾句作家的那些雜文,但願不是狗尾續貂。雖然深知自己不具備如此評說的資本,更沒有任何被人授權的資格。我以為寫述評性的文字,需有洞察世事的一雙慧眼,目光犀利,眼光獨到,能發現人所未發現,能聊聊數語就直擊要害,言之有物,且不浮皮潦草,不是發牢騷隻圖解悶。如同武林中高人出飛鏢,不動神色間,在對手還不曾察覺時,就已飛鏢直中對手咽喉,那才叫一個利索。最關鍵的是,在一眾看客正要拍手叫“好”時,他卻已衣袂飄飄,抽身而去。

梁秉堃老師年初,在北京市作協的一個活動上,我認識了著名作家、北京人藝的梁秉堃老師。之後,向他約稿,沒有想到他很快就發來一篇關於周恩來和人藝的文字,還配有幾幅珍貴的曆史照片,令我十分感動。

由於時逢周恩來逝世紀念日’很快在報紙重要位置編發了那篇文字。收到樣報後,梁秉堃即刻回複短信告知,這讓我又頗為感動。之後,又編發過他另外一篇感悟人生的文字。^一來~"去,我們漸漸就熟悉了。大約兩個月後的一個周末,在東城圖書館聽講座,恰好是梁秉堃老師的課,那天他的講課內容是圍繞著名作家曹禺展開的。梁秉堃曾寫過一本書《曹禺老師的後半生》,比常人較多地知道曹老的許多情況。當然,也因為他長期在曹老身邊工作的原由。曹老的那些趣事,洋溢著濃濃的童心,一個可愛的老作家形象漸漸展現在大家眼前。曹禺被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把人寫透了。梁秉堃的那些真實的語言,一次又一次博得讀者熱烈的掌聲。

―歌星吐口痰都有人寫,老藝術家吐血都沒有人寫。

―精品要曆史決定,而不是宣傳部。

^人要在能幹活的時候幹活,能創作的時候創作。

^寫作必須寫人,寫人的靈魂。

―人生第一要義絕不是金錢,是人情。人情是無限的,金錢是有限的。

幾天後的一天夜裏,突然收到梁秉堃的電丨舌。之前我們多是短信聯係,很少通話。

電話接通後,那頭很快傳來梁秉堃激動的聲音。這讓我多少還是有些意外。

很快,我就聽明白了,他當時恰在延安。是參加一個什麼活動,他們到陝西後,先參觀了西安附近的一些景點,然後直奔黃河壺口瀑布。第一次站在沸騰咆哮的壺口邊,梁秉堃怎麼都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雖然此前也看到過壺口的電視畫麵、照片,也讀過一些敘寫壺口壯美的文字,但立於壺口邊上,那種水花飛濺似千軍萬馬奔騰的場麵,還是令這位極感性的老作家興奮又激動。因為他知道我是延安人,便急切地想要我和他一起分享那份喜悅。身為延安人,我自己也隻去過一次壺口,當時也是激動萬分。不過除了激動還是激動,並無過多延伸思維。隻是掛斷電話後,好一會兒都不能走出梁老師營造的那份單純的美好。

數日後的一個周末,上午,我正打車去拜訪一位老師。途中,又接到梁秉堃的電話,他說自己關於壺口的那篇文字已經寫好,會很快發到我的郵箝。他還激情難抑地又向我講述了參觀延安市區一些景點時的感受,激動的心情再次感染影響了我。

能認識這樣真實又可愛的一位老師,並與之交往,真是一件開心事!

任林舉的玉米

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相識,總是需要一些機緣的。比如,我和任林舉的一麵之交,就是在一個陌生人屆多的私人聚會上。

那次聚會也是應朋友之邀,以長見識為名。當然,由於我並不擅長社交,也不便駁朋友的麵子,期間隻顧自己低頭夾菜,偶爾聽到什麼有趣的話題,也會跟著眾人的快樂而樂。聚會進行到某一段時,一位組織者在門口巧遇在同一飯店就餐的任林舉。他們十分熟稔,遂拉任林舉進來喝了幾杯。待他離席後,眾人對他的為人和他的文學造詣讚不絕口。於是,我方才知道身材魁偉高大、豪爽且總是微笑著的供職於吉林省電力公司的他,早已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參加過第五屆魯迅文學院高級評論家班,曾站在魯迅文學獎的大門口。作品《嶽樺》被選為2009年高考全國二卷文學作品閱讀題。

他的文學創作不斷,佳作頻頻,本職工作卻也成績卓著,仕途頗順。而他繁忙的公務竟沒有過多影響到他的文學成就。隻是,印象中短暫的謀麵,我們似乎並沒有說過幾句話,好像。

之後,因為《國家電網報》一個長期欄目“亮博客”,朋友力薦任林舉的博客。我滿懷好奇地“百度”找到他的博客,用了周末的兩個晚上和一個白天悉心瀏覽,認真品讀,直到交稿前的淩晨時分才成一文《遙望“時光之舟”中的“玉米大地”》。

“時光之舟”是任林舉的網名,“玉米大地”是任林舉的一本散文集的書名。不到兩千字的內容,其實也隻能是對他的博客做了籠統概括的介紹,限於版麵,更限於水平。

當然,審稿時他很寬容,並無多少修改建議。文章發表後,他亦很滿意。我知道,這是客氣。

之後,我對他的《玉米大地》一書充滿期待。沒多久,就收到他寄來的書,還有另外一本早先出的書。當天晚上,我即急切地翻開閱讀。由於許多時候身不由己,總是這樣那樣的事相擾,於是,書的閱讀就時斷時續,散亂,而又零碎。端午節放假,收拾行李時毫不猶豫地把這本書裝進包裏。辦好登機手續、過安檢後,找一處光線稍好的地方坐定,翻開書,靜靜閱讀。

玉米,是一種具象,也是一種意象。任林舉的“玉米”地裏,不隻生長著大片大片讓人們維持基本生存需要的莊稼^玉米,也生長著濃濃的親情'友情'鄉情。那些質樸有力的文字,總是讓我讀著讀著就深陷其中,隨著文字浮浮沉沉,起起落落。我會為了婦人拉扯黃口小兒的艱難委屈和突遭厄運時一個龐大家族的瞬間毀滅坍塌而潸然淚下、黯然神傷,甚或泣不成聲,也會因為日子雖清苦酸澀’但在親情、鄉情的支撐下,總是讓人滿懷希冀而倍感欣慰。

人,隻要活得有希望,就一定會有未來。

任林舉筆下的玉米不再是單純的玉米,更像是一條質地結實的細長繩子,把那些親情和鄉情的生活場景和片段、人物一一串聯起來,直至成為一條美麗的項鏈一一《玉米大地》。雖為散文,但因了玉米這條主線,‘並不覺得散亂,或是跳躍,突兀。銜接自然而然、順理成章,過度毫不磕絆、滯澀。

任林舉是東北人,我是西北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思緒總是會在東北和西北大地之間飄忽。我的老家在陝北一條長約二十裏的塬上,21(1國道穿行而過。那裏的莊稼地裏除了生長玉米,也生長小麥和其他許多農作物。我的童年曾在老家生活過一段時期,偶爾也會在農忙時去地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計。因天性懶散、愚鈍,不喜體力勞作,隻約略記住幾樣農作物的外形而已,而那些關於鄉情的記憶,已經恍若隔世。

幾個月後,恰好有一個機會,讓我有幸路過那片曾無限神往的玉米地,目睹那片黑土地上的偉大和震撼。天氣晴好,天空藍得有一種不真實的美。大朵大朵的閑雲,相互擁擠著,或是輕輕地四處飄動,心情愉悅地俯視著玉米大地。公路兩旁,齊齊整整的樹木身後,就是幾乎一望無呩的宏闊的玉米。應該也有其他農作物吧,我偷偷猜,隻是它們一定遠不及玉米那般高大,偉岸,挺拔,不及玉米的無私、寬厚和獨有的雄性之美。擠擠挨挨的玉米地裏,每一株玉米都努力地向上生長,向上,每一株玉米的每一片葉子,也都在有限的空間裏努力找尋適合自己生長的空間,並且快樂地走過春秋。

已是秋天,玉米成熟的季節到了,大片大片的玉米,呈現出一片墨綠的旺盛的生命力。遠遠望去,它們蓬蓬勃勃,滿心歡喜,讓人想到豐衣足食,想到希望,想到美好的未來。

張宇飛的青銅器好幾年前就聽說過張宇飛的名字,也偶爾在係統內的一些書畫展覽中看到他的作品,有時也會獲獎。隻是,我總覺得他每次所獲獎項對不住他的作品。純屬一家之見,與主辦方和評委無關。

於是,終於在又一次去陝西寶雞出差時,我把采訪張宇飛作為其中的一個內容,一再叮囑一定要提前和他聯係好。那天早飯後,我和一美女朋友在寶雞供電局新聞中心同行們的帶領下,來到張宇飛那間位於半地下的辦公室,也兼做他的畫室。從半開的門走進去,四壁掛的大大小小的畫作全都是他的作品,油畫,或者素描線稿。畫架上支著他正在創作的一幅甘南風光,五顏六色的油畫顏料在調色板上探頭探腦地等待,對未來充滿期許。眼前的他大抵也是我想象中的模樣,隨意向後梳理的頭發,泛青的胡茬,眼神中有一絲穿透俗世的靈性和不羈,卻也有隱隱的無奈。坐在椅子上的他,一隻腳踩在椅子的轉輪處,另一條腿隨意伸展著,徐徐向我們道來他的學畫路。

同去的朋友自告奮勇擔當采訪者的角色,坐在張宇飛的對麵,燙過沒多久的卷發溫柔地披散肩頭。那天的她恰好穿一件帶荷葉邊的湛藍色長風衣,笑顏如花,皓齒明眸,她的前側影看上去,宛若一幅油畫,美極了!

而我’充其量隻是一個忠實的記錄者。偶爾’也會插幾句。

除了家境殷實、家學淵源或自幼受過某種特殊的熏陶,大多數人對某項藝術初期的萌芽多是相近又相似的,隻是一種無意識的淺層次的喜好而已。及至遇到某個良善老師的誇讚和鼓勵,也許才會沿著這條道路慢慢前行。前進道路上也是幾多坎坷、幾多艱辛,任何的一個意外,小磕絆或者小挫折,都極有可能讓還未完全成型的藝術之芽就此夭折。

國人的家庭大多要求子女以學業為重,能在重點中學就讀,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能有一份體麵的工作,衣食無憂。即便現在那些花費大把時間和金錢將孩子送進各種名目藝術培訓班的,也多是希望在高考時孩子能以特長生的身份加幾分而已,真正為了藝術而藝術的,實在是寥寥。藝術,不是和後天的培養沒有關係,但天性的成分還是占到絕大多數因素。

當然,身為南方人卻出生、成長並工作、生活在北方的張宇飛,也許正因為南方的血脈與北方的土地相互融合,才使他的作品兼具北方的粗獷和南方的細膩。我不具備美術評論家的慧眼,不能看出他作品中更多異於其他畫者的東西,但畢竟也算看過不少展覽,自己也從事業餘美術創作多年,多少還是有些粗淺的認識。他那滿滿一屋子或掛在牆上、或堆積屋角的各種主題的畫作,以油畫為最。

采訪中,我一邊認真做著記錄,一邊用目光掃視,也在心裏揣度。身為一名企業員工,穩定的收入可以讓他衣食無憂,但各種事務同樣會影響到他的創作。而他,在經過多年的積澱和積累後,目前正處於出作品的大好階段。隻是,他那些畫太像照片,也太像現實了,這說明他的寫實能力很強,油畫功底也紮實,可我總覺得似乎缺點什麼。不管怎麼說,能把現實通過藝術的形式展現,也是一技之長,而且不是誰都能塗抹兩下子的。

談話告一段落,張宇飛站起身拿給我們看他那些畫作。規格不一,內容各異,有甘南風光、西府風情,也有各種人物的肖像畫。我和朋友用各自的語言對張宇飛的畫作爭相進行評價,當然,我們都是真誠的。在張宇飛大大小小的畫作中,有一些尺寸較小的畫作深深吸引了我,看到我專注的樣子,張宇飛拿起一幅畫介紹說,這是他的“青銅器係列”。青銅器!寶雞被譽為“青銅器之鄉”。對哦!這是多好的主題。我立刻建議張宇飛放棄其他畫的創作,隻畫青銅器。固執地認為,若他沿著“青銅器係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相信他將來一定能夠成功。因為各種具象的畫隻要美術功底到了一定的程度,差不多都會照著照片畫下去。把大量心血花費在許多人都能做的事情上,倒不如一心一意去做無人或少人去做的事。還因為,我發現自己看到的那幾幅青銅器畫上,有一種曆史的深邃和藝術的核。那些,其實才更應該被稱為藝術品;那些,也才應該是張宇飛的目標和方向。

書之愛

第一次去朋友新裝修的家,獨獨被她那設計特別的立體式書架所吸引,當然,更喜歡她書架上一本本我們都喜好的書籍。但在采訪朋友的父親、陝西藍田電力局離休幹部洪如昇時,更被老人滿滿當當的兩架書和兩櫃子書折服,被他愛書、惜書、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讀書的好習慣所折服。

我以前與朋友在不同的城市供職,她或我讀到好書,必互相推薦閱讀,然後互相交流讀後的心得體會。後來,我們在同一座城市工作,見麵的機會多了,交流的機會也更多,這種對於讀書的交流則更甚。我們會為了誰誰的書一起通宵達旦地閱讀,會為了某本小說中的情節唏噓不已’甚至陪著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潸然淚下,當然,有時也會為了某個作者的某部作品意見稍有分歧。每次去她家,由不得先在書架前逗留,翻找出一本在手,然後才在沙發上落座,這似已成習慣。

采訪朋友的父親,緣於我當時供職的媒體策劃實施的“新中國成立60周年征文”,朋友的父親曾是劉鄧大軍所部陝南軍區十二旅的一名老兵,轉業後,在電力戰線上奮鬥了三十多個春秋,直至離休,是當地電力發展最初的創業者。於是,我們征得老人的同意後,在一個周六的上午專程去了她父親的家。

途中,我試圖通過和朋友聊天,對她的父親先有一個輪廓性的認識,交談中,朋友用的最多的詞彙就是“愛學習,愛看書,字寫的非常好”。這其實並未太多引起我的注意,朋友那麼愛讀書,她的父親也一定愛書。準知她父親的“愛學習,愛看書,字寫的非常好”程度遠遠超乎我那可憐的一點想象力。

采訪在她父親的臥室兼一個書房進行,踏進房門我就被兩個書架上滿滿當當又齊齊整整的書,還有書桌上整整齊齊擺放的書籍資料等驚呆了,忍不住輕輕發出一聲讚歎:好多的書啊!要知道.朋友的父親當年從一名電力技術員幹到離休前的工程師,幾十年一直從事著電力技術工作,可是卻擁有這許多的書,而且種類龐雜,許多書都被主人細心地包著牛皮紙的封麵。當然,朋友的父親是受他父親的影響,自幼便喜好讀書,隻是那個窮苦的年代能吃口飽飯就不錯了。也上了幾年學,對學習更多的熱愛則是後來在部隊的十年間。根據組織的安排,學習許多必需的知識,那時他年齡尚小,可塑性強,便漸漸養成了愛學習、愛看書的好3慣。工作以後,他在幹中學,學中幹,學習漸漸成為了工作和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如同吃飯穿衣一樣平常。而這些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他的兒女們,以及他們的兒女們。

采訪中,老人家拿起桌上一本厚厚的裝訂得十分整齊的剪貼本,翻開其中一篇短文指給我看,那是清華大學校長給畢業生說過的一句話“未來的世界是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識重要,健康比成績重要,生活比文憑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還翻到另一篇關於資本主義最新研究的理論文章。我當時覺得十分慚愧,這些文章也許自己看過,也許沒有看過,可是從未想過把一些文章以這種方式保存下來,隻是有時將一些片斷摘錄而已,而且隻是有時,並不是經常。我隨口問了一句:叔叔,您那麼愛讀書,有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嗎?經常寫,寫了十幾本了。啊?十幾本!看到我詫異的樣子,老人家從書架上取下一本包著牛皮紙封麵的讀書筆記,是自己用16開紙對折後裝訂起來的,每本100頁,裝訂的細致程度決不亞於機械裝訂的效果。字體飄逸灑脫,每一篇讀書筆記都寫得宛如讀書心得’這是我目前見到過的最最認真的真正意義上的讀書筆記。一共15本。

後來,老人還帶我看了他另一個書房書櫃中的諸多書籍。老人在取出來給我看過之後,又一本本按原來的位置放了進去才關上書櫃的門。我終於知道朋友不但喜好讀書且愛惜書籍的原因,也終於知道她用不菲的價格買來書架,安放她那些心愛書籍的原因。有這樣的父親,我替朋友高興;有這樣的女兒,我更替老人家高興!

回望自己的讀書曆程,小時候看的大都是哥哥看過的書,他的小人書和各種期刊雜誌多隨手丟於家中任何地方;長大後看的大都是父親的書,他的書有在書架上的,也有在書桌或荼幾、床頭的,我隨手拿起就會翻看一些。而我終於有了自己的蝸居後,可憐的書也是隨處安身。後來房子漸漸變大,開始給眾多書籍們尋找相對安穩的家,比如:窗台上站一排;比如:擺滿茶兒的一層;比如:沙發靠背上站著一溜……再後來,在裝修三居室房子時,其中一個房間的一整麵牆都做成了書架。在今年早春裝修我的又一個新家時,一開始就和設計人員說:我要做一個大大的書架。而後來在逛家俱城時,總是忍不住被設計獨特的書架所吸引,忍無可忍之下還是添置了一個移動式小書架,方覺對得住自己和自己的書。

生活之餘偶有閑暇,多會去書店裏泡上大半天,末了挑選三兩本喜滋滋地買回家。唯一難忘的買書記憶就是那年去銀川出差,路遇一家書店稱斤賣書,欣喜之餘前後兩次買了大幾百元,僅此而已。而自己對讀書以及對書籍的喜好,在朋友尤其是朋友的父親麵前,卻真正是自愧弗如。

遠離戰爭遠離政治兩個人的交談從早上八點多一直持續到中午十二點多,進行了近四個小時。一位是已經85歲高齡卻依然耳不聾眼不花的老兵、西安電力樹脂廠離休幹部馬廷福;一個是我。老兵沉浸在對往事的深深回憶中,我則靜靜地聆聽,隻偶爾插一兩句話。

這是一個愉快的上午。

老兵曾是一名工兵,參加過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和敵人進行過殊死搏鬥。從戎18年後老兵轉業,在電力戰線上又奮戰了16個春秋。如今的老兵,在家安享晚年。

老兵記憶力極佳,思路異常清晰。許多幾十年前的人生經曆都能【己得十分精準,那些年代,那些事件,那幾十年滄桑歲月和世事變遷的始末,他大都依然曆曆在目。每每說到動情處,老兵總會情緒頗為激動,手勢、動作加上眼神,快樂的像個孩子。也有那悲傷或是不愉快的過往,他隻輕輕淺淺提一下,或是一繞而過。我初時出於好奇或許會追問幾句,後來,便不再勉強。老兵不願憶起的那些人和事,恐怕有他自己的理由和原因,於是盡量少提問,隻是聆聽。其實對於一位已經八十多歲,又有著極其豐富人生經曆的老人來說,能夠有個人安心地、靜靜地聆聽,已經是一種很好的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