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人生感悟
享 受 漸 老
尚未到半百,自我感覺已步人漸老的年齡。
前些日子,公差在珠三角某市,飯局上一位市領導笑談道:男人見老,有三大標誌可衡量:一是報紙越看越遠,尿越拉越近;二是有想法,沒辦法;三是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坐看電視卻不知不覺睡著了。話音剛落,席間的七八條中年漢子不約而同地拍案叫絕:總結得太好了,太精辟了!
我也暗暗用那三把尺子“丈量”,一、二條與我擦邊;第三條卻砸我個正著。在血氣方剛的二三十歲時,看到老嶽父晚飯後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不知不覺地睡著了,曾感到十分滑稽與可笑,沒想到,現在也輪到自己了。“評估”下來,雖未“見老”,但 也開始“漸老”了……
不過,老也有老的好處,不再輕易激動,更加從容穩重了。想當年二十郎當歲發表第一篇作品時,反複嗅著雜誌上的油墨芳香,我一個晚上沒睡好。這不,去年我的第二本詩集《貓眼石》 獲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聯合舉辦的第三屆“中華寶石文學”大獎時,我照樣好睡如常。的確,感性的東西少了,理性的物質多了, “知足常樂”,這把年紀不再大喜大怒、 大悲大樂了。據說,這還有益於延年益壽哩!
笑看人生,“風景這邊獨好”,調整好自己的人生“坐標”, 當去慢慢享受這難得的“漸老”!
(2006年3月)
修 煉 性 格
“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天下無不可了之事”,這些都是教育人樂觀、向上的古訓和俗語。
在當代,我們熟知的偉人們在樂觀進取方麵也為芸芸眾生作出了傑出的榜樣。毛澤東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詩句,成為革命樂觀主義令人震撼的千古絕唱。鄧小平那番“天塌下來我不怕,有高個子頂著”的樸素話語,不也放射出革命樂觀主義的燦爛光彩?!
由於天生的性格,我早年一直缺乏樂觀的細胞,遇事無措,憂心忡忡。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發感覺這是一種“病”,一種與社會格格不入的“頑症”。我發誓要將它治愈、 拋棄,遠離它……
我開始收集幽默笑話,培育自己的幽默風趣細胞;我開始收藏大肚笑佛,著意為喧囂繁雜的工作、生活減壓。總之,是為了修煉自己樂觀向上的性格。
時至今日,媳婦終究熬成了婆。重新調整性格風標,樂觀、幽默、豁達的細胞開始充盈身體的每厘每寸。有朋友說,你瞧你,任現職都七八年了,還是原地踏步,你看人家……我們都為你打抱不平。要是回到以前,我可能會耿耿於懷,好幾天睡不著覺。現在不同,我已經“修煉”有術 了,反倒安慰起朋友來。工作起來,一如既往幹得歡 (不好意思,老受 表揚!)。
還有這麼個有趣的例子。一次,隨領導下去檢查工地。午宴時,下屬單位熱情洋溢地叫上了一鍋香氣誘人的紅燒河豚。河豚?我嚇了一跳,不是禁食的有劇毒的魚種嗎?!經下屬單位介紹,才知吃河豚是當地的一道特色美食,據說隻要把河豚的血放幹、內髒掏空就可以了。盡管把這道“美食”說得“美若天仙”、安(全)如磐石,但我們這些機關幹部,麵對如此“怪食”還是麵麵相覷、小心翼翼。可最後終究抵擋不住“誘惑”, 手中的筷子均不約而同指向了那道“特色美食”。我有意放慢“半拍”,待頭頭腦腦們把“美食”咽下約莫半分鍾,平安無事了才匆匆“上船”。我也不知道,這是否自己不經意中,在踐行鄧大人那句“天塌下來有髙個子頂著”的經典名言呢?!
(2006年9月)
矮 也 瀟 灑
初夏時節,筆者在南京參加大學同學聚會,參觀總統府時,那位年輕英俊的男講解員說過這麼一句話:“列寧、孫中山、鄧小平三位偉人的身高都是1米59!”不管其數字是否準確,但我聽後著實太受鼓舞了,從心底裏感激那位講解員“太有才啦”!
的確,個頭矮也是一件令人苦惱的事情,尤其是我們這些個頭隻有1米6幾的漢子,年輕時,找對象都是一件頗撓頭的事兒, 因為這樣的高度,會被戴上“三級殘廢”的帽子。
然而,隨著年齡的疊加、閱曆的豐富,筆者對個頭高矮的看法也發生了轉移。其實,個頭高矮是爹媽給的,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事實。高個子有高個子的長處,矮個子也有矮子的優勢,我們大可不必為自己個頭的高矮而“杞人憂天”。正是因為有高有矮,有長有短,我們的世界才如此如詩如畫,精彩紛呈。
曆史雄辯地告訴我們,是矮個子和髙個子(假設人隻分成這兩類)共同創造了我們人類光輝燦爛的文明。就我們熟悉的那些叱吒風雲的政治家而言,矮個子也燦若繁星、光彩奪目。2004年 10月6日《參考消息》在一篇名為《領袖的高度》的文章中有這樣的描述,以俄國為例,作為領袖的身高,列寧是164厘米(前邊那個高度或許講解員有誤)斯大林和赫魯曉夫分別為162厘米和166厘米;加裏寧和布哈林的身高僅155厘米。其他世界曆史人物中,有身髙156厘米的路易十四和150厘米的查理大帝,有“征服半個歐洲的矮子”的拿破侖(169厘米)。墨索裏尼和希特勒的身髙分別僅為160厘米和165厘米。最近筆者讀報得知,朝鮮人民敬愛的領袖金正日的身高是162厘米。
在其他社會精英中,矮個子亦比比皆是,猶如“今夜星光燦爛”。眾所周知的雷鋒身高154厘米,“骨頭最硬”的魯迅先生身高162厘米(也有文載為155厘米)國腳中著名的“矮腳虎”趙達裕身高為160厘米左右,文學怪才賈平凹大師身高則為165厘米。再看境外的一些文藝明星:香港張明敏160厘米,日本鬆阪奇子162厘米,曾在日本電視連續劇《排球女將》中扮演小鹿純子的荒木由美子則為155厘米……
筆者發現,在某些方麵,矮個子還有其他獨特的優勢。比較直觀的是,在節約資源方麵(如穿戴的布料等〉,矮個子就明顯長於高個子,完全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專家調查研究證實,身體瘦小的人長壽;在統計的國外11名百歲老人中,平均身高 160厘米,體重45公斤。此外,矮個子智商也不會亞於高個子,廣東民間不是流傳著這麼一句俗語嗎:“矮子多計”。
所以,矮,並不可怕。矮,同樣充滿智慧;矮,同樣風流瀟灑。
(2007年5 月)
屁事不可小
“屁是人生之氣,豈有不放之理?”這是我的那位遠在澳洲的大舅子說過的在我們家中人人皆知的一句“至理名言”。筆者以為,屁確實不能不放,但屁事決不可小視。
僅從生理、環境、愛情乃至政治觀察,屁事無不與此緊密相連。
誠然,放屁是人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專家以為,一般健康人放屁是不會有太大氣味的。如果放的屁奇臭或者惡臭,那身體肯定不是這裏就是那裏出問題了。據說癌症病人的屁就臭不可聞。眾所周知,在醫院住院部,動過手術的病人要放了屁才能進食,這似乎成了鐵打的定律,這也足以證實屁與醫療之默契。
談到環境,屁也與之戚戚相關。最近,聯合國相關組織公布了一個數字,在全球變暖的諸因素中,因牛放屁造成的因素就占18%左右;還有這麼一種科學假說,恐龍由於放屁太多,造成環境惡化,熏死了自己,以至整個恐龍族群滅絕。至於人放屁是否也是一個原因,其因素比例占多少,還不得而知。當然,這裏指的是大環境。屁對小環境的影響也是無孔不入、無處不在的。比如,在優雅溫馨的西餐廳,人們食欲正旺時,你突然偷偷放了個奇臭無比的大屁,且很快彌漫開來,造成人人掩鼻、食欲大減,你能說你的屁沒有汙染食客的環境嗎?!
不知你是否聽過這麼一個故事,在一列行進的火車上,硬座車廂裏,一位模樣俊俏的姑娘不小心放了一個略為有些臭的屁。很快,周圍的人群就有了反應,其中一位小夥子大大咧咧地道: “他媽的,誰放的屁?”說完還朝四周瞅了瞅,大有要把放屁者揪出來的架勢。氣氛頓時有些緊張。俊俏姑娘雖然沒有作聲,但好看的臉蛋卻暴露出羞澀的緋紅,顯得十分尷尬。坐她對麵的一個夥子看在眼裏,“明”在心上,他下意識地一拍大腿,跳了起 來,厲聲道:“咋的,屁是我放的,犯哪門子法了嘛,啊?!”他的聲浪明顯壓過那位大大咧咧的小夥子,占了上峰。大夥不吱聲了。是呀,就這麼一個小小的……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那位俊俏姑娘心上的石頭頓時落了地。她情不自禁地向那位幫她解圍的小夥子遞過去一瞥感激的目光。臨下列車時,一對妙齡男女留下了相互聯係的方式。很快,一樁因屁而成的美滿姻緣便在民間悄然流傳開了。當然,這裏說的是“無巧不成書”中大約概率在萬分之一的好事。如果你一個未婚大老爺們,不拘小節,不看所場, 屁聲如雷,到處胡打亂轟,肯定會為你的愛情減分,為你的魅力大打折扣。你想想,是這個道理嗎?!
偉人毛澤東有這麼一首《重上井崗山》的詩,裏邊有這麼一句大氣磅礴、令人震撼的詩句:“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當然,這裏的所指,是另外一番涵意深遠的“屁”了。
筆者以為,放屁有自由,但放屁還需自我約束,怎麼放,到哪裏放,該不該弄出點聲響,那就要看你的智慧了。
(2007年5月)
我的座右銘
“走你的路,讓人們說去吧!”意大利詩人但丁的這一詩句,一直是我業餘文學創作的座右銘。我常常把它寫在自己心愛的筆記本的扉頁上,用它鼓勁,以其勵誌。
一晃近三十年了,這條座右銘給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回報。因為有了它,在業餘文學創作上,我不再畏懼別人的閑言碎語,不再理會外界的異樣目光,朝著一個目標,爬山越嶺,持之以恒,永不言倦。時至今日,我的業餘創作雖談不上功成名就,但多多少少也出了一批有一定影響的文學與科普創作成果,本人不僅成為省級、部級作家協會的會員、理事,還有幸加人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然而,最近《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上的一則新格言,又深深打動了我。該格言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中人;耐得屈中屈,方為人上人”。說得太好了,大精辟了!它以時俱進,修正了傳統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則舊格言中的原有蘊意,超凡脫俗,高瞻遠矚,更加符合實際,更加貼近時代的脈搏。
今天,能吃苦,是我們社會對一般人的起碼要求。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下,經得起挫折,耐得住委屈,才是時代對人們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對父母們的掌上明珠、凡事均一帆風順的獨生子女,“耐得屈中屈”,更凸顯出對他們人生的教育意義。這個教育搞好了,天之驕子大學生中時常發生的跳樓自殺的新聞熱點,才會慢慢降溫,回複平常。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中人;耐得屈中屈,方為人上人。” “三上三下”的曆史巨人、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 無疑是踐行這一精辟格言的偉大典範!我想,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這一精辟格言,理應將成為我新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