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如果說草成《頤康源故事》是一種文學的衝動,責任使然的話,那麼在師長文友的鼓勵、朋友的盡力幫助下,《頤康源故事》得以出版,在給我帶來驚喜的同時,更多的是誠惶誠恐。於誠惶誠恐之中時不時常有一個問題捫心自問:《頤康源故事》夠上出版的水平和要求嗎?
想寫一寫頤康源的想法萌生於2006年全局的半年工作會議特意選在那裏召開的時候。那時的頤康源運動休閑中心雖然開業才不到兩個月,隨處的生機怏然,到處的紅紅火火,別樣的蓬蓬勃勃,尤其是他們的全新的工作定位:“康體運動與休閑、陝南唯一頤康源;”全新的經營理念:“頤養身心好去處、健康生活從此來。”給與會代表不僅僅帶來視角的衝擊,更有思想觀念的震撼。
我是隨著2006年全局半年工作會議的隊伍第一次走進頤康源的人之一。期間也聽說過漢中地質大隊對這樣的一塊老基地進行改造的事,但都沒有放在心上,一則基地改造沒有我直接要管的事情,更主要的是這些年地勘單位老基地開發、盤活的事屢屢走進全局地勘工作的議程中,但真正乘風破浪揚帆起航的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並不多。
頤康源第一次留給我的深刻的美好的影響在後來的一篇全貌反映2006年全局半年工作會議的長篇通訊中得到了大力彰顯。不過,那樣的文章文理中透露出的情趣情感還僅僅停留在對頤康源的表麵認識淺層理解上。在沒有得到更有益的啟迪、更直接的熏陶、找到更好的表達形式之前,關於對頤康源的認識、理解也隻能如此。換句話說,頤康源的開發形成過程中有無值得進一步發掘、頌揚、宣揚的有價值的東西,當時,我並不是十分清楚!
如果沒有2008年那場舉世震驚的“5.12”汶川大地震的感奮,如果沒有中國國土資源係統在那場全中華民族為之震撼所進行的地震地質災害排查的大行動的感召,如果沒有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組織作家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進行大采訪的感觸,如果沒有後來在河北省嶂石岩舉辦的抗震救災紀實報告文學改稿會的感悟,要用報告文學的形式反映再現頤康源發展的曆史過程也隻能沉睡在我的潛意識之中。
真正讓《頤康源故事》付諸於行動的另一個原因是在嶂石岩改稿會上向常江主席一次不經意的推舉:“希望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能在漢中頤康源召開一次筆會。”我的初衷是想首先讓國土資源係統知道漢中地質大隊對一塊老基地進行了開發形成了一個叫做頤康源的很不錯的地方。沒有想到我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常江主席的首肯。恰巧漢中又是三國兩漢曆史文化名城。曆史的和現實的相交織,給了我一次契機。
隨後,我在協助作協籌辦頤康源筆會過程中,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竭盡全力做好筆會的各項服務事項,是否就等於完成了筆會放在頤康源召開的目的?如果說還有其他的更好的形式的話?這種形式又是什麼呢?”
考問自己的結果就是采取報告文學的形式,采取紀實的手法,曆史的再現頤康源形成過程。在曆時三個月的寫作過程中,難免有信心不足的幹擾和勇氣欠缺的困惑。但我始終把《頤康源故事》放在僅僅是漢中頤康源筆會的輔助產物的定位上,堅信將為參加筆會的各位作家了解頤康源,進而對頤康源產生妙筆生花的興趣起到拋磚引玉作用;同時,再現頤康源形成的過程或許對陝西地勘局乃至全國眾多的地勘單位,眾多的地勘單位中又有眾多的閑置的老基地亟待需要趁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開放的大潮進行一次脫胎換骨改造利用同樣具有拋磚引玉作用的時候。於是,那些能不能寫好的心理障礙,寫出來怕文章大家笑話的性格弱點,鬧不好出力不討好反遭非議的顧慮擔憂等等雜念都被拋在了一邊。
非常值得欣慰的是,無論在《頤康源故事》的寫作過程中,還是在筆會召開期間以至在要決定將《頤康源故事》付梓之時,都始終如一得到了局、隊領導的理解,得到了頤康源員工的支持,得到國土資源作家協會各位作家文友的厚愛,尤其是常江主席的熱情激勵,親自為《頤康源故事》撰寫了書名,楊正和楊沐副主席的真摯厚愛,竇賢君的評論指點,牧子的支持關心等等。在此一並致以深深的謝意!
《頤康源故事》中的不足是難免的也是隨處可見的,請允許和諒解我在不斷走向文學成熟的道路上所犯下的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我想我所感覺到的或者是您指出的本文中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不足、錯誤將是我今後文學成長道路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
武國柱
2009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