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餘祝英台的傳說到底是起始於哪個朝代,在張星那個世界眾說紛紜,有點說是發生在兩晉時期,也有的說發生在漢朝。
眾人各執一詞,總之,沒有定性,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這兩個人確實存在。
梁祝傳說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誌》。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誌》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塚。”
在張星原來的時空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曾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裏麵的故事曆史背景就是寫的兩晉時期。
可是據後來專家解釋,兩晉時期是動蕩的時期,根本沒有可能給學子安穩的讀書環境,更不用說到外地遊學了,還男扮女裝。
所以,專家推測,梁祝的故事應該是發生在比較穩定的漢朝時期,也隻有漢朝那個相對穩定的大環境下,學子們才能比較安穩的求學,而且漢朝的求學風也比較興盛。
張星的話劇安排的曆史背景就是漢朝時期,不過大致故事情節還是沿用了張恨水先生的那本原著的劇情,隻不過稍微做了一些改動,畢竟小說和話劇劇本是不一樣的表現形式。
張星想把這個故事寫成小說,不過張星並不打算自己推敲重寫,而是打算就把張恨水先生的這本小說搬運過來,至於說話劇內容和小說內容不相符,這些並不影響故事本身。
畢竟人們看的就是故事,管你發生在哪個朝代,況且有爭議才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討論中來,如果能讓大多數知名學者參與進來,討論梁祝故事的出處,那麼這個故事肯定能更快的傳播開來。
這也正是張星的最終目的。
在期末考前的這幾天,張星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寫小說談戀愛。
除了《極品家丁》每天定時發布兩萬字外,還把《射雕英雄傳》也寫了一部分出來,交給了華聯出版社,除此之外,張星還把張恨水先生的《梁祝》也剽竊了過來,一起交給了華聯出版社。
《梁祝》畢竟是中篇小說,全文不過十萬字左右,對於張星的打字速度來說,熬個夜就可以搞定。
看過《梁祝》的小說後,王振宇除了覺得故事比較感人外,並沒有覺得很驚豔,不過因為這是張星的作品,所以王振宇給予了很大的重視。
不過相對於《梁祝》的這本中篇小說,《射雕》才是王振宇所重視的,在王振宇看來,《射雕》可比《梁祝》精彩多了,更何況有《天龍八部》這本超級暢銷書作為鋪墊,同係列的《射雕》未來的成績肯定不會差。
到目前為止,《天龍八部》的銷量已經突破到了一千多萬冊的,要知道這隻是短短一個月的銷量。按照目前的銷量增加的速度來看,《天龍八部》在華國年度銷量破五千萬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