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一場教育自救的家庭實驗(1 / 1)

序 言

——一場教育自救的家庭實驗

大概一個月前,在新浪博客的留言裏讀到康媽的來信。她告訴我,她剛剛完成了一本記錄自己家庭教育探索故事和教育感悟的書《康媽學堂》,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希望我能夠為她的書寫點文字。

我知道,這些年來,許多父母出於對當下教育的不滿,開始了一場頗具聲勢的教育自救運動。其中良莠不齊,成敗參半。但無論如何,我對這些父母是心懷敬意的。因為,這是逼出來的教育改革,而且其中的確有不少人闖出了一條獨特的教育之路,積累了不少在體製內學校裏難以取得的經驗。康媽就是其中的一位。

康媽告訴我,她是學英語出身,在京工作多年,熱愛中西方文化,喜愛讀書思考,有著理想主義的情懷,兼具職場的果斷與執行力,因過分投入工作導致對兒子康康的幼年家庭教育有所缺失,兒子康康在小學三年級因身體原因退學,迫使康媽在此後五年時間裏擔起了專職母親和師者的責任,與先生兩人亦步亦趨陪伴兒子在學業、身體和精神上實現了可喜的共同成長,在成就兒子的同時,也成就了一位母親、一位師者和一個家庭。

也許是無意的發現,抑或是自覺的探索,康媽帶著孩子所走的這條教育之路竟然是非常符合教育規律的。她抓住了三個非常關鍵的教育問題——閱讀、自由、品格。閱讀是所有學科學習和品格培養的核心,高品質的閱讀能夠大大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她從講故事開始,進行討論研究式的共同學習。在閱讀這條最便捷的學習通道上,她尋找到大量適合孩子閱讀的經典著作,親自為孩子開設了“文學經典書籍”“經典電影欣賞”“哲學啟蒙”“地理曆史”等課程。關於自由,她在學科教學中堅持自學為主、探討式研究為輔的模式,發展孩子的思辨能力與自學能力,並在遊學各地的過程中,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和人積極交往,培養孩子的愛與責任等品質,把學到的知識用於實踐,進行著知行合一的教育循環。

當初因緣巧合而倉促被動走上了在家上學這條路,但康媽和孩子卻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變不利為有利,五年多的探索之後,孩子的靈動與舒展、出色的學業成績、廣泛深入的愛好敲開了數所美國頂尖名校的大門。康媽自豪地對我說,自己的兩個孩子,“按照素質教育和義務教育的標準都非常出色”,完全擁有了“過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的能力。

康媽在她即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康媽學堂》中不但與讀者分享了康康精彩的遊學故事,更分章節全麵呈現了她在個人與群體教學實踐中總結摸索出來的教育感悟,如英語學習、閱讀、父母成長,自學能力的培養、創造性利用資源、品格愛好等,這是一本具有實操性的家庭教育手冊。9月初,康媽和她的老公王先生專門來到北京與我交流,告訴我他們在網絡上也辦起了“康媽學堂”,通過喜馬拉雅聽書網、優酷、個人博客網站、手機微信等平台,把自己的課程與更多的父母分享,幫助父母實施家庭教育,受到了廣泛好評。

親身的體驗,讓康媽對閱讀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對新教育實驗的探索給予了高度認同,她在給我的信中寫道“‘一個人的成長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說得多好呀!您不知道,我看了這句話,心裏有多激動。每每想到這句話和這句話後麵您殫精竭慮的事業,我就覺得好有勁兒。”她對我說,“革命需要每一個戰士,而戰士渴望部隊”,非常希望參加到新教育的事業中來。

康媽就像新教育實驗中許多新父母一樣,帶著孩子在閱讀中成長,實現學識、品格和精神的共同成長。如果中國父母都能夠有這樣的自覺性和成長性,家庭教育一定能夠有效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為孩子拓展出更大的成長空間。

不過,盡管康媽和兒子 “在家上學”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教育畢竟是國家、社會、家庭的整體責任,在家上學不能也不應該成為教育的主流。這本書並非倡導大家都把孩子領回家來上學,而是告訴大家如何通過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自學能力、愛好和品格,等等,更加充分地發揮孩子的潛力與天賦。

同時,我想,這本書也值得我們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們閱讀。對照看看康媽在家庭中的教育,對我們學校體製內的教育應該也有許多啟發。教育有自己的邏輯,閱讀、自由、品格,也應該是我們學校高度重視的問題。如果學校這樣做了,康媽這樣的家庭自然就不必在家折騰了。

是為序。

朱永新

2015年9月5日晨

寫於北京滴石齋

(朱永新,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蘇州大學教授、新教育實驗發起人)